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闽文化—民间戏曲—晋江跳鼓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7
转发:0
评论:0
闽文化—民间戏曲—晋江跳鼓,流行于泉州、晋江一带。源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化装成民间艺人混进大名府,拯

  流行于泉州、晋江一带。源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化装成民间艺人混进大名府,拯救卢俊义的故事。晋江的高甲戏、木偶戏均保留有这一剧目,跳鼓就是其中的“卖艺”表演,颇具民间特色,广泛流传后,经常在民间节俗喜庆和踩街活动时出现。跳鼓表演者,只要男女成对,人数可多可少,一般四、五对。以鼓为主,一对青年男女拿着会转动的扁鼓表演各种动作,其余演员各执一种打击乐伴衬,表演动作开朗大方,情绪活泼欢快,伴奏音乐也是当地群众所喜爱的南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闽文化—民间戏曲—晋江东石蜈蚣阁
亦称“龙阁”。闽特的民间游艺活动,流行于闽南晋江东石和台湾布袋嘴一带。是民间踩街独特的化装游艺节目。据传说早先海峡两岸渔民出海遇上风浪,往往把几十艘渔船的首尾互相锁接起来,以顶抗风涛,以后由此引发出这一有趣的民间游艺形式来,蜈蚣阁队由几十个“阁棚”,每个阁棚长两米,宽一米,两头打活榫互衔成串,能灵活转动,再装上龙头龙尾,阁棚上饰以各种彩绸花卉,飞禽走兽,由百余名身强力壮的青年肩扛阁棚,由少年儿童扮成《西游记》、《三国》、《水浒》等各种戏曲人物在棚上表演。阁棚上街,溶进节日文艺踩街队伍之中。过去,蜈蚣阁还是渔民出海时的主要仪式之一。阁棚抬到海边,拆开单棚再抬到每条船上,小演员在船上载歌载舞,夹杂着鞭炮,唢呐齐鸣,为出海乡亲壮行色,祈平安。
· 闽文化—民间戏曲—装阁
每逢迎神赛会,常常要装阁。一些大的村落有时一场出了十多阁或二十多阁。所谓装阁就是把“阁”设置成小戏台,将整出戏的人物安置在上面。由童男童女扮的角色站在适当的位置,由几个大人扛着踩街。有的阁则用没顶盖的轿子抬着那些童男、童女,也有的骑马。装阁时,首先在村中挑选男女童数人装《八仙过海》里的八仙,《荔镜缘》里的陈三、五娘、益春,《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关公、张飞、孔明,《水浒传》里的林冲、武松、鲁智深、卢俊义……。男童、女童经过化装,个个维妙维肖。
· 闽文化—民间戏曲—南词
南词源于江苏苏州,约清代中叶传入福建,分苏派和赣语两种。苏派南词流行于闽北南平、沙县、将乐、邵武、建瓯等地;赣派南词流行于闽西的长汀、龙岩和闽南的漳州、龙海、漳浦、诏安等地。南词是福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其演唱形式比较自由,一般由7至12人团围坐唱,演唱者各操一种乐器,边奏边唱,以唱为主,间以插白,曲调优美、委婉、细腻。代表性曲目为《天宫赐福》。其他主要曲目有《紫燕盗令》、《踢连环》、《花魁醉酒》、《宋江杀惜》、《十景花鼓》等。建国后,南词在南平市得到较大的发展,成为闽北主要由种,1953年,南平南词已发展为剧种——南词戏。1960年成立南平市南词艺术学校和南词剧团,但曲艺形式继续在群众业余演唱中流行。
· 闽文化—民间戏曲—福州闽剧
闽剧是现存用福州方言演唱、道白的唯一戏曲剧种。福州方言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十邑”的共通语,整个闽东地区的代表性方言。在今福州市所属6?6市2县通行,宁德、南平、三明等市县也能听懂。闽北地区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则以福州方言为第二方言。在闽东方言区之外的浙江省泰顺县、平阳县、苍南县部分乡镇也有通行福州方言的。福州历来是大陆往台湾,台湾到大陆的首选口岸,渊源深厚,现居台湾省的福州同乡就有百万人之多。从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方言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把闽剧带到世界各地,特别以东南亚、台湾为多。闽剧的剧目丰富多彩。既有源于儒林班的《紫玉铰》、《女运骸》,江湖班的《开封府》、《珍珠塔》,平讲班的《储问记》、《招姐做新妇》等。还有承继大批的徽班剧目。闽剧,又称“福州戏”,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瑰宝。居福建五大剧种之首,音乐曲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昂扬奔放、委婉动人、...
· 闽文化—民间戏曲—闽南艺棚
艺榔又称扛艺、营艺,是民间欢度春节、元宵和迎神赛会时的文艺形式,流行于诏安、东山、云霄、漳埔、龙海等地。艺棚是一种象“椅轿”的小戏棚、小舞台,可容纳二、三位演员演唱戏曲片断。这种艺棚最早是用人扛着,称‘‘扛艺”。建国后改为推车,近年又将棚搭在汽车上,甚至装上电动机械,使之可缓缓旋转,增加了光电技术。载歌载舞,深受民间喜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