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道教文化—成都道教相关文物:造像碑刻祭器
张陵石像 隋大业年间(605年?618年)雕塑。形象威严,三目,掌上有方形“阳平治都功印”。保存完好。现存青城山天师洞内。
三皇石像 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雕像,唐代造,现供于天师洞三皇殿内。像背题“唐开元十一年岁次癸亥道士杨悟玄捐资造像。保佑国泰民安”。各高90厘米。
二郎滩摩崖道教造像 唐代造像。在蒲江县距县城11公里的二郎滩摩崖造像群第四十四龛中。龛中有10尊造像,座下有题记:“天尊一铺,天宝九载五月……临邛郡白鹤观道士贾光宗造。”
飞龙铁鼎 唐代铸造。鼎高4尺,重约1000公斤,上铸飞龙8条,铸造精致。传为唐玉贞公主焚香的香炉。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在青城山上皇观出土,至今不锈。现置都江堰离堆公园伏龙观内。
唐开元神武皇帝敕书碑 碑高1.4米,宽0.7米。玄宗时(712年?756年)青城山天师洞被飞赴寺僧人所占,唐开元十二年(724年)玄宗手诏飞赴寺僧人“观还道家,寺依山上旧所”。道士收回天师洞后,将诏书刻碑作“镇山之宝”。现立于青城山天师洞三皇殿内。
会庆建福宫飞轮道藏记 又名丈人山会庆建福宫飞轮道藏记,宋碑。1958年在青城山建福宫出土。原碑正文29行,2200余字。内有“道家之书,真宗皇帝制为《道藏经序》,以宝文统录名之,盖王钦若之请也。徽宗亦自制《飞天法轮道藏经序》,永康军策内劝农事王□撰,朝奉郎新差通判汉州军事赐绯鱼袋王拱辰书”。此碑出土后被人抬去辅路,埋于建福宫前地下,青城山道协存一拓纸。
“清城山”大字题刻 隋唐年间刻。在青城山大字岩。
宋知宫皇甫坦墓碣 民国29年(1940年)出土。上刻“绍熙五年十月九日立”。现存青城山上清宫文武殿内。皇甫坦为南宋名医,曾为帝后治病。卒葬于青城山上清宫文武殿侧。
明永乐帝迎张三丰御书石刻碑 碑文:“皇帝敬奉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香奉书,偏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体合自然,神妙莫测。朕才质疏庸,德行非薄,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龙虎山道士谨致香奉书,拱俟云车凤驾,惠然降临,以副朕拳拳仰慕之怀。敬奉书。”此碑“”后已失,现复制立于大邑鹤鸣山迎仙阁前碑林中。
青羊宫大钟 重1500公斤。明代铸。现存青羊宫三清殿前。
明代木刻雕花屏 共10幅。现存青城山天师洞无极殿。全系镂空雕花,有芙蓉、荷花、朱雀等。形象生动,色彩明快,雕工精致。
青羊宫铜羊 造型奇特,工艺精巧。其中单角铜羊(又称独角兽),为十二属相化身。由鼠身、牛鼻、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胡、猴颈、鸡眼、狗腹、猪臀组成。俨然一只青铜怪兽。据座上铭文载,系清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十五日由北京移至青羊宫。另一只铜羊是清道光九年(1829年)铸造。现存青羊宫三清殿。
《道藏辑要》经版 成都二仙庵方丈阎永和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发起刊刻。此书是根据清康熙时的《道藏辑要》本重新镂刻的。全书245册,其字板系用梨木雕刻而成,共计1.4万多块,每块两面刻字,一面两页。刻板历时15年,至民国4年始告竣工。抗日战争期间,刷经工作停止,经板存于二仙庵,1961年移存青羊宫。
龙门派丹台碧洞宗道脉渊源碑 又称“常道观全真龙门派也系表”。清代常道观“天师洞”住持、龙门派丹台碧洞宗第十五代万本园立。现存天师洞三皇殿内。
重修天师洞常道观募像碑 碑刻“大清道光元年亨通道人万本园立”。碑高2米。碑上端雕刻有伏羲、神农、轩辕三皇像。像下为“历代帝王记”。碑嵌于天师洞三清殿后壁。
张大千书画刻石 上清宫文武殿张大千绘王母、麻姑、张三丰、花蕊夫人四通线刻石碑。还有麻姑池、鸳鸯井、天师池题字碑。在天师洞有张大千绘天师石刻像碑。
婴宁游戏石雕像 在青城天师洞三清殿前石栏杆上刻有多群。形象奇妙生动,遇有山风吹响石窍,可发生悠扬悦耳之声,名“天籁”,合称“天籁婴灵”。为名匠要扬星佑与陈星南设计施工。保存完好。
吕纯阳、张三丰石刻像碑 民国时期二仙庵住持邹崇品在清代碑刻上复制而成。吕纯阳像碑,高2米,宽1.5米,上刻有刘咸荣题字称:“唐吴道子敬绘。蜀都二仙庵刻石。刘咸荣八十一岁时敬识。民国二十七年刘咸荣在丙寅四月书。”三丰碑,正面刻张三丰像,背刻张三丰传。邹崇品立。两通碑现移青羊宫三清殿内。
玉清道院救苦钟 钟高220厘米,直径120厘米,重约3000公斤,合金铸成。铸有“玉清道院万缘救苦钟”隶书和篆书字样。钟身遍铸玄纹、水波纹、雷纹图案。钟的挂钮为螭龙图案。铸造历时两年,民国16年铸成。钟声清越,传10余里,现存新津县纯阳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