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四川道教造像、道画碑刻艺术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4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四川道教造像、道画碑刻艺术,  始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现存较早、最精的道教造像,是610年绵阳西山玉女泉

   始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现存较早、最精的道教造像,是610年绵阳西山玉女泉造像,有30余龛。青城山天师洞张陵天师石像也大体造于此时。唐朝崇奉道教,造教得到大发展,较著名的有大足县石门山和南山造像。明清以后,道教造像趋向世俗化,各地大量塑造城隍、关帝、药王等神像。著名的有梓潼县七曲山文昌宫明代生铁铸像,最大的文昌像高达1.4丈,重约30吨;泸县玉蟾山上玉皇大帝像,高1.8米;安岳石羊镇毗卢洞后的玉皇龛;南江县禹王宫的禹王像,高4米。这些都是道教造像中的罕见珍品。此外,宋代至民国时期,在大足石门山,南山玉皇观,宝顶大佛湾,石篆山老君洞,安岳赤云华岩洞,互助村三仙洞,石羊毗卢洞,江油天仓山太乙洞,乐至崇教寺,巴中北龛、南龛,营山景福寺,青城山朝阳庵等都有道教摩崖或石雕造像。
    道画是以道教故事、神仙思想为题材的绘画。宋代以后道画吸收了山水花鸟画的技术,丰富了道画的表现力。当代画家张大千曾久居青城山,所绘王母、麻姑、陈抟、纯阳和张陵等道画、刻石于山,至今犹存。
   宋代以后四川著名道教碑刻有:《宋知宫皇甫先生碣》,存于青城山上清宫文武殿内;《青城山会庆建福宫飞轮道藏记》,1958年在青城山建福宫出土,据说后又被埋于宫前;明《界府重建秀峰山碑》,现存常道观三皇殿;明郭家庵残碑,系供奉历代祖师石刻,现存都江堰市泰安乡青龙村二组;明永乐张三丰书石刻碑,原存大邑鹤鸣山迎仙阁,现已亡佚;明龙虎碑,原存成都青羊宫,现已亡佚;《龙门派碧洞宗道脉渊源碑》,现存青城山常道观三皇殿内;清《重修天师洞常道观募象碑记》,现嵌于青城山常道观三清殿后壁;《杨太虚狂草碑》、《吕祖诗碑》,均在青城山祖师殿;《黄帝阴符经》、《老君说清静经》、《太山大通经》刻石,嵌在青城山常道观三清殿后壁;《回文诗碑》,现存于射洪县金华观三清殿内。
   道教造像、道画和碑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为我们研究道教提供了实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成都道教相关文物:造像碑刻祭器
张陵石像隋大业年间(605年?618年)雕塑。形象威严,三目,掌上有方形“阳平治都功印”。保存完好。现存青城山天师洞内。三皇石像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雕像,唐代造,现供于天师洞三皇殿内。像背题“唐开元十一年岁次癸亥道士杨悟玄捐资造像。保佑国泰民安”。各高90厘米。二郎滩摩崖道教造像唐代造像。在蒲江县距县城11公里的二郎滩摩崖造像群第四十四龛中。龛中有10尊造像,座下有题记:“天尊一铺,天宝九载五月……临邛郡白鹤观道士贾光宗造。”飞龙铁鼎唐代铸造。鼎高4尺,重约1000公斤,上铸飞龙8条,铸造精致。传为唐玉贞公主焚香的香炉。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在青城山上皇观出土,至今不锈。现置都江堰离堆公园伏龙观内。唐开元神武皇帝敕书碑碑高1.4米,宽0.7米。玄宗时(712年?756年)青城山天师洞被飞赴寺僧人所占,唐开元十二年(724年)玄宗手诏飞赴寺僧人“观还道家,寺依山上旧所”。道士...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道教在四川
四川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东汉后期,沛国丰人、传为西汉开国军师张良八世孙的张陵,弃官学道,入大邑鹤鸣山修炼,"得咒鬼之术书",并感太上老君降临,授予三洞真经、金丹秘诀、雌雄二剑、符录法印等,正式任命他为天师。据《仙鉴》记载,当时巴蜀地区人鬼杂混、巫妖横行,残害百姓,青城山就是鬼魔盘踞的"六天鬼域"。张天师亲率弟子,扫荡鬼域龙宫,降伏"八部鬼帅"、"六天魔王","遂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黄帝坛下,使人处阳明,鬼行幽暗,使六天鬼王归于北丰,八部鬼帅领众窜于西域,五行之毒又戒而释之。"《三天玉堂大法》亦说:"五部之鬼自受祖师誓约之后,归心正道已久,故张元伯以忠信立雷府直符,赵公明以威直充玄坛大将;余皆为丰都丑狱之酋长,皆不复为妖也。"也就是说,原先盘踞在西蜀一带的众鬼部落,纷纷皈依道教,成为张天师的部属。青城山从此就成了道教的洞天福地。又传陵州(仁寿县)有毒龙、神女为害,张天师驱龙降神...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四川道教音乐
1.声乐类型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①韵曲(又称“腔赞”):是一种旋律性强、调式调性明确,音阶式形与曲体完整,采用韵唱形式演唱的道教歌曲。韵曲分为北韵和广成韵。北韵,即全真正韵,是青城山、青羊宫、老君山等全真道观常用的韵曲,现仍流传的约60余首,其中有56首被收入清光绪二十二年(1906年)成都二仙庵的刻本《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现今全真道观晚课仪式中常用的韵曲《下水船》,以及中元法会《铁罐施食》等斋仪中常用的《阴小赞》,均属此韵。广成韵,又称南韵,是四川民间火居道士在民间道坛上使用的韵曲,部分道观亦少量采用。南韵中的许多曲牌与川剧音乐的曲牌在曲调和风格上比较相近。如广成韵《回向赞》之十一“十洲三岛任逍遥”,唱段与川剧高腔《二郎神》曲调相同。南韵以含蓄细腻见长,风格独特。②吟诵曲(亦称吟诵词):是一种以语言音调为基础,歌腔风格较弱,调式调性相对独立或不够独立,但又具有一定的声调起伏和完整的...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道教渊源
道教是我国古老的宗教,早于世界其他各种宗教。在五千年前,我国就出现了道家。《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曾至肃州空洞(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开天经》云广成子为老子的化身。)《抱朴子内篇》云:“黄帝西见黄子,受九品之方,过空桐,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广成子居空桐山,授黄帝自然之经,是为道家传道之始。我国原始时代,人群处于愚昧状态,备受自然界的各种威胁,在人们尚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处理周围发生事故的情况下,于是崇拜自然、信仰鬼神,为求避祸求福,沟通天人之间、神鬼之间的信息,开始出现了巫师。殷人尚鬼、重巫祝。巫,为人们占卜吉凶祝福。祝,取悦于神,以沟通人之间的信息。人们依靠巫祝,来申达自己的愿望和祈求,改变现状,以求安居乐业。至周代,人们进一步探索神仙的踪迹,战国时期,尤为特出。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道教美学
道教美学是关于道教文学艺术的审美关系的理论。美学本身就是一个学派众多的理论体系,道教美学更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严格说来,宗教本身就是人类理想在彼岸世界的反映,是对现实世界缺陷的补偿.道教的神仙世界更是中国现实世界理想的美学延伸,因而也是对美的追求。宗教理想是人类的一种审美价值观念,道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种美学价值体系。因而道教美学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略分为道家美学、道教美学、内丹美学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道家和道教的文化渊源始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殖崇拜、女性祟拜的原始宗教,道家和道教美学也以这种原始宗教观念为出发点。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提出“道”的最高范畴和道家的价值观,同时也是道家美学的审美标准。《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家美学的总纲,无论是社会结构、伦理结构、心理结构、自然结构,凡是与道相谐调的,符合自然无为的宇宙节律的,就是真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