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摩梭族民居:木摞子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4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摩梭族民居:木摞子,与原始的母系大家庭和以女方为主的阿肖走婚相适应,摩梭人独特的“木摞子”房屋,

  与原始的母系大家庭和以女方为主的阿肖走婚相适应,摩梭人独特的“木摞子”房屋,也处处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十多个乃至数十个人丁,又是以女性为主体的家庭,如果居住在一室一厅或者四室一厅的房舍里,该有多少不可思议。只有泸沽湖特有的“木摞子”房才能包容这样的家庭。

    木摞房是用树干砍方后垒造出来的,顶上用木板(俗称黄板)盖着,一般为四合院或三方一照壁,再配以劈柴围墙或干打垒(俗称土板墙)围墙形成别具一格的院落。整个院落内分正房、经房、花房和畜厩四部分。正房,摩梭人称为“依梅”一般坐北向南或坐西向东.结构较为复杂而独特.是家庭成员集体居住、用餐、炊煮、议事、举行重大仪式和接待客人的场所。正房四壁约需200根圆木,垒成正方形。修建正房时,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仪式.如占卜吉日、砍伐木料、奠基仪式、上梁仪式、升火仪式等。正房屋顶为人字坡形.其顶中心放有铁制三齿叉和一面印有祈祷经文的旗子.屋顶后侧边通常都有天窗。屋面用宽15厘米,长三米左右的杉木板盖顶,上有压石。木摞房四周距水怦垒成的壁2米宽处,均有与之相连的木架,并围之以土墙,围绕房屋的左、右和后方。

    正房前面则以木板为壁,从而将正房分为正室、左 室、右室、后室和前面的起廊,每室之间相隔离、左室为 卧室,右室置磨、火灶或堆放农具之类,亦可作卧室。后室的一侧为仓库,另一侧可作卧室。正室的结构复杂.室内前后方向有两根粗粗的正梁柱分别称“瓦杜梅、尤 杜梅”——即左柱和右柱,左柱又叫男柱,右柱又叫女柱。室内西北角和东南角有横竖与木杆壁平行的1米宽的高坑铺,左侧称“瓜乌”,右侧称“扎括满”。瓜乌为男性或贵宾的座位,“扎括满”则为老年妇女或达布的座位。两者在夜间还要当床用。在瓜乌和扎括满的顶角处都要放一个神龛,称为“司耻”。供烧香、放敬水碗、点油灯之用,瓜乌和扎括满之间是高灶台,俗称上火塘,其上有铁制三脚锅庄,供用炊、烧茶、取暖之用。室内另一侧,摩梭人 称“喀古”,俗称下火塘,以屋内大梁柱为界,铺有略高 于地面的木板,中间设火塘,同样置铁制三脚锅庄也供 用炊、取暖之用。

   正房前方的两层水楼房称为:“厄扎意”,又称花房, 是家庭中成年女性的卧室。楼上分隔成2至4个单独的小房间,家庭中凡有能力的成年女性,每人均可分得一间。每间花房内置有卧具、茶具或一个小火塘,以及该房间女主人的个人衣物 用具。夜间,拥有花房的青壮年女子总是到自己的卧室居住。而母系家庭中的男子总是到女阿肖的花房过夜、故家中没有他们的卧室。如其不外出走访女阿肖,他们便与老年舅舅居于一室或宿于畜厩之上的草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木楞房摩梭人传统民居
木楞房----摩梭人传统民居。流行于盐源县一带。因墙壁和屋顶均用圆木楞和板子扣搭、覆盖而成,故称。一般由正房、东西厢房和门楼组成四合院,正房门槛高、门楣低,内分正室、上室、下室、后室、仓库5部分。正室设火塘,为主人起居、家庭议事、餐饮及祭祀之所。东厢房上下两层,上层为青壮年妇女接待男友之处,下层关养牲畜及贮放柴草。西厢房亦分两层,上层为经堂,下层贮放农具等物。门楼一般堆放杂物。现在,这种住房还有一部分被保留下来。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彝族:古民居
凉山彝族喜温凉,恶酷热,多居住在海拔1500——3000米的温凉地带。民间有俚语:“彝入住高山”。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凉山彝族传统住宅的“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三大特点。杂姓村落和平坝、河畔村落是近代开始出现的。同时,凉山彝族村落多是三、五十户,大村落的居民仅百余户。历史上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域无集镇无街市。凉山彝族社会流行儿子结婚后独立门户,父母又与小儿子同住,所以凉山彝族住宅不尚深宅大院。传统住宅布局是以土墙、竹篱、柴篱园围成方形院落,院外四周植树,院门为木框木门,院内修建人字形顶一字形住房,屋门矮而宽,门两侧各留50厘米见方小窗,有的不设窗孔。凉山彝族住房不甚高大,标准住房为长10—15米,宽5—6米的长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建筑以木为主,采用原木为柱为梁为横杆,穿榫呈现“树”型屋架.表现出凉山彝族历史上与大山与森林休戚相关的朴素原始的建筑美学...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康巴藏族民居
中国有东西走向的长江、黄河文化带,在大陆西部的横断山脉地区的金沙江、雅砻江高峡河谷走廊地带,因为地理交通等因素,许多民族沿河谷南北往来迁徙,繁衍融汇,日久年深,形成中国唯一的南北走向的狭长文化带,它已经引起世人愈来愈多的关注。康巴地区的藏族人民就生活在这块文化色彩斑斓的河谷高原上。我是第一次到康巴传统的文化、经济中心甘孜采访。一路上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这一代金碧辉煌、气势巍峨的藏传佛教寺院。大片的寺院建筑群布局严谨,层次分明;楼台重叠,脊窗栋梁都雕镂彩画得相当精美,表现了康巴藏族相当高的建筑水平和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来到康巴,自然要投宿康巴藏族的普通人家。康巴人的住房一般为2至3层的楼房,平面呈方形;不少人家倚山建房,以石砌墙,墙里不用打木桩,却能砌得光洁、严整。往往一排建筑有几十户人家,宛如古代城堡,很是壮观。一幢建筑内的房间大小、结构布局安排得十分合理,很像内地城市建造的多单元式的楼房;...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木楞房
木楞房摩梭人传统民居。流行于盐源县一带。因墙壁和屋顶均用圆木楞和板子扣搭、覆盖而成,故称。一般由正房、东西厢房及门楼组成四合院。正房门槛高,门楣低,内分正室、上室、下室、后室、仓库5部分。正室设火塘,为主人起居、家庭议事、餐饮及祭祀之所。东厢房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青壮年妇女接待男友之处,下层关养牲畜及贮放柴草。西厢房变分两层,上层为经堂,下层存放家具等物。门楼一般堆放杂物。现在,这种住房还有一部分被保留下来。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巴蜀的民居
古代巴蜀是我国古代干栏式楼居的发源地之一。成都十二桥发现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干栏式木结构建筑遗址,已用木桩基础、木地梁、竹木墙体和竹木绑扎与榫卯相结合的屋顶。这种房屋底层架空,用来防水、防潮,也可防备兽类侵袭。西汉时,在干栏式建筑基础上发展出了高脚或架空木地板的木构架楼居,到东汉就发展为廊院庭园式民居,具有现代四川民居的雏型。东汉画像砖上生动地展示了干栏式楼居和栅居的形象。原始的干栏在盆地周边保留时间很长。唐代杜甫进入剑阁,触及诗人眼目的是巴蜀这种“殊俗”:“仰凌栈道细,野人半巢居”。现代的四川仍处处可见干栏建筑的遗风。如阿坝州藏族的木楼、蜀南地区的竹楼。最有特色的是土家族的幽美的吊脚楼,常建在斜坡上和河畔边,一般为两楼一底,底层为牛栏猪圈,中层住人,顶层贮藏粮食瓜菜,是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巴蜀民居另外一大特色是邛笼——石碉文化,它主要是岷江流域的氐羌民族利用岷山多石的条件,因地制宜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