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四川道教音乐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27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四川道教音乐,1.声乐类型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①韵曲(又称“腔赞”):是一种旋律性强、调式调性

1.声乐类型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
①韵曲(又称“腔赞”):是一种旋律性强、调式调性明确,音阶式形与曲体完整,采用韵唱形式演唱的道教歌曲。韵曲分为北韵和广成韵。北韵,即全真正韵,是青城山、青羊宫、老君山等全真道观常用的韵曲,现仍流传的约60余首,其中有56首被收入清光绪二十二年(1906年)成都二仙庵的刻本《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现今全真道观晚课仪式中常用的韵曲《下水船》,以及中元法会《铁罐施食》等斋仪中常用的《阴小赞》,均属此韵。广成韵,又称南韵,是四川民间火居道士在民间道坛上使用的韵曲,部分道观亦少量采用。南韵中的许多曲牌与川剧音乐的曲牌在曲调和风格上比较相近。如广成韵《回向赞》之十一“十洲三岛任逍遥”,唱段与川剧高腔《二郎神》曲调相同。南韵以含蓄细腻见长,风格独特。
②吟诵曲(亦称吟诵词):是一种以语言音调为基础,歌腔风格较弱,调式调性相对独立或不够独立,但又具有一定的声调起伏和完整的五声音阶的声乐体裁。根据其音调起伏的大小、演唱风格的曲直和调式调性的独立与不够独立,四川道教音乐中的吟诵曲又分为“朝韵”和“诰”两种形式。朝韵又称“请圣板”,是专用于斋醮科仪中道教法师、高功禀职时独唱的声乐曲,演唱风格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吟诗”,有较强的抒咏性。诰是一种专用于课诵仪式中道士们吟唱的声乐曲,演唱风格趋向于朗诵,但又比朗诵更具歌唱性。四川道士早晚功课中吟唱的《玉清诰》、《上清诰》、《太清诰》、《斗姥诰》,即属此类。
③朗诵曲:是一种完全按照语言声调高低的自然形态加以发展,音调起伏小,具有“朗颂诗”的特点,介于吟诵和念白之间的一种声乐体裁。四川各道观斋仪中念唱的《净心神咒》、《净口神咒》、《常清常静经》属此类。
2.器乐类型,在四川道教音乐中分细乐和大乐。
①细乐:又称“小乐”,是四川道观中主要采用的一种器乐形式。通常指以笛子或铛子、铰子为主奏乐器,配以其他发音柔和和音量较小的乐器组成的乐队所演奏的道乐。
四川道教音乐常用的笛子曲牌在道观中只有七八支,它们是《小开门》、《柳青娘》、《扮妆台》、《满江红》、《将军令》、《朝参》、《汉东山》等。民间火居道士在民间道坛上的行坛音乐中使用的笛子曲牌多达160余支,它包括道观中常用的曲牌,外加《沽美酒》、《秋色芙蓉》、《普庵咒》等,与川剧舞台的笛子曲牌用,它们多用于启坛、过坛、下坛时演奏。
四川道观中常用的法器牌子,是一种以报钟、朝鼓为主奏乐器,配以磬、吊铃、大木鱼、二星、铛子、铰子等乐器合奏的打击乐牌子。其曲目较少,主要在道观早晚课诵中作启坛、下坛音乐,如《起三落四滚五槌》等。
四川道观和民间道坛通用的铛铰牌子,是一种以铛子和铰子为主奏乐器,配以二星、引磬、木鱼、引鼓(或堂鼓)等的打击乐牌子。多用在韵曲的引子、过门和尾声部分演奏,或在法事的启坛、过坛和下坛时演奏。曲目较少,常见的有《朝山会》、《起板》、《过板》、《收板》等。
②大乐,是四川民间道坛主要采用的一种器乐形式。通常指以唢呐或大锣、大鼓作主奏乐器,配以其他发音较强、音量较大的乐器组成的乐队合奏的音乐。它主要有唢呐曲牌和锣鼓牌子。大乐中的唢呐曲牌,是一种吧唢呐为主奏乐器,并配以大锣、小锣、马锣、大钹、板鼓、堂鼓等乐器合奏的器乐曲。多用于民间道场法事的启坛、过坛和下坛。它与川剧舞台和民间轿房(为人婚娶服务)中所使用的曲牌相通或相似,主要有《醉花阴》、《千秋序》、《懒画眉》、《急三枪正板》等曲牌。大乐中的锣鼓牌子,是由大锣、小锣、马锣、大钹、板鼓、堂鼓等乐器合奏的打击乐牌子。在民间道坛上常与唢呐曲牌混用,作为启坛、过坛、下坛时演奏以烘托气氛,或用作法事中的过门音乐。曲目有《三五七》、《长槌》、《包槌》等。此外,有一些短小的锣鼓牌子如《单槌》、《飞梆子》、《溜子》等,常用于高功担任的念白部分作断句音乐,以渲染气氛。道乐中的锣鼓曲牌共100余支,其中包括与川剧锣鼓音乐相通用的大部分曲牌,既祀神又娱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道教在四川
四川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东汉后期,沛国丰人、传为西汉开国军师张良八世孙的张陵,弃官学道,入大邑鹤鸣山修炼,"得咒鬼之术书",并感太上老君降临,授予三洞真经、金丹秘诀、雌雄二剑、符录法印等,正式任命他为天师。据《仙鉴》记载,当时巴蜀地区人鬼杂混、巫妖横行,残害百姓,青城山就是鬼魔盘踞的"六天鬼域"。张天师亲率弟子,扫荡鬼域龙宫,降伏"八部鬼帅"、"六天魔王","遂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黄帝坛下,使人处阳明,鬼行幽暗,使六天鬼王归于北丰,八部鬼帅领众窜于西域,五行之毒又戒而释之。"《三天玉堂大法》亦说:"五部之鬼自受祖师誓约之后,归心正道已久,故张元伯以忠信立雷府直符,赵公明以威直充玄坛大将;余皆为丰都丑狱之酋长,皆不复为妖也。"也就是说,原先盘踞在西蜀一带的众鬼部落,纷纷皈依道教,成为张天师的部属。青城山从此就成了道教的洞天福地。又传陵州(仁寿县)有毒龙、神女为害,张天师驱龙降神...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道教渊源
道教是我国古老的宗教,早于世界其他各种宗教。在五千年前,我国就出现了道家。《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曾至肃州空洞(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开天经》云广成子为老子的化身。)《抱朴子内篇》云:“黄帝西见黄子,受九品之方,过空桐,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广成子居空桐山,授黄帝自然之经,是为道家传道之始。我国原始时代,人群处于愚昧状态,备受自然界的各种威胁,在人们尚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处理周围发生事故的情况下,于是崇拜自然、信仰鬼神,为求避祸求福,沟通天人之间、神鬼之间的信息,开始出现了巫师。殷人尚鬼、重巫祝。巫,为人们占卜吉凶祝福。祝,取悦于神,以沟通人之间的信息。人们依靠巫祝,来申达自己的愿望和祈求,改变现状,以求安居乐业。至周代,人们进一步探索神仙的踪迹,战国时期,尤为特出。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四川道教的斋醮科仪
古代有张陵、张鲁时天师道常用的涂炭斋(做法事时以黄土泥面),较为原始。唐末五代,青城山道士杜光庭修订斋醮科仪,后辑为《道门科范大全集》。清代四川道士陈复慧辑录《广成仪制》,较全面地总结了四川道教的斋醮科仪经文。斋醮有金箓斋(为王公显贵,祈寿攘灾)、黄箓斋(用于超度亡灵,消灾祈福)、玉箓斋(用于驱邪度厄,救产保安)。民间以其对象称为阳法事(为活人禳灾祈福)、阴法事(为死人超度)。1993年下半年,先在四川青城山和青羊宫举办,然后垒赴北京白云观与海内外道教界共同举办的罗天大醮,祈祷世界和平护国佑民法会,是道教科仪中最隆重的大型宗教活动。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道教美学
道教美学是关于道教文学艺术的审美关系的理论。美学本身就是一个学派众多的理论体系,道教美学更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严格说来,宗教本身就是人类理想在彼岸世界的反映,是对现实世界缺陷的补偿.道教的神仙世界更是中国现实世界理想的美学延伸,因而也是对美的追求。宗教理想是人类的一种审美价值观念,道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种美学价值体系。因而道教美学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略分为道家美学、道教美学、内丹美学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道家和道教的文化渊源始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殖崇拜、女性祟拜的原始宗教,道家和道教美学也以这种原始宗教观念为出发点。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提出“道”的最高范畴和道家的价值观,同时也是道家美学的审美标准。《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家美学的总纲,无论是社会结构、伦理结构、心理结构、自然结构,凡是与道相谐调的,符合自然无为的宇宙节律的,就是真的...
· 巴蜀文化—道教文化—四川道教圣地青羊宫
青羊宫在四川省成都市西通惠门外。原名玄中观,始建年不详。唐僖宗中和二年(882)重建,命名青羊宫。据唐杜光庭《历代崇道记》载,中和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夜,诏帝房宗室李特立与道士李无为,于成都府青羊肆玄中观混元降生旧地设醮祈真,忽见虹光如弹丸许,渐渐明大,出于殿基东南竹林中。”①据称,后于其下掘得一“宝砖”,上有古篆文六字:“太上平中和灾”。于是买观侧田地二百顷,重建殿堂屋宇,改号为青羊宫。“又敕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乐朋龟撰碑立之”。②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记》颂扬所建观宇的壮丽,曰:“冈阜崔嵬,楼台显敞,齐东溟圆峤之殿,抗西极化人之宫,牵剑阁之灵威,尽归行在,簇峨眉之秀气,半入都城。”③宋代一些文人也留下若干描写青羊宫的诗句,宋何耕诗云:“缥渺百尺台,突起凌半空。凭栏俯修竹,决眦明孤鸿。信哉神仙宅,不受尘垢蒙。……西骑白鹤背,往访青羊踪。”④至明代,成都蜀王府屡次修葺扩建,使之更加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