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酒的传说—文人与酒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8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酒的传说—文人与酒,  历史上与酒有关的文人,可真不少,流传着许多佳话和故事。这里只能零星地作一点介

   历史上与酒有关的文人,可真不少,流传着许多佳话和故事。这里只能零星地作一点介绍。

    西汉时,长于辞赋的文人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前117年)与富人卓王孙的才女卓文君“当垆卖酒”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司马相如,字长卿,汉孝景帝时曾任武骑常侍。武骑常侍随侍皇帝畋猎,格斗猛兽,所以想必司马相如的武功是相当不错的。由于景帝不喜好辞赋,司马相如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法施展,后来就跟从梁孝王为宾客,写了《子虚赋》。 粱孝王死后,相如返回故乡成都,因家贫,生活困难。当时蜀郡临邛(今四川临邛县)县令王吉与司马相如关系不错,邀他游临邛。临邛巨富卓王孙设宴招待,相如勉强去了。宴会上,以百计的客人都被他那雍容闲雅的举止和姣美的仪容所倾倒。席间,王吉请相如奏琴,这时,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刚死了丈夫,孀居在家。卓文君很有才气,懂音乐,听到相如奏出的琴音中含挑动之意,又偷眼看见相如的容止,深深爱上了他。这样的婚事在当时是不能为礼教所容的。于是卓文君毅然舍弃家庭,夜奔相如。卓王孙得知大怒,不给他们一分钱。聪明大胆的卓文君于是与司马相如决定在临邛开一个酒店,由文君当垆沽酒,相如穿着形如犊鼻的裤子,象奴仆般洗涤酒器,借此有意羞辱卓王孙。他们的酒大概十分美好。招来的客人极多。卓王孙认输了,承认了婚事,而这一对夫妇,终于白头偕老。这一美好的故事,拨动了后世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弦,唐代杜甫有“酒肆人间市,琴台日暮云”的诗句,宋代陆游诗:“落魄四川泥酒杯,酒酣几度上琴台。青鞋自笑无拘束,又向文君井上来”。清代王闿运也有“华阳女士论邛达,惟有临邛一酒垆”的诗句。新中国成立后,在临邛建立了邛崃酒厂,以当年文君当垆时的井水酿酒。

    东晋时的大诗人陶渊明(公元365—427年)也是极好饮酒的人。他曾说过:“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他的一生,曾作过几次小官,最后一次是作彭泽(今江西彭泽)令。上任后,就叫县吏替他种下糯米等可以酿酒的作物。正因“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晚年,生活贫困,常靠朋友周济或借贷。可是,当他的好友、始安郡太守颜延之来看他,留下两万钱后,他又将钱全部送到酒家,陆续取酒喝了。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那是一个政治黑暗、社会的时代。当时,门阀世族统治,等级制度极严,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的陶渊明,想在仕途上求发展,是极不利的。虽说他做过象州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但当时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卑污险恶,也是为他正直耿介的性格所不容。所以他的饮酒,正如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在《陶照明集序》中所说:“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陶渊明在他的《饮酒》诗中,就曲折地反映出对现实的深刻不满。诗的最后几句:“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其中蕴蓄着多少难言之隐啊。

    历史上嗜酒的文人,常自取或被人赋予与酒有关的“雅号”,比方“酒狂”、“酒徒”、“酒鬼”、“酒雄”、“醉龙”、“醉户”、“醉翁”、“酣中客”等等。伟大的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就被人称为“酒星魂”、“酒圣”、“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历来被认为是传神之笔。大概没有别的哪个文人与酒的关系之密切和嗜酒的名气之大,能和李白相提并论的。只要翻翻李白的诗集,就不难发现他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有酒。正如郭沫若说的:“李白真可以说是生于酒而死于酒。”关于他的死,还有种种不同的传说,大概都与饮酒有关。其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情调的是说他醉后到采石矾的江中捉月亮落水而死。

    关于李白醉酒的故事,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相当充分的反映。如昆剧中有《太白醉写》,京剧、川剧、秦腔等十几个剧种都有类似的剧目。又如李白佯醉痛骂杨贵妃的义儿安禄山的故事,在京剧中叫《金马门》,也叫《骂安》;川、湘、汉、滇、桂剧及同州梆子、河北梆子都有此剧目。在我国著名画家的作品中,也有“李白脱靴图”、“李白捉月图”、“李白醉酒图”等等。陶塑、瓷塑、泥塑、木雕、牙雕中这样的题材也相当多。至于后人在诗文中歌颂李白醉酒傲世、藐视权贵的作品,就更多得举不胜举了。旧时在一些酒店的牌匾上写着“太白世家”、“太白遗风”等,无疑也含有对李白的崇敬之意。当然,人们尊祟李白,热爱李白,决不是因为他好喝酒,而是取他傲视权贵的反抗精神,和爱慕他的诗才。历史上因醉酒而死的人,并没有人去尊祟。

    宋代的欧阳修(公元1007一l072年)自称“醉翁”。他的《醉翁亭记》早已脍炙人口。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句,已成为形容做着某件事而别有目的的成语。“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都喝酒。尤其是苏轼(公元1037—1101年),可以说是一位酒的爱好者、品饮家、鉴赏家、还会酿酒,同时又是禁酒政策的拥护者。他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性格活泼真诚,多才多艺,不仅是一位大诗人,也是大散文家、大书法家和画家。他还知音律,精于鉴赏金石,懂得园林艺术。林语堂说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他与酒确结下了不解之缘:“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东堂醉卧呼不起,啼鸟落花春寂寂”;“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他在任职杭州时,为整建面积日蹙的西湖,曾提出五点理由。第一点是怕鱼儿遭殃,此外是可供清水、灌溉稻田等等,最后一点是可获得造酒的好水源。他不仅好饮酒,还喜好酿酒。为了酿酒,他常向农夫、渔父请教,试造过蜜柑酒、松酒、桂酒等。他还写过一篇叫《酒经》的文章,寥寥数百字,由制饼曲以至酿酒,无不备述,与今天南方的酿酒方法很相似;在《东坡志林》中,也记有《作蜜酒格》。可是就是这位好饮、善品、善酿的先生,竞然拥护禁酒,大力推崇周公(姬旦)的禁酒之训。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公元1084一约1151年),在她的一些名篇中都写到饮酒。例如早期的《如梦令》、《醉花阴》等词中有“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等等,是一个封建贵族闺秀悠闲、风雅、多愁善感的生活中的品饮。南渡以后,国破家亡,境遇孤苦,酒尊也满蘸哀愁凄清。如历来受人称道的《声声慢》中就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句子。同是饮酒,南渡前后的心情迥不相同,那滋味也别是一番了。

    在古代妇女中善饮而善写酒意酒情的,李清照恐怕算得是一个代表人物了。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公元1568一16l0年),在三袁(与兄宗道、弟中道)中,成就是较大的一个。他的作品真率自然,内容多写闲情逸致。他曾将前人之饮酒者,分为“饮国者”、“饮达者”、“饮豪者”、“饮俊者”、“饮而成”者、“饮而儒”者、“饮而俳”者、“饮而辩”者、“饮而肆”者、“惮饮者”、“仙饮者”、“玄饮者”。他评论酒说:酒“以色清味冽为圣,色如金而醇苦为贤,色黑味酸醨者为愚。”谈到下酒之菜,他也分了几类:一是“清品,如鲜蛤、糟蚶、醉蟹之类”;二是“异品,如熊白、西施乳之类”;三是“腻品,如羔羊,子鹅炙之类”;四是“果品,如松子、杏仁之类”;五是“蔬品,如鲜笋、早韭之类”。这些都写在他的著作《脑政》中。

    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学者顾亭林,坚决主张“禁酒”。他在《日知录·酒禁》中比喻说:“水为地险,酒为人险。......水懦弱民狎而玩之,故多死焉。酒之祸烈于火,而其亲人甚于水。有以夫世尽夭于酒而不觉也”。在他看来,酒实在是一种可怕可恶而有害的坏东西。但他也喝酒,不过有节制,严拒“夜饮”,认为那不是“正人君子”,之所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酒的传说—酿酒起源的传说
在古代,往往将酿酒的起源归于某某人的发明,把这些人说成是酿酒的祖宗,由于影响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统的观点。对于这些观点,宋代<<酒谱>>曾提出过质疑,认为“皆不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这虽然不足于考据,但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现象,不妨罗列于下。主要有以下几种传说。1仪狄酿酒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日:`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禹乃夏朝帝王)"。2杜康酿酒另一则传说认为酿酒始于杜康(亦为夏朝时代的人)。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3酿酒始于黄帝时期另一种传...
· 巴蜀文化—酒的传说—猿猴造酒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远在上古,中华民族已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在农耕生产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祖先便发明了用谷物酿酒。为世界酿酒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特出的贡献。最原始的“酒”,是野生花果经过堆积,自然发酵形成的花蜜果酒,称为“猿酒”。李日华著的《蓬栊夜话》:“黄山多猿猱(nao),春夏采花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猿猴造酒”,听起来荒唐,其实很有点科学根据。猿猴是很聪明、行动敏杰的动物。它们住在山林里,再枝干间攀缘飞跃,很难活捉住。后来人们发现了猿猴有嗜酒的习惯,于是在它们出没的场所,摆上几缸又香又甜的美酒。猿猴闻香而来,开始在缸边徘徊,踌躇不前。时间一久,经不住香味的,慢慢的从试试直到开怀畅饮,以至喝的没酩酊大醉,瘫成一堆泥,动弹不得,乖乖的被人捉住了。我国的一些古籍如唐代--李肇撰的《国史补》中,就有人们利用猩猩嗜酒的特性捕捉猩猩的记载。用“酒”捉猿猴,不仅在我们中国,...
· 巴蜀文化—酒的传说—解貂赎酒
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绵竹“解貂赎酒”。从此,绵竹酒就以“士解金貂,价重洛阳”来形容自己的身价。宋大诗人苏轼也作《蜜酒歌》,诗前有引:“西蜀道人杨世昌,善作蜜酒,绝醇酽,余既得其力,作此歌以遗之。”杨世昌是当时绵竹武都山的道士。
· 巴蜀文化—酒的传说—郎酒的由来
郎酒产于四川省古蔺县的二郎滩镇。此镇地处赤水河中游,四周崇山峻岭。就在这高山深谷之中有一清泉流出,泉水清澈,甘甜,人称“郎泉”。酒因取郎泉之水酿酒,故名“郎酒”。
· 酒文化―名人与酒―酒与古代文人
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也”下去,贯穿一股酒气。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了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苏东坡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酒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从他嗜酒如命和风度潇洒的神态,可以寻到李白和白居易的影子。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散文都有浓浓的酒味。正如李白的作品一样,假如抽去酒的成分,色香味都为之锐减。东晋的陶渊明,他的诗中有酒,他的酒中有诗。他的诗篇,与分的饮酒生活,同样有名气,为后世歌之颂之。他虽然官运不亨通,只作过几天彭泽令,便赋“归去来兮”,但当官和饮酒的关系却那么密切:其时衙门有公田,可供酿酒。他下令悉种粳以为酒料,连吃饭的大事都忘记了。还是他夫人力争,才分出一半公田种稻。弃官就无禄,喝酒就成了大问题。然而回到四壁萧然的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