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道教诗歌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56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道教诗歌,   道教文学体裁之一。道教从形成之日起便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道教教义常用诗歌

    道教文学体裁之一。道教从形成之日起便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道教教义常用诗歌表达,如《道德真经颂》等。金元之际道士刘处玄《仙乐集》中有一组五言诗,多达161首,充分展示了全真教的教义。宣扬神仙信仰的道教诗歌种类很多:歌颂最高神仙的,有《三清乐》等;描绘神仙生活的,有《步玄曲》等;记载神仙传授的,如《金莲正宗记》中的传赞;抒发仰慕神仙、向往清修隐居生活的,数量更多,在道士文集中开卷即是,屡见不鲜。道教斋酿中的唱诵也多诗歌,如《卫灵咒》、《祈雨颂》等。还有记录内丹功法的,如《悟真篇》等通篇都是诗词。以上这些诗歌大多为道教中人所作,主要收集在《道藏》中的赞颂、传记和文集中。道教诗歌的形式基本上与中国诗歌的发展同步。属于先秦至汉代的道教典籍中的诗歌,多骚体和四言,至汉代,道经中也多五言诗,七言诗也开始萌芽。逮及唐代,近体诗也进入了道教经籍,宋元时代的词和散曲也在道书现,最典型的为《鸣鹤余荫》。明代民歌大兴,《张三丰全书》中便有不少道情和小曲。道教中人还以作诗为教育方式来加深教徒对教义的理解,如李道纯的登堂续诗游戏。此外,非道教徒也创作了大量的与道教有关的诗歌,如《楚辞》中的《远游》,《古诗十九首》中咏神仙叹生死的名篇,魏晋的游仙诗,唐代的神仙诗门,宋词中与道教关系密切的词牌,元曲中的神仙道化剧,明代的道情等等,都应属于道教诗歌范畴。总之,道教充分利用了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同时也影响了和参与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变化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道教渊源
道教是我国古老的宗教,早于世界其他各种宗教。在五千年前,我国就出现了道家。《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曾至肃州空洞(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开天经》云广成子为老子的化身。)《抱朴子内篇》云:“黄帝西见黄子,受九品之方,过空桐,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广成子居空桐山,授黄帝自然之经,是为道家传道之始。我国原始时代,人群处于愚昧状态,备受自然界的各种威胁,在人们尚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处理周围发生事故的情况下,于是崇拜自然、信仰鬼神,为求避祸求福,沟通天人之间、神鬼之间的信息,开始出现了巫师。殷人尚鬼、重巫祝。巫,为人们占卜吉凶祝福。祝,取悦于神,以沟通人之间的信息。人们依靠巫祝,来申达自己的愿望和祈求,改变现状,以求安居乐业。至周代,人们进一步探索神仙的踪迹,战国时期,尤为特出。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道教美学
道教美学是关于道教文学艺术的审美关系的理论。美学本身就是一个学派众多的理论体系,道教美学更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严格说来,宗教本身就是人类理想在彼岸世界的反映,是对现实世界缺陷的补偿.道教的神仙世界更是中国现实世界理想的美学延伸,因而也是对美的追求。宗教理想是人类的一种审美价值观念,道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种美学价值体系。因而道教美学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略分为道家美学、道教美学、内丹美学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道家和道教的文化渊源始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殖崇拜、女性祟拜的原始宗教,道家和道教美学也以这种原始宗教观念为出发点。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提出“道”的最高范畴和道家的价值观,同时也是道家美学的审美标准。《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家美学的总纲,无论是社会结构、伦理结构、心理结构、自然结构,凡是与道相谐调的,符合自然无为的宇宙节律的,就是真的...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成都道教概述
成都道教发源地溯源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德”为最高追求,以延年益寿、飞身成仙为目的。成都是道教的发源地,道教信仰历来很盛。据文献记载,早在道教形成前已有许多高逸之士隐修于此,著名的如李八百、严君平、费长房等人。这些高逸之士后来都被纳入了道教的仙真之中。汉顺帝(126~144)时,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入蜀,居于鹤鸣山中,借太上老君口御造作道书,并广泛吸收川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创立了五斗米道。所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三国志·张鲁传》),是为道教实体教团的产生,也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因张自称“天师”,也称“天师道”。张陵所居的鹤鸣山及其早期活动的青城山,就是今天大邑境内的鹤鸣山与都江堰市的青城山,故历来有大邑为道教发源地,青城山为道教发祥地之称。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传道于蜀,其嗣张鲁再承父业,天师道的影响遂日渐浸漫于四川各地。在此宗教背...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道教在四川
四川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东汉后期,沛国丰人、传为西汉开国军师张良八世孙的张陵,弃官学道,入大邑鹤鸣山修炼,"得咒鬼之术书",并感太上老君降临,授予三洞真经、金丹秘诀、雌雄二剑、符录法印等,正式任命他为天师。据《仙鉴》记载,当时巴蜀地区人鬼杂混、巫妖横行,残害百姓,青城山就是鬼魔盘踞的"六天鬼域"。张天师亲率弟子,扫荡鬼域龙宫,降伏"八部鬼帅"、"六天魔王","遂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黄帝坛下,使人处阳明,鬼行幽暗,使六天鬼王归于北丰,八部鬼帅领众窜于西域,五行之毒又戒而释之。"《三天玉堂大法》亦说:"五部之鬼自受祖师誓约之后,归心正道已久,故张元伯以忠信立雷府直符,赵公明以威直充玄坛大将;余皆为丰都丑狱之酋长,皆不复为妖也。"也就是说,原先盘踞在西蜀一带的众鬼部落,纷纷皈依道教,成为张天师的部属。青城山从此就成了道教的洞天福地。又传陵州(仁寿县)有毒龙、神女为害,张天师驱龙降神...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道教的文学
道教与文学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然而在反映社会存在时却是互相作用和影响的。道教具有世界观的特点,对文学具有指导作用;文学的艺术感染力,又对道教具有工具性的价值。道教的教义尤其是道论对古代文学有深刻的影响。“道法自然”是道论的基本论纲,表现为清静天为,反对伪饰,让万事万物按本性和自己固有的规律击发展。反映到文学理论上,则要求思想感情发自内心以求真,表情达意自然流露以求美。在审美观念上把天然、童心、真淳作为最高境界。在诗文创作中追求清幽宁静、含蓄洗练的风格,要求抛弃外表的热烈繁华,表现内在的简洁朴素。道教外以治国、内以治身的人生价值对古代文人人格有重大影响。文学作品中不少功成身退的主题,便是直接例证。不过,大多数文人的济世理想往往,于是看破红尘、洁身避世便成为常见内容,同时带出了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把神仙世界作为理想境界而憧憬。道教的神仙实有、修仙可成的信仰历来是文学中的一大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