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川东古镇的民居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76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川东古镇的民居,1.巫溪县宁厂古镇民居宁厂镇是古盐场,位于巫溪县城北17公里处,坐落于宝源山脚下

1.巫溪县宁厂古镇民居

宁厂镇是古盐场,位于巫溪县城北17公里处,坐落于宝源山脚下,后溪河与大宁河交汇处。古镇布局蜿蜒伸曲,后溪河从中穿过,形成一河二街的特殊景观,长达7华里。街道由约3公尺宽的石堤筑成,人称半边街,街上店铺连着店铺。河上有四道铁索桥凌空架设,这是两岸相边的古老交通。江面上小船穿梭往返,远处秀美的山峦云雾缭绕,古朴的小镇更加令人神往。

街上的店铺是木穿逗结构,木装火板壁是本色的。从沿江石堤上可见许多架立的吊脚楼,这是以斜柱支持于堤壁上的民居建筑,其凌空悬水,倒映在透明见底的后溪河中,吊脚楼下有石梯道通向水面。还有的房屋架于半边街上空建成过街楼。在整个场镇布局,双街子、半边街都有过街楼穿插相间,空间有开有合。在建筑物与环境借景的关系方面,与山水互为因借,独具特色。

小镇古老的历史,更增添了她的魅力。相传在先秦时代此地盐泉就已被发现,遂置盐煎盐逐渐形成场镇。古称大林场,后改为宁厂,明为袁溪镇,为37盐场之一,在清中叶为产盐盛期,有“万灶盐烟”之美称。这里又因地形险要,成为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的活动的要地……透过历史的云烟,如今小镇更加古朴清秀。

2.巫山大昌古镇及温家大院

大昌古镇离巫山县城约30公里,依山傍水,古城占地42700平方米。城内街道东、西、南、北四条。城门四座,南门为正门,门前有石狮一对,有石踏阶,可直入大宁河。现存东、西、南三座城门和东、西、南三条街。城门为条石砌建,城墙和城楼已不复存在。东西街长350余米,南北街长200米。街道两侧的民居,以南街和东街保存较好。建筑主要为穿逗式木结构,抬梁式少有。临街建筑多为一楼一底,底层为铺面,铺面阔一、二、三、四开间不等,檐口以桃枋出跳,有单檐和重檐两类。四合院,外部两侧砖砌风火山墙。院内堂多以砖墙隔断,中为天井,后半部面阔大于前半部,前后的建筑布局可偏离中轴线。木雕花窗工艺精美,题材丰富。有的建筑在“柱”的处理上,有在明间用重柱的,还有两排山柱皆落地的室内柱网排列布置灵活。该古镇民居和庙宇,均系清代古建,为目前省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

位于该古镇南街的温家大院,是一座江浙风格的清初建筑,占地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坐西朝东,是一个封闭式的不规则的双重四合院(平面呈纵向不平等的长方形);一重四合院有门厅、天井、左右厢房及正厅;二重四合院有天井、左右厢房及后堂。“门厅为木结构的重檐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3柱11架梁,面滋长3间11.8米,进深3间6.92米,通高6米。正厅为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4柱13架梁,面阔3间12.6米,进深2间8.4米,通高6.73米。后厅为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穿逗式梁架,5柱13架梁,面阔3间12.8米,进深4间8.4米,通高6.96米。各檐、厅有漏木雕花窗。山墙用梯级式,高出屋面,顶端用砖作简单线条,呈人字形,并施以小青瓦,瓦脊饰以泥塑茑萝或几何线条”。温家大院为巫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川西古镇民居
1.崇庆县崇阳古镇名居崇庆县崇阳镇,是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保存完好的古迹名胜,其中颇有盛名的如罨画池、陆游祠、文庙等。全镇保存完好的古民宅有400余处之多,面积达25.1万平方米。古镇有东西南北四门,街道以州署衙门为中心布局。州署(清代为崇庆州)坐北向南,正对上街、中街、下南街和城外怀远路,形成一条横贯南北的中轴线。西街、大东街、学府街、西学街、正东街与中轴线垂直,形成若干个十字街品,整个城区状如棋盘。清代在街道出口处设栅栏,组成若干个街坊。现今古镇大小街巷22条中,有15条保留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街坊多为木结构,青瓦屋面。商业街道当年店铺排列密集,据嘉庆《崇庆州志》记载,可谓“商贾云屯,百货列肆”的繁荣景象。商业街道的住房多为前店后院,即前店营业,后院住人。或有一楼一底的,则楼下营业,楼上存货。小户人家临街的,为进出方便安全,多是木板铺,小侧门;中等人家临街的,在面街的楼上建一外廊,以...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川西古镇民居示例
1.崇庆县崇阳古镇名居崇庆县崇阳镇,是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保存完好的古迹名胜,其中颇有盛名的如罨画池、陆游祠、文庙等。全镇保存完好的古民宅有400余处之多,面积达25.1万平方米。古镇有东西南北四门,街道以州署衙门为中心布局。州署(清代为崇庆州)坐北向南,正对上街、中街、下南街和城外怀远路,形成一条横贯南北的中轴线。西街、大东街、学府街、西学街、正东街与中轴线垂直,形成若干个十字街品,整个城区状如棋盘。清代在街道出口处设栅栏,组成若干个街坊。现今古镇大小街巷22条中,有15条保留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街坊多为木结构,青瓦屋面。商业街道当年店铺排列密集,据嘉庆《崇庆州志》记载,可谓“商贾云屯,百货列肆”的繁荣景象。商业街道的住房多为前店后院,即前店营业,后院住人。或有一楼一底的,则楼下营业,楼上存货。小户人家临街的,为进出方便安全,多是木板铺,小侧门;中等人家临街的,在面街的楼上建一外廊,以...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罗城、江口等古镇民居
1.犍为罗城“船形街”罗城位于犍为县城东北31公里,在铁山北麓。该城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初起于掉换耕牛,因地理位置好,迅速罗集四方之人都来交易,因此得名“罗城”。因铁山军事地理位置较佳,成为晚清农民起义——李永和、兰朝鼎义军抗清根据地和红灯教起事驻地。始建于明代末年的罗城,经清代的屡修后,已成为一个建立驿站的集镇,从高处俯视其全貌,如一只扬帆的大船。俯视“船形街”:上段街道两旁的房檐靠拢,中段两边的街道逐渐分开如青果状,直到最宽处为20米,那里有一个古戏楼,街房两边的房檐又逐渐收缩靠拢,结尾于灵祖庙。古戏楼恰似船仓,石桅杆像船桅,过街楼似船舵。房屋沿船身依街连排,排架为穿逗式或抬梁式,过街楼和戏楼是硬山,灵祖庙是重檐硬山。“船形街”的屋顶全是小青瓦。从船头到船中,屋檐宽廊破能挡风雨,集市摊位就鳞次栉比地摆在宽阔的檐廊下,看戏、摆龙门阵(即聊天),皆是好地方。在檐廊两边有数家茶馆。年代久远的一...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巴蜀的民居
古代巴蜀是我国古代干栏式楼居的发源地之一。成都十二桥发现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干栏式木结构建筑遗址,已用木桩基础、木地梁、竹木墙体和竹木绑扎与榫卯相结合的屋顶。这种房屋底层架空,用来防水、防潮,也可防备兽类侵袭。西汉时,在干栏式建筑基础上发展出了高脚或架空木地板的木构架楼居,到东汉就发展为廊院庭园式民居,具有现代四川民居的雏型。东汉画像砖上生动地展示了干栏式楼居和栅居的形象。原始的干栏在盆地周边保留时间很长。唐代杜甫进入剑阁,触及诗人眼目的是巴蜀这种“殊俗”:“仰凌栈道细,野人半巢居”。现代的四川仍处处可见干栏建筑的遗风。如阿坝州藏族的木楼、蜀南地区的竹楼。最有特色的是土家族的幽美的吊脚楼,常建在斜坡上和河畔边,一般为两楼一底,底层为牛栏猪圈,中层住人,顶层贮藏粮食瓜菜,是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巴蜀民居另外一大特色是邛笼——石碉文化,它主要是岷江流域的氐羌民族利用岷山多石的条件,因地制宜而...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四川民居特色
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而且宅出檐及悬山挑出很大,也可防止夹泥墙或木板墙、桩土墙遭雨水冲刷。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这里的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拘成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