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四川民居—成都满城府院兵宅
自康熙六十年(1721年),成都设驻防旗兵满蒙2000余人(满族占2/3),由副都统1员统辖。以后陆续迁来眷属3千余人,成都有满蒙定居人口。到了乾降四十一年,八族驻防增强,设将军1员管辖。满蒙人口,到嘉庆年间有2150户,人丁10990余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查核册籍5100余户,21000余人。
康熙六十年,四川巡抚年羹尧奏准,在成都西城空地修建营地,专以驻扎八旗官司兵及眷属,以避免与民杂处滋生事端。于是按照秦惠王时,张仪、司马措在成都建有少城之称,在成都西城空地上建“少城”,因专驻八旗官司兵及属眷,又称“满城”。又因地处成都大城之内,又称“内城”。
经过一段时间的营建,以及后来的不断完善,修成的少城(满城),形似蜈蚣,由南至北,以原将军衙门为蜈蚣头,长顺街为身,东西街道、胡同为脚,分作两翼排列,自北至南长顺街东面为左翼,西为右翼。官街八条,兵丁居住街道(胡同)42条。“满城”城周四里五分,长八百一十丈七尺,高有一丈三尺八。有城门四,南门名“安阜”(俗称小南门),在今小南街与君平街之间;北门名“延康”,在今长顺下街与宁夏街之间(俗称小北门);东有两门,一名“迎祥”,在今羊市街与东门街之间,一名“受福”,在今祠堂街与西御街之间。四门中“受福”门最壮观,城楼上有白底黑字匾额两个:内写“少城旧治”,外写“既丽且崇”。
那时所谓街名曰“胡同“,房屋并非如现在鳞次栉比,而是在这约十里的满城内,按照统一规划营建的,路宽和屋高均有定制,既有深宅大院,也有绿树成荫的小庭院。每名甲兵有地一、二亩,由公家给予修建三间住房,四周筑有围墙,住进该甲兵及眷属。旗人长于栽花养鸟,满城一度鸟语花香。加上从西南角有条金河流进来,沿将军衙门横贯东西,经半边桥通向大城(成都市区),这使满城更增添几分风光。
辛亥革命后,由四川地方政府于1913年下令拆除满城城垣,这个长达180年的满城方与大城融为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