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三国文化—三国的军事领导体制
魏、蜀、吴三国(220一265)的军事制度。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过程现的武装割据势力,经过混战兼 并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三国又不断为—‘统天下而争战。频 繁的战争,促进三国军事制度在两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各国因创造的过程中的差异又有不同。
军事领导体制 三国形成时期,起兵将军或王,都打汉王朝旗 号.亲自领兵。以其幕府为军书指挥机构。曹丕称帝后,军权集中 于皇帝,置尚书、中书二省长官为军政辅体。尚书省之下设五兵尚 书曹,为处理日常军事要务的专门机构,并分置中兵、外兵、都兵、 别兵和骑兵五曹郎,分理不同军队事务。凡有征伐。皇帝临时命宗 室重臣为大将军或都督中外诸军事,总理参战诸军。后置而不废, 成为全国最高军容统帅。末期,魏国军权旁落司马氏,司马昭相府 实为最高军事机构。蜀建国后,刘备废大司马,亲掌军权,并统兵征战,以诸葛亮任丞相的丞相府为统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关。刘禅当 政后,诸葛亮掌军政大权,总揽全军。末年,则以大司马主管军政, 以大将军加都督中外诸军事为最高军毕统帅。吴国军政大权决于 孙权.以左、右大司马掌军事行政,大将军或上大将军为最高统帅。 孙亮即位后,置大司马为最高军事统帅。其后,通常以大将军冠督 中外诸军事或领中外诸军事总掌全国军务。此外,三国设军师参议军务,或协助将帅统军。曹操于建安(196—2l 9)初年设军师,他任 司空后又设军师祭酒,继有中、前、左、右军师。后来外军中也设置 军师,如征南、征东军师。曹丕称帝后,高级武官下皆设军师,如太 尉军师、大司马军师、大将军军师、抚军大将军军师等。蜀国早期有 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既当参谋又有指挥权,后来设中、前、后军 师,也多为将军兼任。吴后期所设左、右军师,一殷以左、右大司马 兼任。
地方军事机构,三国承汉,实行州郡领兵制。州刺史[州牧)或 冠将军号,或以持节都督兼任,为辖境最高军政长官。郡太守加将 军号者领郡兵,并置都尉专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