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四川方言—原汁原味的四川方言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9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四川方言—原汁原味的四川方言,   语言学这门学问里,以语义学最为复杂。特别是方言字义尤其够得你整,专家大师也

    语言学这门学问里,以语义学最为复杂。特别是方言字义尤其够得你整,专家大师也未必都能疏通理顺,平常人更心知其义而不能通解,常讲常说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倘说要开拓语义学,这方面天地极大。
   
    笔者接触所及,以粤语、川语两种方言中奇妙的辞汇最多,考究起来文化内涵姿采非凡,堪称研究方言语义的两大富矿。笔者不敏,于粤方言所知极少。四川方言则因为家里主妇是四川人,家里日常每以川语交谈,勉强可称半通,故自谑为“二川人”。撇川腔之间,常深感四川方言中许多语汇涵义的奇妙有出于意表者。因拈出一二语举隅,以见大凡,幸读者勿以拈字作酸见责,万祈万祈。
   
    过 场
    按“过场”为舞台术语。其义应为:一个或几个角色从舞台一方出场,行至另一端进场,过场角色一般无唱腔或道白,意在表示人物在行路中;偶尔也有打破程式,有一两句唱腔或道白的,也大抵不关剧情宏旨。“过场”的另一义项,是剧中的零碎场面,次要场面,穿插场面,通常是让重要的场面喘口气,或为戏剧冲突蓄势,被称之“过场戏”。
    引申之而用以形容世相,“过场”常与“形式”同义,“走过场”就是“走形式”,亦即装模作样一番。为了应付上级,应付,乃至应付由来已久的习惯,必须虚应故事地操办一阵,行礼如仪,才好交代。忙乎一阵是给人看的,当然自己也算尽了心,足以了。事情是否落到实处,何必深究,轰轰烈烈的过场总是人所共见的了。不是说“重在表现”么?会已开过,员已动过,置已布过,结已总过,一切都是按计划有步骤进行了的,您还能要求什么!
    “走过场”因此也是检查、清查、追查的绝妙溶解剂,一切在走过场中烟消云散,本该有的压轴戏、大轴戏都在过场戏里卸妆,诸事摆平,一切照常。
    这是“走过场”的通常辞义,但在四川方言中,“过场”还有另一义项,质直而言之,则与“花样”同义。如责人“你哥子过场多”,犹言此人花样百出;如言某事有好多“过场”,则犹言这事中变了很多戏法,这时“过场”又和耍魔术的遮眼法之类的“过门”意义相近。
    细按之,四川方言中“过场”解作“花样”之义,实从通常所解的“走形式”分蘖而来并加以深化的结果。例如,清查某事的“做过场”中,实有无数花样手法在内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走过场”之间,实现其功能的就是玩了花样。“走过场”为形式,“变花样”为其内容,但不宜细说,故含糊以“走过场”这一不伤感情的词语了之。
   
    来 头
    四川方言中的“来头”,与通常所说的“关系”同义。譬如说,你方(犹言触犯、得罪)了某人,向他致歉,其人常答曰“没来头”,意即没关系,无须介意。又如你想访问某人,询问他到他府上去是否不很方便,对方亦必答曰:“没来头。”意即你来好了,不碍事。总之,日常应对中,人皆知“来头”即“关系”。
    何以不用“关系”而言“来头”呢?这是抓住了“关系”一词的要害。因为各种关系中,“来头”即其人的背景最为重要,倘是重量级人物那里来的人,就必须恭敬慎重对待之;而来自无关紧要的人那里的,便不妨马马虎虎。当然,也有些小人物,对你颇能发生或利或害的后果,如会打小报告的克格勃之类的人物,就不是“没来头”的了,就须小心对付之。质言之,其“来头”测不准,也必须以有“来头”视之。具体落实到鄙人,则写写这类不方人或得罪什么势力的闲言碎语是“没来头”的;倘要是下笔触犯了什么人,遇到惹不起的,那就不是“没来头”的了。
    玄
   
    “玄”,这字我没把握,不知是否该写作“悬”或“旋”,意即拖延、磨蹭、行动不利索,不撇脱。这是四川特有的常用字。对行动磨磨蹭蹭的不痛快的人,人常责以“你好玄得”!并干脆以蜀汉之表字称之曰“刘玄德”。遇到某事须办,而办起来又将碍及某些有“来头”的人士,不大好下手时,智囊人物商量下来,决定将它“玄起”。这里似乎得用“悬起”方是。倘是一件事彼此踢皮球,互相推诿,致使该办的事“玄到”,则似乎和彼此“周旋”也和球之踢来踢去不断“滚旋”相近,那末其字当写作“旋”了。总而言之,在“玄”或“悬”或“旋”之间,便有许多“过场”,内中很有“来头”,常常是文山会海的因由。
   
    踩 拐 脚
    这个辞语我曾在《龙门阵》上撰文追索其语源,出于旧时抬轿的步法,前后轿夫行进,步法必须齐一,才能顺溜,故前一轿夫除了警告抬后杠的轿夫脚下有水潭而喊“天上明晃晃”,后者会意,应为“地下水凼凼”等号子以外,经常彼此要喊“踩左”、“踩右”,如军操行进喊“一二一”的口令相同。倘前后脚步不合拍,就称之曰“踩拐脚”,引申之就是与“捣蛋”同义了。
    但后来有人撰文辩正,好像记得说是应作“扯怪叫”或别的什么,神经衰弱,忘了。作者是地道的四川人,胜“二川人”一倍,当然只能听他的。但我的印象里,似乎仍以“踩拐脚”为近情,这种印象大有来头。
    话说一位敝友,1957年被“扩大化”进去。当时在可划可不划之间,头头们反复商讨,最后由一把手拍板。此一把手是四川人。“扩大”进去的理由,是一把手一句话:“这家伙一向跟领导‘踩拐脚’,划!”
    可知“踩拐脚”者,与领导步法不齐一之谓,亦即不听话、捣蛋之意,引申之就是“反领导”、“反党”了。一个方言短语,决定敝友命运,其力量之大竟有如是者。
   
    以上诂释的几个四川方言语辞,万万不足显示四川话辞汇语义的丰富微妙。由我这个“二川人”来疏解,也有强作解人之嫌。四川是撰《方言》的扬子云的故乡,对字学有渊源,高人极多,此文也是丢一块砖头的意思,反正说错了也“没来头”。倘有高明以为释义不对,作文指正,笔者绝不以为是“踩拐脚”。文末殿以这几行,也不是走走“过场”——这里,“走过场”只是“走形式”的本义,因为这里是没有花样可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四川方言—四川方言的研究及四川方言的分区
上古和中古时期,四川境内的语言或方言状况如何,前人没有给我们留下系统的论著,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仅仅是一些零星的记载。但从西汉最大的辞赋作家司马相如和扬雄都是四川人这一点来看,至少当时四川的一部分地区和四川的文化教育都已相当通行北方的“通语”。《文选·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引《地理志》说,秦来巴蜀以后,“蜀人始通中国(按指中原地区),言语颇与华同”。这个记载是可信的。史籍多有秦移中原之民入川的记载。我国现存第一部汉语方言词汇著作是西汉末年扬雄的《方言》。《方言》有16条涉及到当时的四川话,其表述方式是“秦晋梁益之间”、“梁益之间”、“蜀汉”,这不是专指巴蜀,而是与其他地方尤其是与陕西汉中并举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词语在今天的四川话中已基本不使用,相反倒是《方言》所记载的其他地方的词,有些在今天的四川话中仍然通行。例如,《方言》卷一:“自关而西秦晋梁益之间,凡物长谓之寻”,卷四:“襦,西南蜀汉谓...
· 巴蜀文化—四川方言—四川方言谚语
麻打果子不清不楚,糊里糊涂。有借有还谚语: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小偷针谚语:小偷针,大偷金,小偷油,大偷牛。歪戴帽子斜穿衣谚语:歪戴帽子斜穿衣,长大一定不是好东西。听人劝谚语:听人劝,吃饱饭。虱多不痒谚语:虱多不痒,帐多不愁。人穷志不穷谚语:人穷志不穷,饿死不伸手。
· 巴蜀文化—四川方言—四川土话茶俗方言
四川话像川菜一样,带有浓厚的“川味”,在四川范围内,十分通行。川味茶俗方言种种:涩:茶。扬雄《方言》:“蜀西南人谓茶曰[上艹下“讠殳”]。”即涩。酽:浓。酽茶解油大。蒙蒙:膜状物。隔夜茶,起蒙蒙,不能吃。幺师:茶堂馆。旧日称茶铺、旅店之招待员。“楼上客,楼下客,听我幺师办交涉;幺师!掺开水”。幺店子:农村的路边小店,卖日杂用品及茶水小吃,也供行人歇脚。栈房:旅馆。“栈房头茶水齐备,请各位银钱自理。”呷茶:吃茶。“种田栽秧要呷茶。”喝茶:品茗闲谈。“二天没得事,口子上喝茶。”烹香:喷香。“茉莉花开了,烹香。”拿烟倒茶:旧时一般待客套数。“拿烟倒茶招待客人。”开:冲水数遍。“茶要喝三开”;“付钱,这茶钱我开了!”“才喝一开”,是指时间较短。炊壶:茶炊,亦叫“炊炊儿”。炊壶烧的滚开水。打围鼓:川戏清唱,又名“唱玩友”。“茶铺头还是那堂人在打围鼓。”讲理:在茶馆请众人评理调解。“两家都认了人在口子...
· 巴蜀文化—四川方言—四川方言拾趣
(一)缩略语四川话里的缩略语堪称一绝,一句话会被缩略成一个字。“该是这样的吧?”先被缩成“该是哈?”或“该是哇?”;进而又缩成“该唼?”(跟“该杀”一个音);最后减省为“噶[ga]?”(二)语言岛成都石板滩有个语言岛,两个乡的人祖上是从广东迁来的,至今他们内部全都用广东话交谈。西充县算个大点的语言岛,县境内的口音跟其周边差异极大。西充话的问句后缀语气助词,是发音较重的“末[mo,声调同“摸”]”,见面问候就说:“吃了末?”,见别人要来客人就问:“客人来了末?”,客人走了就问:“客人走了末?”外地人不明就里,听了过后不免心里犯嘀咕:“太了,男女老少都是你‘摸’过来我‘摸’过去!”(三)f与h颠倒西有中江,东有合川、岳池、广安、武胜、蓬安等县,这些地方的人总是把f和h分不清,常常颠倒。“油菜花花菲菲黄”他们念成“油菜发发恢恢房”,其他地方的人爱用这句话跟他们开玩笑。有个武胜人有一次对他的朋友讲...
· 巴蜀文化—四川方言—四川境内的湘方言
一、湘语移民的来源湘语方言民系为我国八大方言民系之一。但在四川境内的湘语方言,是四川汉语方言中的一种方言,其有四川官话的一些特点,又保留有老湘语的浊音和常用词。人数约为四川境内客家方言人数的十分之八,约80万人。清前期从湖广移民到四川落业的湘语移民,有来自永州、长沙、宝庆的,也有少量来自靖州的。永州(零陵、祁阳县)、长沙和靖州都属于湘语北片;宝庆府(今邵阳专区)的武冈、新宁、和邵阳等移民,为湘语南片。二、老湖广话的分布老湖广话分布在沱江上游,集中在中江、金堂、简阳和乐至四县交界的丘陵地带,广汉、德阳、绵阳、遂宁、蓬溪、蓬安、资中、内江、宜宾、三台、绵竹、安县、江油、潼南和威远等县市,以中江县的永兴乡和金堂乡的竹篙乡为代表,所以又叫“永兴话”和“竹篙话”。据崔荣昌、李锡梅先生在《四川境内的“老湖广话”》一文,“永兴话”、“竹篙话”两片的分布如下:(1)永兴话片这是湖南的一种老湘语,是移民先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