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闽文化—舞蹈—邵武傩舞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5
转发:0
评论:0
闽文化—舞蹈—邵武傩舞,邵武系福建闽北山区的一个县级市,以其在武夷山之南而名。傩舞,是古人驱疫逐

  邵武系福建闽北山区的一个县级市,以其在武夷山之南而名。

  傩舞,是古人驱疫逐淼囊恢忠鞘剑夹纬捎谏讨苁逼诘闹性厍睾菏币逊浅J⑿小>莺推秸蚯吧狡捍逡糯娴囊环角宓拦馐迥辏?1835 年)碑刻载,邵武傩舞始于宋代。邵武南区五个乡镇,都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因地理、气候等原因,历史上鼠疫、天花、麻疹、疟疾等传染病交替发生、夺去无数人的宝贵生命,造成“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局面,迫使人们寄希望于超自然的神灵上。在这种背景下,中原文化作为驱疫逐鬼的跳傩活动传入邵武后,自然也就被吸收、发展并传承至今。历史上邵武府辖邵武、泰宁、建宁、光泽四县与和平分县,所以邵武成为傩舞在福建省的主要分布区。

  邵武的傩舞,是以驱疫逐鬼、祈福禳灾为主要目的,舞者头戴面具,脑后缀一块红布,以舞蹈动作走村串户,与古代“大傩”或“乡人傩”有明显的传承关系。但是,在名称上已都不称“跳傩”,而是以其形式不同各有不同的名称。五个乡镇都有“跳番僧”之称,除“跳番僧”外,大埠岗、和平还有“跳八蛮”、“跳弥勒”,桂林乡则分别为“大番僧”、“小番僧”。

  邵武遗存的傩文化有二大特点。首先,邵武保留的是原始的傩舞而不是发展衍变了的傩戏。中原的傩文化传播到闽越“蛮夷之地”的邵武山区,时至今日,中原地区傩文化已基本消亡,许多地方傩舞也已发展衍变成为傩戏,而邵武不仅保留和传承了中原傩文化,而且保留的是只有舞蹈动作没有剧情和说唱的纯傩舞,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傩文化活化石。另一重要特点则是遗存了一些关于傩舞的文字史料。我国南方的江西赣南、福建闽北以及贵州、云南等地都有一些傩文化遗存,但是却难以见到傩文化的史料记载。和平镇坎下村的中乾庙保存了一部《中乾庙众簿》,当地群众称之为“庙谱”。实际上是一部庙志,其中就有关于傩祭的记载。坎下村的前山坪自然村更保存了道光十五年( 1835 年)的一方完全是记载傩祭活动的石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闽文化—舞蹈—彩球舞
流行于闽南各地,许多乡村农民群众都能表演。这个舞蹈原来保留在地方戏曲梨园戏《李亚仙》中。戏中叙述举子郑元和日夜沉醉妓院,李亚仙为了愉悦郑元和,宴会中请人跳“彩球舞祝兴。所以闽南人又称为“亚仙踢舞”、“贡球”。因为这个舞蹈在戏中相对独立、完整,后被单独提出成为踩街等活动中的常用舞蹈。表演者6人,球手1人(男孩打扮),球婆1人(丑旦),球女4人(花旦),整个舞蹈优美活泼,欢快风趣。近年来,在发挥梨园戏表演的基础上,融进新意,突出了风趣诙谐,乐观爽朗的生活气息。音乐采用闽南民歌《灯红歌》配以南音的响盏,小叫、铜中和锣鼓仔等富有特色的打击乐、使舞蹈别具南国情调。加工整理过的彩球舞,曾多次参加全省全国会演,得到好评并拍成电影,成为福建著名的民间传统舞蹈。
· 闽文化—舞蹈—拍胸舞
流行闽南泉州一带,舞蹈原系梨园戏《李亚仙》中“莲花落”一折。述说郑元和囊中全尽,沦为歌郎沿街乞讨的生活境况。其音乐采用闽南脍炙人口的南曲《三千两金》。舞蹈由古代“踏歌”演化而成。舞者均男性,赤膊,头套“稻草圈”,投足拍胸扭腰,运用人体形态,赋予线条,力度、节奏。舞蹈时左右手一起一落,有节奏地或拍胸,或拍腋下,或勾脚拍腿,其特点是边踏跳,边歌唱,自如不拘,富有生活气息。原意为拍胸表示悔恨自责,以后作为独立舞蹈时,逐渐离开原意,转而表现其阳刚,强悍之气势,令人振奋,故有“闽南迪斯科”之美称。
· 闽文化—舞蹈—幡会舞
流行闽南各地。幡会舞是民间节庆娱乐歌舞,源自小梨园中的《昭君和番》故事。过去表演有二种形式:一是用长六尺、宽三尺长板十多块衔接成长蛇状,上置七座高凳,表演者站在凳上载歌载舞,长板由数十人抬行,民间称之“幡会阁”;另一种是表演者站在马背上,名日“马幡会”。妆扮人物有昭君一人,手抱琵琶自弹自唱,番兵番女分掌螺旋鼓,钱鼓、四宝、折扳、扁鼓、小嗳(唢呐)伴奏伴舞。音乐采用南曲《出汉美》、《王昭君》等。近年表演幡会舞已突破原来内容与形式,采用现代英雄人物及歌曲代替,别呈新意。
· 闽文化—舞蹈—荼灯舞
流行于闽北光泽县一带。茶灯舞是茶乡群众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可以结合各种思想内容的演唱。茶灯舞分单人舞和群舞两种,单人舞难度较大,艺术性要求也高,群舞是群众性广场舞蹈,通常由女的表演,演唱时“茶女”持特制点亮的茶篮灯,在器乐伴奏下,唱茶歌,表演各种与采茶劳动有联系的舞蹈动作,形成一种似听、似讲、似唱、似采的境界。茶灯舞是茶农生活舞蹈,充满茶乡情调和生活气息,因而经久不衰。
· 闽文化—舞蹈—迎龙伞舞
迎龙伞舞流行于福州连江长龙、潘渡、小汶、寥沿一带畲乡,至今已三百多年。内容为庆祝畲族先祖盘瓠征番凯旋,被皇帝招为驸马,赏赐黄龙伞而举行庆典,每年元宵和民族迎神赛会都表演此舞,气氛热闹、场面壮观。龙伞是由金黄色绸布制成,共3层,每层边缘均饰以黄色丝线流苏。伞顶垂6条黄色琵琶带。持伞者多为族中长者。舞队先由八将开道,继而是高照前引,接着是龙风灯、花灯、龙凤旗,最后是龙伞。舞队且舞且行,至村寨开阔地,舞队围着龙伞翩翩起舞。锣鼓琐呐齐鸣,舞蹈随着众人的呐喊声进入高潮。最后围观者燃鞭炮送行,舞队便又继续走村串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