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重庆地区的庄园遗址、民宅大院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1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重庆地区的庄园遗址、民宅大院,1.溪县刘氏庄园遗址“位于巫溪县高楼乡的蛟龙、象坪两村境内,分布在万春河南北两岸

1.溪县刘氏庄园遗址

“位于巫溪县高楼乡的蛟龙、象坪两村境内,分布在万春河南北两岸,依山傍水,面积约20余亩。相传始建时,因其规模宏大,被人上告修建皇城。经查3间大堂、48间厢房,属排楼之阁,不属皇城之式,未加追究。今北岸残存长55米、厚1.5米、高4.3米的围墙;南岸为庄园主体部分,尚存硬山式结构房屋,面阔3间长14米,进深2间长6.27米,素面台基高0.3米,门楣上有“绿阁长春”楷书。与此相对的象坪村香源溪口,修建的防御点有顶、腰、底3寨。顶寨面积240平方米;腰寨大门残存,长6米厚2米;底寨为600多平方米的平坝。条石梯道盘山而下,原有梯2500余级,今存数十级;顶寨基石下约30米处有一石窟,洞内有井,滴水汀咚。人从洞口进入,斜上可到顶寨的一端。

庄园内的蛟龙山腰有刘明楚墓。光绪六年(1880),知县郭南英为其题写墓联。

2.巫山析树坪方家老屋

位于巫山县大昌古镇兴胜村,又称四十八道门,建于清代中叶。方家老屋为“四合院布局,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前厅系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穿逗式梁架,3柱11架梁,面阔3间11米,进深2间7米,通高6.5米,天井长9米,宽5米,阶沿高2.4米。后厅结构同前厅,5柱13架梁,面阔3间14.6米,进深2间8.6米,通高6.5米,素面台基高0.5米。前后厅面屋为雕花落地木窗,工艺考究”。

3.丰都杜家院

清代建筑,位于丰都县城马号巷内。为临街的三进一楼复合四合院。临街一面有铺面,院墙为三面风火墙,占地约600平方米。该院落“第一进有小天井,门上有菱形雕花板格,门柱脚垫厚10厘米木磴。二进大门,过天井抵太厅,厅前抬担有奇秀的浮雕图案,厅门上有三层雕花板格。厅两侧居室,有窗棂数朵,每朵皆设正付二窗,窗上均饰对称雕花图案。正厅左右侧各七柱,只三柱落脚,余为斗拱承重,柱底有金瓜雕饰。中柱高8米,梁为双根重叠。厅堂三壁下取通大壁式,外平整,里加闩,甚为美观牢固,上端桃间木板,取茶盆底式。正厅两厢为客房,檐口均有木雕板护檐。檐上的瓦当选型特殊,能保护檐板。正厅后有一天进,进入后院,为杜氏马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重庆民居建筑的特色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两江汇合之处,形如半岛;又位于大巴山的分支华蓥山余脉的山区。地势特别,从而使重庆的建筑具有山城的特色。1.竹木结构的吊脚楼“重屋垒居”由于重庆山崖错落,地面狭窄,地势起伏,平民人家建房无处立基。又加之地基多为泥质页岩(人称石谷子),建房不需深埋基础,重庆气候湿热,风力不大。于是用杉杆、楠竹为吊脚支撑的竹木捆绑建筑便在这里广为使用。沿着山崖层层修建,只要有立锥之地基,用杉杆、楠竹的吊脚便可立撑,经过严实的捆绑,无须深埋,上面建起竹木楼。虽然四面透风,在重庆这个山城火炉中,这种建筑与气候相适应,吊脚楼是平民栖身之所。其使用时限,少则3—5年,多则10余年。于是,草民们在地势错落的山崖上“重屋垒居”,成为了十分特别的建筑景观。但自古以来,这种“重屋垒居”的吊脚楼,因其材料的易燃,因其居室的密集,火灾为一大公害,真是一遇火灾,遍及千家,草民苦不堪言。2.传统木...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藏族民宅建筑
藏族的民宅建筑为土木结构相结合,以木结构为主,依山坡而建,墙基础用块石砌成,墙体用土垒成。房子的大小由柱头的多少来决定,最小的是9柱,多的有40多柱。房顶一般人叫“榻板”或“榻子”,长1.3米左右。榻板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均匀型,厚薄相等,称为汉式榻;另一种是刀片形,一边厚一边薄,称为藏式榻。在建筑施工时前一种较容易铺盖,两片榻之间的缝隙上面盖一片,后一种单层压边,难度大,铺盖时技术要求高。用榻刀劈出来的榻板,在板面上有一条条由年轮形成的纹沟,下雨时,雨水随纹沟流出,流线形的房顶很容易排出雨水;太阳一出来,潮湿的榻板很快又会被晒干。用榻板盖的房顶,面上风吹雨打日晒,木质逐渐变质,而朝下的榻面经过炊烟的长期熏烤逐渐变厚变硬,两年左右,把整个榻板翻过来铺盖,这样反复一直到不能用了才换新榻片。流线型的榻板房顶,排水性能强,随房檐淌下来的雨水,天长日久,容易冲刷土墙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藏族住宅的房...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巴蜀的民居
古代巴蜀是我国古代干栏式楼居的发源地之一。成都十二桥发现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干栏式木结构建筑遗址,已用木桩基础、木地梁、竹木墙体和竹木绑扎与榫卯相结合的屋顶。这种房屋底层架空,用来防水、防潮,也可防备兽类侵袭。西汉时,在干栏式建筑基础上发展出了高脚或架空木地板的木构架楼居,到东汉就发展为廊院庭园式民居,具有现代四川民居的雏型。东汉画像砖上生动地展示了干栏式楼居和栅居的形象。原始的干栏在盆地周边保留时间很长。唐代杜甫进入剑阁,触及诗人眼目的是巴蜀这种“殊俗”:“仰凌栈道细,野人半巢居”。现代的四川仍处处可见干栏建筑的遗风。如阿坝州藏族的木楼、蜀南地区的竹楼。最有特色的是土家族的幽美的吊脚楼,常建在斜坡上和河畔边,一般为两楼一底,底层为牛栏猪圈,中层住人,顶层贮藏粮食瓜菜,是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巴蜀民居另外一大特色是邛笼——石碉文化,它主要是岷江流域的氐羌民族利用岷山多石的条件,因地制宜而...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夕佳山古典庄园
面积0.5平方公里。这是游人自东大门入蜀南竹海的序景区,现已建成川南民俗博物馆。庄园建筑群落,始建于明代,完善于清代,迄今近枷年历史。庄园占地105.7亩,建筑面积10056平方米,各种房舍123间。整个建筑,为平面组合的四合院式,纵深三进,大门两侧有东西二楼对称,大门前厅、正厅依次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中轴线左右为二进厢房。两翼厢房之后是若干大小不等的四合院。庄园布局严谨,主次分明。中轴线既是建筑的主轴,也是建筑格调的差异线。中轴线的右侧一方,工字厅、经堂、戏台、中客厅、书房、琴室、怡园、枣园错落有致分布其间;中轴线左侧是下客厅、绣楼、织布房、作坊、仓库等。建筑比右侧低矮,是仆役居住之地。两侧建筑的反差极大,是封建等级制度的集中体现。庄园的木雕石刻,造型生动,雕刻细腻。庄园典雅精致的后花园,是川南罕见的、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私家花园。民居与围墙间有广阔的桢楠林,面积60余亩,树龄在百年以上,...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四川民居特色
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而且宅出檐及悬山挑出很大,也可防止夹泥墙或木板墙、桩土墙遭雨水冲刷。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这里的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拘成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