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清代成都小康人家的住宅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70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清代成都小康人家的住宅,清代成都小商、小吏和一般地主的宅院,多为二进式的四合院,坐北向南,上房高敞,室内

清代成都小商、小吏和一般地主的宅院,多为二进式的四合院,坐北向南,上房高敞,室内外装饰考究,是长辈和主人居住处。堂屋为供奉祖先牌位及接待宾客之地。两侧厢房供晚辈居住,亦可作书房、客房等。堂屋前后有敞廊,是就餐、乘凉和室外活动之处。杂屋为贮藏和仆人居住的矮小房屋。大门为内外门:外门双开,有高门坎;内门是屏风式四开门,有侧扇供平时家人出入。在婚丧、大事时,中门洞开,这时可将高门坎、屏风、隔扇拆去,与敞廊、天井成为较大的活动空间。前院天井平时是种花、养鱼和家人室外活动之处。后院多有水井,设厨房、杂屋等。宅院装修,多为冷摊小青瓦屋面,窄板封檐,木花格窗和隔扇本色窗台板,白色竹编粉墙,灰色方砖墁地,暗红色砂石阶沿。弓、吊柱,门面坊及门窗隔扇装板等皆有雕刻。整个居住环境布局得当,通风、排水、防盗皆兼顾,色调协调淡雅。

有的二进四合院,还栽有两株银杏,银杏是长寿高大的落叶乔木,栽种此树,欲以树寿祈人寿,图个吉利。四合院庭院路道栽银杏,一时成为成都之风尚。

有的殷实人家特意安排闺中千金的卧室,位置在四合院住宅的四角之一,即在平房的一角上建一小楼,精心营造,被誉为“小姐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巴蜀的民居
古代巴蜀是我国古代干栏式楼居的发源地之一。成都十二桥发现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干栏式木结构建筑遗址,已用木桩基础、木地梁、竹木墙体和竹木绑扎与榫卯相结合的屋顶。这种房屋底层架空,用来防水、防潮,也可防备兽类侵袭。西汉时,在干栏式建筑基础上发展出了高脚或架空木地板的木构架楼居,到东汉就发展为廊院庭园式民居,具有现代四川民居的雏型。东汉画像砖上生动地展示了干栏式楼居和栅居的形象。原始的干栏在盆地周边保留时间很长。唐代杜甫进入剑阁,触及诗人眼目的是巴蜀这种“殊俗”:“仰凌栈道细,野人半巢居”。现代的四川仍处处可见干栏建筑的遗风。如阿坝州藏族的木楼、蜀南地区的竹楼。最有特色的是土家族的幽美的吊脚楼,常建在斜坡上和河畔边,一般为两楼一底,底层为牛栏猪圈,中层住人,顶层贮藏粮食瓜菜,是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巴蜀民居另外一大特色是邛笼——石碉文化,它主要是岷江流域的氐羌民族利用岷山多石的条件,因地制宜而...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成都满城府院兵宅
自康熙六十年(1721年),成都设驻防旗兵满蒙2000余人(满族占2/3),由副都统1员统辖。以后陆续迁来眷属3千余人,成都有满蒙定居人口。到了乾降四十一年,八族驻防增强,设将军1员管辖。满蒙人口,到嘉庆年间有2150户,人丁10990余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查核册籍5100余户,21000余人。康熙六十年,四川巡抚年羹尧奏准,在成都西城空地修建营地,专以驻扎八旗官司兵及眷属,以避免与民杂处滋生事端。于是按照秦惠王时,张仪、司马措在成都建有少城之称,在成都西城空地上建“少城”,因专驻八旗官司兵及属眷,又称“满城”。又因地处成都大城之内,又称“内城”。经过一段时间的营建,以及后来的不断完善,修成的少城(满城),形似蜈蚣,由南至北,以原将军衙门为蜈蚣头,长顺街为身,东西街道、胡同为脚,分作两翼排列,自北至南长顺街东面为左翼,西为右翼。官街八条,兵丁居住街道(胡同)42条。“满城”城周四里...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成都达官富豪的府第
1.杨遇春“宫保府”成都前卫街的杨遇春“宫保府”,是清道光年间“一等昭勇侯”杨遇春的侯府,这类府第现今无存了。所幸崇庆县杨遇春“宫保府”主要建筑尚在,是四川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王侯府第。崇庆县的“宫保府”,是杨遇春家乡侯府,位于该县城上南街,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83年)。其建筑格局按照陕甘总督府式建造,坐西向东,两组院落,沿中轴线纵深铺建。侯府大门门楣上高悬竖式火焰匾,上书“一等昭勇侯府”,门上挂有“臣心似水、圣德如天”的木制楹联。进入大门厅后的一组院落为接待官员和贵宾之地,有一个正厅、五进院落。正厅是宫宝府的接旨厅。接旨厅后的大小五个院落,每院的正房为迎客花厅、戏台及宴饮餐厅。与侯府相连的另一组建筑为杨遇春宅院,从门厅、穿堂厅、正厅纵深递进。两侧建有厢房。正厅后是佣人居住院落,有厨房、仓库等设施。崇庆“宫保府”与成都“宫保府”皆未建照壁,清...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四川民居特色
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而且宅出檐及悬山挑出很大,也可防止夹泥墙或木板墙、桩土墙遭雨水冲刷。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这里的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拘成法。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四川民居简述
四川民居源远流长,从最近出土的商代成都十二桥原始干阑式建筑看,即已用木桩基础、木地梁、墙体及屋顶用竹木绑扎与榫卯相结合的结构。汉代在干阑式建筑基础上已发展成高勒脚或架空木地板的木构架楼房民居。到了东汉,已有廊庑院庭、重门厅堂的庭园式民居,整个宅第以周围廊分隔院落:前堂、后寝、厨房及木构望楼“分区明确”,穿逗式、抬梁式木构架已形成,檐部有撑拱、斗拱、挑枋的做法,已具四川传统民居雏形。以后经一千多年的不断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形成了内容丰富,很有特色的四川传统民居。我省现存民居,多为清代、民国建造。唯会理县科甲巷胡宅等几处,据考察认为系明代建造。四川民居有井干式、干阑式、四合院式、碉房、帐篷五类。在大量的四合院式民居中,按其使用功能可归纳为庄园、府第、宅院、店居、农宅等五类。四川是多民族的省份之一,人们因所处自然地理、气候和宗教信仰风俗的不同,各具特色的住宅形式也不同。同样是藏族民居,由于所处地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