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三国文化—三国常用典籍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85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三国文化—三国常用典籍,   《三国演义》(毛本)(明)罗贯中著即现今世面上流行的《三国演义》,是毛

    《三国演义》(毛本)(明)罗贯中 著
 即现今世面上流行的《三国演义》,是毛纶、毛宗岗父子(一说叔侄)做了较大的修改、增删的,并做了批注。罗贯中原著的《三国演义》,如今很难见到了。毛本《三国演义》在艺术成就上比原著《三国演义》要高,作为三国历史研究,看看原著《三国演义》,对了解三国研究的发展历史大有好处。

    《三国志》(晋)陈寿 撰 (南朝宋)裴松之 注
 《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史,三国历史的正史。研究三国历史的主要参考书籍,资料容量大,以人物传记为主要内容结构。

    《三国志集解》卢弼 著
 卢弼注解的《三国志》,在三国历史研究中也有很主要的地位。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撰 (唐)李贤等 注
 《二十四史》中的汉史,里面收录了一些三国历史研究中常遇到的东汉末年的人物。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撰
 这部书就不用介绍了,里面也有三国历史一段。不过有争议的地方比较多,使用的时候应注意鉴别。

    《晋书》(唐)房玄龄等 撰
 《二十四史》中的晋史,里面收录了三国后期一些晋朝的人物,如司马懿等,这些人物《三国志》中没有收录。

    《三国志》裴松之引注中所用到的书
 《三国志》裴松之引注中用到了很多书,如《曹瞒传》、《魏书》、《世语》、《英雄记》、《汉晋春秋》、《魏氏春秋》等。相信很多同好和我一样,刚拿到《三国志》以后,都想看看这些书。遗憾的是,这些书大多都已失传。所以裴松之的贡献,不仅是注解了《三国志》,更重要的是保存了很多历史资料给后世。

 《汉晋春秋》 习凿齿 著

 《魏氏春秋》 孙盛 著

 《魏略》 鱼豢 著

 《汉纪》 张璠 著

 《献帝春秋》 袁暐 著

 《续汉书》 司马彪 著

    《全相三国志平话》
 元朝至治年间(公元1321年-公元1323年)新安虞氏刊印。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图下文。故事从《桃园结义》起,到《秋风五丈原》诸葛亮病逝,司马懿统一全国,刘渊灭晋为止。书中以蜀汉为中心,而着墨最多的是张飞,他几乎成为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全相三国志平话》文字比较粗糙,错别字和脱漏极多,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当是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全相三国志平话》是《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演变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其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造型都被《三国演义》所加工采用。是研究《三国演义》极为重要的资料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三国文化—三国文化典籍举隅
三国文化典籍传之今天,大多亡佚,但流传下来也复不少,本节意欲作一全面介绍,但难免有遗珠之憾。除文学类之外,有经学,史学,哲学,政治,兵法,科技,法律,地理,综合等。因囿于所见,罗列部分可能有以偏概全之弊。介绍中尽量做到客观、科学,言简意赅,达到窥斑知豹之目的。三国以魏为主,所以吴、蜀二国之典籍别以国名,而魏国则从略。经学◆《易传》(《周易注》)王朗注。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西南)人。始因通经拜郎中,后迁会稽太守,拜谏议大夫、大理,官至御史大夫、司空,封兰陵侯。博识能文,通晓经学。◆《周易注》王弼注。◆《周易传》袁准著。袁准,字孝尼,忠信公正,不耻下问,唯恐人之不胜已。因世事险恶,恬退而不求上进,著书十余万言,记述治世之业。◆《周易章句》董遇著,凡十二卷。董遇,字季直。历注经传,颇传于世。◆《周易陆氏述》[吴]陆绩撰,凡十五卷。◆《周易注》[吴]姚信注,凡十卷。◆《周易春秋例》孙...
· 巴蜀文化—三国文化—三国兵制
公元一九二年,士夫官僚集团成员曹操带兵青州黄巾军,收得降兵三十余万,他从中挑选精锐,扩充自己的队伍,组成新军“青州兵”。一九六年,曹操借口洛阳残破,把汉献帝接到由他控制的许县,暂定许为汉都。同年,鉴于长期兵荒马乱,人民流亡,土地荒芜,各地粮食和兵源都发生危机,曹操又在许下募民屯田,以后更在其势力范围内的“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这样,曹操在军事上有了精锐强盛的部队,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经济上也有了雄厚的基础,再加上他能够笼络豪强大族和士夫官僚,善于招贤用将,终于统一了北方。这时能够在军事上和他进行较量的,只有刘备和孙权两股割据势力。二零八年,曹操用汉献帝的名义任命自己为相国,以后又封为魏公,进爵魏王,国家大权一手独揽,使东汉帝国名存实亡。公元二二零年,曹操病故,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次年,刘备在成都称汉皇帝;又过...
· 巴蜀文化—三国文化—三国军制
魏(220~265)、蜀(221~263)、吴(229~280)三国的军事制度。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过程现的武装割据势力,经过混战兼并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三国又不断为而争战。频繁的战争,促进三国军事制度在两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各国因创建过程和地理差异,又有不同特点。军事领导体制三国形成时期,起兵将军或王,都打着汉王朝旗号,亲自领兵,以其幕府为军事指挥机构。曹丕称帝后,魏军权集中于皇帝,置尚书、中书二省长官为军政辅佐。尚书省之下设五兵尚书曹,为处理日常军事要务的专门机构,并分置中兵、外兵、都兵、别兵和骑兵五曹郎,分理不同军队事务。凡有征伐,皇帝临时命宗室重臣为大将军或都督中外诸军事,总理参战诸军。后置而不废,成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末期,魏国军权旁落司马氏,司马昭相府实为最高军事机构。蜀国建立后,刘备废大司马,亲掌军权,并统兵征战,以诸葛亮任丞相的丞相府为统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关。刘禅当...
· 巴蜀文化—三国文化—三国简史
在东汉王朝的政治舞台上存在三种力量,外戚、宦官、士人。他们之间为了争权夺利,存在着互相利用、斗争等种种关系。在皇权强大的时期,皇帝可以控制他们,使之为政权很好的服务。但是遇到皇帝幼小,无法有效控制局面,他们在政权中所起的腐蚀作用就会直接导致政治腐败甚至灭亡。1、外戚:东汉皇帝立皇后讲究门当户对,多以功臣或大臣的女儿为之。由于东汉政权本来就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他们在朝中往往拥有极大的势力,家族中的子弟宾客、亲戚故旧多在中央以及地方郡县中做官吏,对皇权的威胁很大。汉光武帝时期,这一点表现得不明显,而继位的汉明帝、汉章帝也能够很好的控制局势。汉明帝讲究以法治国,以严厉的法制控制豪强地主不得胡作非为。妹妹馆陶公主曾经求明帝任自己的外甥为郎,明帝不答应,而赐钱千万。对大臣们说“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苟非其人,受其殃,是以难之。”汉明帝时期,是东汉吏治最好、百姓安居乐业的时期。汉章帝继位...
· 巴蜀文化—三国文化—三国将军职
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秩万石,魏国为第一品。《晋书·职官志》“大将军,古官也。汉武帝置,冠以大司马名,为崇重之职。及汉东京,大将军不常置,为之者皆擅朝权。”魏国以夏侯惇、曹仁、曹真、曹爽、司马师、司马昭为之,蜀国蒋琬、费祎、姜维为之,吴国诸葛瑾、诸葛恪、孙峻、孙綝为之。大司马:金印紫绶,位同三公,秩万石,魏国为第一品。魏国以曹休为之,蜀国以蒋琬为之。骠骑将军:金印紫绶,位次大将军,秩万石,魏国以骠骑将军开府持节都督者为第一品,不开府非持节都督者,第二品。车骑将军:金印紫绶,位次大将军、骠骑将军,秩万石。魏国以车骑将军开府持节都督者为第一品,不开府非持节都督者,第二品。卫将军:金印紫绶,位次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秩万石。魏国以卫将军开府持节都督者为第一品,不开府非持节都督者,第二品。诸大将军: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三国均置。金印紫绶,位次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秩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