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大昌古城民居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22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大昌古城民居,   大昌古城位于巫山县北大宁河东岸,是一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古城。西晋太康

    大昌古城位于巫山县北大宁河东岸,是一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古城。西晋太康初年(280年)在此设建昌县,后周改曰大昌。康熙九年裁减大昌,并入巫山。古城地处川鄂交通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大昌古城依山傍水,大宁河如素练穿流域旁,形成特有的地理环境。城内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所建,分布在三条街道两旁,多为四合院布局,建筑结构主要为穿斗式,少有抬梁式,院落之间设风火墙隔断。整个民居群青砖黛瓦,白墙飞檐,雕梁画砖,古朴幽雅,独具风姿,为目前重庆市和四川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群。其中以解放街的温家大院最具代表性,它以灵活多变的布局、高大的构架、精美的雕饰,体现出深宅大院的气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阆中古城民居
1.移民与阆中古城民居在明清两代,地处交通要道的阆中,是两湖、江西、陕西、广东和福建移民的聚居地,至今保留了大量的清代民居,有其独特的居住建筑风格。阆中位于嘉陵江畔,地处坡地,在建筑的外部环境处理上,则是逐层铺垫升高,形成该古城民居高低起伏的层次。户户朝南开置观景楼,隔江相望,锦屏山、浮桥、塔楼、万家灯火尽收眼底,在诗句中有“处处轩窗对锦屏”之美誉。阆中在古代是客商工匠、文人学士南来北往之处,街道分布密集。居民建筑为了适应街道的不同走向,对大门位置的处理形式较多,有正面入口、侧向入口,“倒插门”的后入口。大门是民居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民居整体的门面,而且是进入宅院的导向。有的装建龙门、二门、三门等数层大门辗转导向,使居住区避免街上的嗓声及视线干扰。阆中民居平面布局有明显的中轴线。不论宅院的大小,不论宅主地位的高低,“在中轴线上布置堂屋、神壁道、过厅等主要内容,体现了宗教观念和封建礼教对建...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巴蜀的民居
古代巴蜀是我国古代干栏式楼居的发源地之一。成都十二桥发现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干栏式木结构建筑遗址,已用木桩基础、木地梁、竹木墙体和竹木绑扎与榫卯相结合的屋顶。这种房屋底层架空,用来防水、防潮,也可防备兽类侵袭。西汉时,在干栏式建筑基础上发展出了高脚或架空木地板的木构架楼居,到东汉就发展为廊院庭园式民居,具有现代四川民居的雏型。东汉画像砖上生动地展示了干栏式楼居和栅居的形象。原始的干栏在盆地周边保留时间很长。唐代杜甫进入剑阁,触及诗人眼目的是巴蜀这种“殊俗”:“仰凌栈道细,野人半巢居”。现代的四川仍处处可见干栏建筑的遗风。如阿坝州藏族的木楼、蜀南地区的竹楼。最有特色的是土家族的幽美的吊脚楼,常建在斜坡上和河畔边,一般为两楼一底,底层为牛栏猪圈,中层住人,顶层贮藏粮食瓜菜,是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巴蜀民居另外一大特色是邛笼——石碉文化,它主要是岷江流域的氐羌民族利用岷山多石的条件,因地制宜而...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平昌县明清各类民居
1.达官显贵府第平昌县雷山的唐家衙门、岳家的翰林院、余家大厅、冯家大院;白衣张家坝的兄弟进士第、翰林院、布政使院、光禄大夫院;龙翔寺的大夫第、御史第、翰林公馆;江口的唐家衙门、春及山庄;泥龙的冲天楼等建筑,一般占地10余亩。“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以庭院为单元或沿横、纵横线建成各种形式的组群,间以大厅、过厅、甬道,栏杆,配楼、台、亭、榭及八字墙门,饰以石狮及挂斗桅杆。这些建材以松柏为主,室内装饰多为紫檀、梨木和楠木。正厅高6至8米,5柱、7柱落脚,柱径60厘米,木板装壁,红漆涂染,墙脚阶沿嵌条石,雕梁画柱,青瓦或黄绿色琉璃宝鼎座脊,间有斗拱结构。2.一般庭院约占地5.6亩,“建长5间两头大转宏门间,夹2栋对檐厦房和檀门的四水归堂房屋。还有从左右延伸建天井构成数四合院,作为碾房、磨房、杂什房、雇工、佣人住所及牲畜圈舍”,以石板镶嵌作晒场兼活动场所。在平昌县仅福申一地今存有李、严、罗、周、樊、陈...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四川民居特色
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而且宅出檐及悬山挑出很大,也可防止夹泥墙或木板墙、桩土墙遭雨水冲刷。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这里的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拘成法。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蜀中民居
人们常说“衣食住行”,住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住房既是民俗的体现,又是经济的反映。城镇和乡村的住房有很大差别。过去城镇民居大致有公馆、杂院、铺面三种。公馆构造千篇一律,与北方“四合院”大致相同,多是砖木结构,大门外是左右八字墙,墙作灰白色,以墨画线作砖形。正对大门之空地如属房主,则多筑照壁。大门左右有门枋,用以贴桃符或对联,门上则多绘门神。大门内数步为中门,此门常闭,非过车马及送迎不启,左侧有门,平时都从此门出入。中门内为天井,迎面为大厅,厅之左右厢房供仆役居住。厅之后又有天井,上为正房,为所居,左右有厢房供晚辈居住,再后则是厨房、亭园了。一些大公馆左右还有独院,而小公馆则无大厅。公馆自然只有达官贵人居住,小老百姓只有住杂院了。杂院大门以内,三面皆屋,中有小天井,有的后面还有一两进,许多人家杂居其间,俗呼“十家院”。一些大家破落分家后,公馆也变成了杂院。铺面有三间、双间、单间,木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