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鹤鸣山简介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60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鹤鸣山简介,鹤鸣山,在大邑县城北15km。其山形如覆瓮,上有石如鹤鸟鸣叫,故名。又称鹄鸣

  鹤鸣山,在大邑县城北15km。其山形如覆瓮,上有石如鹤鸟鸣叫,故名。又称鹄鸣山。相传,东汉顺帝(126~144在位)时,张陵在此修炼,造作道书,自称天师(一说门人尊为天师),创立五斗米道。该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并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后来发展成中国道教的主要流派正一道。此山又曾是五斗米道的早期传教点,二十四治中的第三治鹤鸣神山太上治,因此,历来都把鹤鸣山看作是道教的发源地。
  张陵(34~156),一名张道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入太学,通达五经。明帝时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求长生之术,在今鹤鸣山修道,创立道派。初入道的人都要交纳五斗米,因此叫做五斗米道,他用符录、咒决、神水替人治病;用引气、导引、服食、房术教人长生。他建立二十四治,立祭酒领率道街徒,用《道德经》传播教义,教人悔过奉道,自爱互相。五斗米道朴素的平等观念,深受农民群众的拥护,因此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东汉流行于民间最广泛的原始道教的流派之一,为东汉末年波澜壮阔的黄巾军大起义奠定了基础。张陵死后,他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先后继承道业。活动地区主要在雍、益二州,根据地在汉中。
  鹤鸣山自成为道教的发源地后,历史上许多著名的道士,如五代的杜光庭,北宋陈希夷、明代张三丰等,都曾在此修炼,至今留下不少遗迹和诗文传世。鹤鸣山奇丽的自然景观和道教胜迹,也吸引着不少文人名流。著名的宋代诗人陆游、文同等,都曾游览此山,咏题抒怀。历代所建的宫观甚多,著名的有太清宫、延祥观、鹤鸣观等。相传[东汉]时就有紫阳、太清、天师等宫观建筑,经历千百年的沧桑,时刻时兴。明代嘉靖年间,官方大兴道教,又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增修或扩建了不少的宫观殿宇,楼台亭阁以及优美的园林,使之成为盛极一时的,规模至为庞大的道教胜地。虽然经历了明代末年兵火的焚劫,大部分建筑都已毁坏,但到本世纪六十年代,仍然拥有太清宫、文昌宫、解元亭、三官庙、八卦亭等为数甚多的建筑。
  鹤鸣山松柏成林,苍翠欲滴,山涧溪流,泠然有声。风景名胜亦多奇观。鹤鸣观。著名的鹤鸣石位于文昌宫中,其石状如飞鹤。据明罗洪先《广舆图》说:“鹤鸣山岩穴中有古鹤,鸣则仙人去。昔广成子修炼于此,石鹤一鸣;汉张道陵登仙于兹,石鹤再鸣;明张三丰得道于斯,石鹤又鸣。”又有钟乳石溶洞,历来为人称道。明代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说“山有二十四洞,应二十四气(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洞口约阔三尺,深不可测。每过一气,则一洞窍开,余皆不见”。故称为二十四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道教发源地鹤鸣山
位于大邑城北12公里的鹤鸣乡,汉代张陵曾在此修炼,创立道教,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主要古迹有柱腰岩、二十四洞、天谷洞、送仙桥、迎仙桥、解元亭、双鹤楼等。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道教渊源
道教是我国古老的宗教,早于世界其他各种宗教。在五千年前,我国就出现了道家。《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曾至肃州空洞(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开天经》云广成子为老子的化身。)《抱朴子内篇》云:“黄帝西见黄子,受九品之方,过空桐,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广成子居空桐山,授黄帝自然之经,是为道家传道之始。我国原始时代,人群处于愚昧状态,备受自然界的各种威胁,在人们尚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处理周围发生事故的情况下,于是崇拜自然、信仰鬼神,为求避祸求福,沟通天人之间、神鬼之间的信息,开始出现了巫师。殷人尚鬼、重巫祝。巫,为人们占卜吉凶祝福。祝,取悦于神,以沟通人之间的信息。人们依靠巫祝,来申达自己的愿望和祈求,改变现状,以求安居乐业。至周代,人们进一步探索神仙的踪迹,战国时期,尤为特出。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道教美学
道教美学是关于道教文学艺术的审美关系的理论。美学本身就是一个学派众多的理论体系,道教美学更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严格说来,宗教本身就是人类理想在彼岸世界的反映,是对现实世界缺陷的补偿.道教的神仙世界更是中国现实世界理想的美学延伸,因而也是对美的追求。宗教理想是人类的一种审美价值观念,道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种美学价值体系。因而道教美学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略分为道家美学、道教美学、内丹美学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道家和道教的文化渊源始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殖崇拜、女性祟拜的原始宗教,道家和道教美学也以这种原始宗教观念为出发点。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提出“道”的最高范畴和道家的价值观,同时也是道家美学的审美标准。《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家美学的总纲,无论是社会结构、伦理结构、心理结构、自然结构,凡是与道相谐调的,符合自然无为的宇宙节律的,就是真的...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瓦屋山与道家渊源
“蜀国多仙山”,在四川盆地西沿洪雅县境内的瓦屋山就是一座秀拔群峰的仙山。由于它海拔2830米,高矗云汉之中,神秘幽深、奇观迭出,明清以来曾被冠以“妖名”从正史中删除,致使这座曾与峨眉共同媲美天下的仙山销声匿迹,几乎被世人忘却。1993年5月建立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后,笔者陆续收集到一些史料,结合当地地名和口碑,试图拂去尘埃,还原瓦屋山的历史面目。瓦屋山——青羌之肆羌人祭礼青衣神的图腾崇拜地《蜀记》载老子出函谷关与关令尹喜相约:“千日后到成都青羊肆寻吾”。青羊之肆在哪里?在成都吗?否,因为老子所在的年代还未建成都,这里的“成都”只是蜀地的代称。青羊肆是青羊宫吗?也不是。因为青羊宫是在唐代唐玄宗时,将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的故宅故作道观的。更重要的是老子到四川的年代,正是蜀王蚕丛去世不久,青衣江边的羌人正为他们的青衣神举行规模空前的祭祀活动的年代。《说文解字》载,羊字通羌,肆与祀同。蚕丛时期的青羊肆...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成都道教概述
成都道教发源地溯源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德”为最高追求,以延年益寿、飞身成仙为目的。成都是道教的发源地,道教信仰历来很盛。据文献记载,早在道教形成前已有许多高逸之士隐修于此,著名的如李八百、严君平、费长房等人。这些高逸之士后来都被纳入了道教的仙真之中。汉顺帝(126~144)时,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入蜀,居于鹤鸣山中,借太上老君口御造作道书,并广泛吸收川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创立了五斗米道。所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三国志·张鲁传》),是为道教实体教团的产生,也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因张自称“天师”,也称“天师道”。张陵所居的鹤鸣山及其早期活动的青城山,就是今天大邑境内的鹤鸣山与都江堰市的青城山,故历来有大邑为道教发源地,青城山为道教发祥地之称。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传道于蜀,其嗣张鲁再承父业,天师道的影响遂日渐浸漫于四川各地。在此宗教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