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佛教文化—佛教在四川的发展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07
转发:1
评论:0
巴蜀文化—佛教文化—佛教在四川的发展,    隋唐直到宋代,是我国佛教辉煌发展时期。中国佛教的天台、华严、净土、法相、

     隋唐直到宋代,是我国佛教辉煌发展时期。中国佛教的天台、华严、净土、法相、禅宗等先后兴起,使中国佛教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四川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处于鼎盛阶段,并以禅宗独盛的形式,显示了四川的特点。在唐代,四川出了几位对全国佛教的发展起过很大作用的高僧:资州的智诜,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什邡的马祖道一,简州的德山宣鉴,西充的圭峰宗密等都是闻名全国的禅宗大师。玄奖大法师在唐初曾入川求学,并于唐武德五年 (公元622年)在成都受戒。唐代皇帝与四川的僧人关系也较为密切。中宗曾诏益州慧义寺清虚入宫祈雨;玄宗入蜀时应僧人之请,敖建成都大圣慈寺;僖宗曾诏休梦禅师问法,并赐额改建元寺为昭觉寺,后来避乱入蜀时又诏知玄问法,并赐号"悟达禅师",赖建新都宝光寺及舍利塔。
  唐末五代,中原战乱频繁,王建在四川称帝,川境再次处于相对安定局面,佛教得以继续发展。如著名的诗僧贯休入川,王建为他修了龙华寺,赐号 "禅月大师"。王建之后的后蜀政权孟氏父子也崇信佛教。
  宋统一中国后,禅宗继续发展,四川的许多官吏士大夫大都爱兼修禅宗佛理,四川成为佛教禅宗的重要基地之一。宋太祖开宝四年 (公元971年),在成都刻印了我国第一部雕刻版的《大藏经》(即《蜀藏》)。太平兴国五年 (公元980年),宋太宗命人在成都造铜普贤像,高达两丈六,送置峨眉山,并下诏重修峨眉山寺院。
  唐宋时期四川佛教兴盛中值得注意的是,佛教的密宗在唐代末期于中原一带逐渐消失,但在四川,却从五代到南宋末年,一直或秘或显地流传了近400年。典型的例证就是著名的安岳和大足石刻中不少密宗造像。
  四川佛教的第二个兴盛时期是明末清初,而且因与当时全国佛教并不兴盛的情况相对照而显得相当突出。主要是聚云、双桂两大禅系的"突起"和 "康乾盛世"时期官方对四川佛教的推崇。聚云禅系是忠县聚云寺吹万广真禅师 (1582—1639)创立的;双桂禅系是梁山(今梁平县)双桂堂破山海明禅师 (1597一1666)创立的,他们为弘扬四川佛教作了很大的贡献。破山是大竹县人,19岁出家,对佛学造诣很高,曾在川住持多处寺庙。清顺治十年 (公元1654年)开创梁山双桂堂,收徒传法,名徒甚众,四川、云南、贵州的许多大丛林住持都是他的弟子,远至越南龙山、万寿等地也有其传人。双桂禅系鼎盛西南,佛教史上称为"双桂堂弘法",双桂堂也被奉为西南禅宗祖庭。
  清代的康、雍、乾三代,对峨眉山、昭觉寺、文殊院等著名丛林多有赖赐。各任督抚大员对各大寺院的恢复建设常予文持,道府州县建庙修寺的劲头也高,这使得四川的佛教活动发展很快。据有关资料,清代中期全省的大小寺庙有一万多座,仅峨眉山一处就多达100多座,在全国也是少见。
  清代后期至民国初期,省内形成一股 "废寺兴学"的风潮。占用庙宇办新学,使许多寺庙停止了宗教活动。如我省最古老的龙渊寺 (成都),就被改为"尊经书院"而从此废寺。面对这种情况,四川佛教界曾进行过大量工作,对保护一些名刹古寺很起作用。但是,随着四川的战乱迭起,佛教也受到影响。
      四川是中国佛教传播的重要地区,向有 "言禅者不可不知蜀"之说。佛教在四川传播的近2000年历史中,对四川的文化、经济乃至政治、民众生活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四川有佛教圣地峨眉山,有世界第一大石刻佛像乐山大佛,还有不少闻名遐退的佛教寺院。所谓:"上有文殊宝光 (指成都的文殊院、宝光寺)、下有金山 高文(在江苏省)即可见一斑。四川历史上出现过不少高僧大德,除前已述及的圭峰宗密、马祖道一、德山宣鉴、破山 海明等人之外,还有宋代禅宗巨匠圆悟克勤 (成都昭觉寺僧人),他开创了"文字禅"之先河,他对日本禅宗的发展作出过极大的贡献,昭觉寺至今仍被日本禅宗临济宗尊为 "祖庭"。直到现代,绵竹僧人能海、僧人正果、成都僧人隆莲 (女)都是中国佛教的领导人物 (三人均担任过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此外,成都文殊院宽霖法师、乐山乌尤寺遍能法师、成都昭觉寺清定法师等都是海内外知名的高僧。在佛教居士中,宋代眉山的苏东坡、新津的张商英、清末民初的颜楷、现代的王恩祥、贾题韬等都是大名鼎鼎的学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佛教文化—四川佛教音乐
亦称梵乐、梵呗,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四川汉族地区佛教音乐常用的“呗器”,主要有钟(铜、铁铸就,有报钟、大钟、半钟、斋钟等)、鼓(有法鼓、大鼓、茶鼓、手鼓等)、磬(有大磬、引磬、扁磬等)、木鱼、板(有钟板、照板、序板、云板等)、铛、钹、笙、箫、笛、铃等。常用曲谱有《戒定真香》(赞香曲)、《准提咒》、《普庵咒》、《八名赞》、《水洛因》、《偈赞》、《讲经唱赞》、《十供养》等。四川佛教音乐与道教音乐及民间音乐,互有交流和吸收。如道教南韵中的《十供养》,在曲名、唱词和曲调上均与峨眉山佛教音乐《十供养》几乎完全相同。成都文殊院法堂音乐有赞(称颂诸佛菩萨,调律跌宕起伏,宛转悠扬,如《宝顶热茗香》等),有偈(梵文唱词简称,有五字和七字两种,五字偈如《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有咒(梵文原文朗读,如祭咒《萨哩斡苓塔葛达》),有唱颂(韵体拜佛音乐,如早晚课反复咏唱《南无阿弥陀佛》)。四川民间流行...
· 巴蜀文化—佛教文化—佛教传入四川的年代
佛教传人四川的最初年代不确。从乐山麻浩岩墓有浮雕佛象、彭县岩墓出现有位于"摇钱树座"上的灰陶质佛象和夹侍来看,以及史志记述中,《华阳县志、金石志》载宋淳熙六年《重修东山白塔寺碑记》称该寺创于永平(东汉明帝年号);《四川通志》(嘉庆本)载成都、峨眉、名山、宜宾、遂宁、合川、三台等地均有汉代创建的寺庙,表明东汉时期佛教就已传入四川。(注:四川的藏传佛教,本篇不叙)。有文字记载的佛教传人四川的年代是公元365年的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当时有位叫法和的僧人从中原来到四川,稍后又有昙翼和慧持入蜀。这三位都是一代高僧,他们入川时带了大量的经典和徒众,特别是法和、慧持在四川14年,讲经授徒,"巴汉之士,慕德成群",对四川佛教的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较多,四川相对安定,高僧入川者甚多,加以南朝许多帝王都信奉佛教,这一时期的四川佛教发展很快。据说在刘宋时(公元五世纪)四川僧尼已达万人。
· 巴蜀文化—佛教文化—四川佛教僧人服饰
四川佛教僧人的僧衣,其常服多用黄、褐、黑、灰四色。僧人所穿的三件僧衣,总称“袈裟”。所谓“三件衣”,分别为:五条衣,梵语叫安陀会,意为下衣、内衣。它由5条布缝成,每条一长一短,共计10隔,它衬体裁制,穿在最里边。七条衣,梵语叫郁多罗僧,意译为上衣。它由7条布缝成,每条两长一短,共计21隔。此衣穿在五条衣的上面。大衣,梵语叫僧伽胝,意为复衣,聚众时作为礼服。“三衣”的剪裁缝合都作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水田形状,四川俗称“水田衣”。僧人均为光头,一般不戴冠。冬季老僧多戴披风帽,大法师可戴法冠,有天冠、宝冠、毗卢冠等,四川僧人所穿鞋,山区为草鞋,又叫芒鞋。一般为罗汉鞋,鞋面为三片布条缝牢,鞋帮缀留一些方孔。正规僧鞋多为黄褐色布料做成,鞋面中间有硬梁,无孔。袜子为长筒布袜,裤管扎在袜内。佛教习俗,新戒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燃灯,即在新僧人的头顶上打9个灯圈,表示“九品莲台”;也有打12个的,表示“九品莲台”...
· 巴蜀文化—佛教文化—四川汉族地区的佛教节日
正月初一日:弥勒佛圣诞正月初六日:定光佛圣诞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佛涅槃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二月二十一日:普贤菩萨圣诞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萨圣诞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五月十三日:伽蓝菩萨圣诞六月十三日: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圣诞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圣诞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七月二十四日:龙树菩萨圣诞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圣诞八月二十二日:燃灯佛圣诞九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出家九月三十日:药师琉璃光佛圣诞十月初五日:达摩祖师圣诞冬月十七日:阿弥陀佛圣诞腊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成道日(腊八节)腊月二十九日:华严菩萨圣诞
· 巴蜀文化—佛教文化—四川佛教修行的两种方式
佛教信徒有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两种方式。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称为“优婆塞”,意译为信士,俗称居士。其基本条件是受持“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意即以自己的身心性命投靠于佛法僧,按照佛法僧的教导行持。皈依的仪节是:请一位佛教法师依照《三皈依轨》,为自己说明“三皈”的意义,自己向佛表示:从此以后将一生投归于佛的道德品质,投归趣向涅槃的佛法,投归于佛所教导的大菩萨、大阿罗汉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可以进一步从师受五戒,成为五戒优婆塞。五戒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础,即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戒。随着自己修学的进步,可进而从事受菩萨戒,成为菩萨戒优婆塞。在家优婆塞在受菩萨戒以前,先要次第供养父母、师长、妻子、善知识、奴婢、出家道人。以上若有违背,便不能受戒。在家修行的女性佛教徒,称为优婆夷,意译为,俗称女居士。其基本条件和方法步骤,与优婆塞相同。出家的佛教僧人,称为比丘,其梵文意译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