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蜀中民居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30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蜀中民居,   人们常说“衣食住行”,住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住房既是民俗的体现,又

    人们常说“衣食住行”,住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住房既是民俗的体现,又是经济的反映。城镇和乡村的住房有很大差别。过去城镇民居大致有公馆、杂院、铺面三种。公馆构造千篇一律,与北方“四合院”大致相同,多是砖木结构,大门外是左右八字墙,墙作灰白色,以墨画线作砖形。正对大门之空地如属房主,则多筑照壁。大门左右有门枋,用以贴桃符或对联,门上则多绘门神。大门内数步为中门,此门常闭,非过车马及送迎不启,左侧有门,平时都从此门出入。中门内为天井,迎面为大厅,厅之左右厢房供仆役居住。厅之后又有天井,上为正房,为所居,左右有厢房供晚辈居住,再后则是厨房、亭园了。一些大公馆左右还有独院,而小公馆则无大厅。公馆自然只有达官贵人居住,小老百姓只有住杂院了。杂院大门以内,三面皆屋,中有小天井,有的后面还有一两进,许多人家杂居其间,俗呼“十家院”。一些大家破落分家后,公馆也变成了杂院。

  铺面有三间、双间、单间,木板门面,无窗,拆下木板后即成店堂,进深长,常是前铺后家,一楼一底,楼上多堆杂物,也可住人,但仅开一小窗。铺面屋檐较宽,有1米多,既能遮阳,又可避雨。过去城镇建房,若正当“冲煞”,不能避开,则在门前悬镜子,吞口;或埋“泰山石敢当”石块;或在门额中钉一虎头匾,上书“一善”,以避煞星。家家还将正中一间作堂屋,设神龛,供香火,神龛上置祖宗神主牌,没有神主牌的则用一块木板写上“x氏堂上历代高曾远祖昭穆之神位”,或是“天地君亲师”来供奉,贫苦之家无神龛,也要在堂屋正中用红纸写个“福”字贴上。

  农村住房多种多样,一些穷苦人家建不起房屋,只有住岩洞,或用几根树棒搭个窝棚住,或将凹进的岩边稍加遮拦作屋,在山区这种情况尤多。家境稍好者建草房、瓦房,草房屋顶盖草,墙则是土墙、泥笆墙等。瓦房多系木梁穿逗结构,墙可是木板墙、砖墙、土墙、石墙等。富有人家多建四合院,有的还修寨子。农村人家有钱后,颇喜修房建屋,有的还以此竞富,至今犹是。四川农居比较分散,喜独居,最多也只两三家聚居。房屋大都选择在坐势向阳、柴水方便之处。屋前有晒坝,屋基较高,屋前屋后,喜栽树竹。布局多是长三间、长五间,或一正两横,川西等地还多修围墙,为了辟邪还在院门上绘彩龙,人称“龙门子”。正中一间为堂屋,堂屋略凹点,靠壁可放工具等物。堂屋中也有神龛,供祖宗神位,还在此会宾迎客,吃饭也在这里。左右两间作寝室,寝室边有偏棚,一为猪圈、厕所,一为厨房。为防偷盗,大多开小窗或不开窗。厨房中火灶在屋角,上有一层竹编格子,或吊一木架,秋收后包谷等便放在上面,厨房中还有一根梁,专挂腌腊食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巴蜀的民居
古代巴蜀是我国古代干栏式楼居的发源地之一。成都十二桥发现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干栏式木结构建筑遗址,已用木桩基础、木地梁、竹木墙体和竹木绑扎与榫卯相结合的屋顶。这种房屋底层架空,用来防水、防潮,也可防备兽类侵袭。西汉时,在干栏式建筑基础上发展出了高脚或架空木地板的木构架楼居,到东汉就发展为廊院庭园式民居,具有现代四川民居的雏型。东汉画像砖上生动地展示了干栏式楼居和栅居的形象。原始的干栏在盆地周边保留时间很长。唐代杜甫进入剑阁,触及诗人眼目的是巴蜀这种“殊俗”:“仰凌栈道细,野人半巢居”。现代的四川仍处处可见干栏建筑的遗风。如阿坝州藏族的木楼、蜀南地区的竹楼。最有特色的是土家族的幽美的吊脚楼,常建在斜坡上和河畔边,一般为两楼一底,底层为牛栏猪圈,中层住人,顶层贮藏粮食瓜菜,是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巴蜀民居另外一大特色是邛笼——石碉文化,它主要是岷江流域的氐羌民族利用岷山多石的条件,因地制宜而...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四川民居特色
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而且宅出檐及悬山挑出很大,也可防止夹泥墙或木板墙、桩土墙遭雨水冲刷。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这里的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拘成法。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阆中古城民居
1.移民与阆中古城民居在明清两代,地处交通要道的阆中,是两湖、江西、陕西、广东和福建移民的聚居地,至今保留了大量的清代民居,有其独特的居住建筑风格。阆中位于嘉陵江畔,地处坡地,在建筑的外部环境处理上,则是逐层铺垫升高,形成该古城民居高低起伏的层次。户户朝南开置观景楼,隔江相望,锦屏山、浮桥、塔楼、万家灯火尽收眼底,在诗句中有“处处轩窗对锦屏”之美誉。阆中在古代是客商工匠、文人学士南来北往之处,街道分布密集。居民建筑为了适应街道的不同走向,对大门位置的处理形式较多,有正面入口、侧向入口,“倒插门”的后入口。大门是民居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民居整体的门面,而且是进入宅院的导向。有的装建龙门、二门、三门等数层大门辗转导向,使居住区避免街上的嗓声及视线干扰。阆中民居平面布局有明显的中轴线。不论宅院的大小,不论宅主地位的高低,“在中轴线上布置堂屋、神壁道、过厅等主要内容,体现了宗教观念和封建礼教对建...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四川民居简述
四川民居源远流长,从最近出土的商代成都十二桥原始干阑式建筑看,即已用木桩基础、木地梁、墙体及屋顶用竹木绑扎与榫卯相结合的结构。汉代在干阑式建筑基础上已发展成高勒脚或架空木地板的木构架楼房民居。到了东汉,已有廊庑院庭、重门厅堂的庭园式民居,整个宅第以周围廊分隔院落:前堂、后寝、厨房及木构望楼“分区明确”,穿逗式、抬梁式木构架已形成,檐部有撑拱、斗拱、挑枋的做法,已具四川传统民居雏形。以后经一千多年的不断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形成了内容丰富,很有特色的四川传统民居。我省现存民居,多为清代、民国建造。唯会理县科甲巷胡宅等几处,据考察认为系明代建造。四川民居有井干式、干阑式、四合院式、碉房、帐篷五类。在大量的四合院式民居中,按其使用功能可归纳为庄园、府第、宅院、店居、农宅等五类。四川是多民族的省份之一,人们因所处自然地理、气候和宗教信仰风俗的不同,各具特色的住宅形式也不同。同样是藏族民居,由于所处地理...
· 巴蜀文化—四川民居—大昌古城民居
大昌古城位于巫山县北大宁河东岸,是一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古城。西晋太康初年(280年)在此设建昌县,后周改曰大昌。康熙九年裁减大昌,并入巫山。古城地处川鄂交通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大昌古城依山傍水,大宁河如素练穿流域旁,形成特有的地理环境。城内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所建,分布在三条街道两旁,多为四合院布局,建筑结构主要为穿斗式,少有抬梁式,院落之间设风火墙隔断。整个民居群青砖黛瓦,白墙飞檐,雕梁画砖,古朴幽雅,独具风姿,为目前重庆市和四川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群。其中以解放街的温家大院最具代表性,它以灵活多变的布局、高大的构架、精美的雕饰,体现出深宅大院的气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