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三星堆文化—辽阔之城三星堆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63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三星堆文化—辽阔之城三星堆,   三星堆遗址从大的地理学角度讲,其实是位于成都平原北部沦江冲积扇上的一块台地

    三星堆遗址从大的地理学角度讲,其实是位于成都平原北部沦江冲积扇上的一块台地。它距成都约为40公里,距离广汉市区仅7公里,遗址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可谓是辽阔之至。即使与当时中原地区商王朝的都城偃师和郑州商城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文化的发源和产生看,三星堆遗址应属典型的平原文明或河流冲积扇文明,与高原文明或海洋文明有着显著的差异。在遗址的腹心地带,也就是现在的西泉坎、月亮湾、真武村、三星堆范围内,为三星堆古城遗址分布区,其东、西、南三面至今保存着夯土城墙的残坦断壁,似乎在无声地述说着时间的流逝和昔日的辉煌。
    像所有被废弃了的古代文明现场一样,我们从三星堆遗址的表面看不清这种文明的实质和内核,我们只能目睹到一种荒凉,一切似乎都在时间的河流中消失得无影元踪了。然而现在,通过考古学家们的一次次努力,代表古蜀文明非凡高度的三星堆古城又渐渐被揭示出来,我们除了能够瞻仰遗址的荒凉和萧瑟,也能进入它的内部,看清数千年前的文明结构和表现形式。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三星堆古城绝非是一座一般性的聚落城址,而应是三星堆文化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此,曾经居住和生活着古蜀王国的最高统治阶层——一位手持金杖、常常在祭把大典上发表演说和主持仪式的人。他的头上戴着缀满黄金饰物的高冠,性情温和,表情肃穆(历代蜀王中似乎没有暴君和性格上的变态者),深谙占卜和天象,同时也懂得关心人民的疾苦,懂得怎样治理洪水和从事农业生产。
  从三星堆文化的地层堆积和器物出土情况分析,这是一座曾经欣欣向荣的、连续使用长达两千年的古代城址,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持续到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中间没有出现过断裂的痕迹。因此,它的文化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器物——陶器为例,考古学家们把三星堆文化分为了四个连续发展的时期。第一个时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次为夹砂褐陶和灰黄陶;第二个时期为夏至商代前期,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新出现
的器形有喇叭形大口罐、盂、圈足盘等;第三个时期为商代中期,陶器仍以夹砂褐陶为主,但泥质陶的比例较上一期有所下降,泥质橙黄陶基本消失,器形主要有小平底罐、高柄豆、圈足豆、圈足盘等;第四个时期为商末周初时期,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泥质灰陶的比例有所增加,器形除前几期的小平底罐、高柄豆、杯、勺等,尖底罐和蓬斗状的竹节把豆较为流行,三足形炊器至该期的后一阶段基本消失。到了三星堆文化晚期,该遗址呈现出的国家形
态已十分鲜明,我们从数次发掘的结果中可以感知这一信息,如:双手倒缚、双膝下跪的奴隶石雕像,宫殿类建筑和排水设施,宽阔的高大城墙,各种金属质地的综合性祭把用品,强大的国力等,这一切使得三四千年以前的成都平原呈现出人类繁衍生息的热闹景象。 
    一座废弃的城址所能带给我们的思索还远不止于此。三星堆遗址被城墙圈定的范围共有2.6平方公里,如今在它的东、西、南三面仍然仕立着残缺不全的夯土城墙。东城墙残长约1090米,南城墙残长约1150米,西城墙残长约650米。经过考古学家的复原、推测,东西城墙原有长度应为1700米,南城墙应为2000米。北部目前看不到人工夯筑的城墙遗迹,可能已被鸭子河冲毁,或者是当时三星堆古城北部根本就没修城墙,而是以湍急的河流作为这座城市的天然屏障,以此构成一个三面环墙一面临水的城市布局。根据考古学家对该遗址城墙的解剖,我们发现它的横断面呈梯形,墙基宽约40米,顶部残宽约为20余米,可谓是一项艰巨浩繁的工程。由于当时取土量非常大,在墙体外侧竟然挖出了一道深深的沟壕,使得该区域这一时期的地层和文化堆积遭到破坏,以至考古学家在此区域很难找到早些时候的文化遗存。
  值得注意的是,在长约2000米、宽约1700米的三星堆“外城”内,还筑有一圈内城,如今残留的名为“三星堆”的三个土墩,即是当时内城墙的一部分。这种大城套小城的城市建筑格局,让人想起古代长安城的森严布局和“内外有别”的皇权意识,反映出古蜀人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最初构想。沿着三星堆古城的中轴线,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文化堆积异常丰厚的四块台地,即三星堆、月亮湾、真武官和两泉坎。1929年春天燕道诚发现的玉石器坑,以及1986年发现并发掘的两个堆积着古蜀礼器的祭祝坑,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这一事实表明,该区域应为三星堆古蜀王国之“内皇城”或宫殿区;而在别的区域,考古学家们陆续发现了大量的木骨泥墙式小房子、陶质酒器和食器、小型墓穴和窑址等,透露出寻常巷陌间浓重的市民生活气息。
    三星堆遗址城墙的修筑方法,较同一时期其他地区的大型建筑更为先进。它的底部采用土坯砖奠基,然后再添加散土加宽夯实,一层层垒筑至顶部,这一方法无疑开创了中国城墙建筑史的先河。按照常规来说,城墙的主要功能在于防御,就像中国的万里长城和各大古都都曾有过的城墙一样。但三星堆城墙的构筑却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即除开防御还有另外的用途。从三星堆现存古城墙分析,它的顶部宽度几乎为底部宽度的二分之一。也就是说,它的墙面不是垂直或接近于垂直的,而是形成了一定的坡度,这种坡度对于防御而言,恰是破绽和要害所在。因此根据三星堆现有地形地势、河流分布以及文献所透露的点滴信息来看,三星堆城墙应兼有“防洪大堤”的功能。
  我们知道,在李冰治理都江堰以前,洪水一直是成都平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中可以得知,洪水在这块冲积平原上纵横肆虐的情况时有发生,当时的人们还没有足够的经验采取疏导的方法治水,而是采用更为原始笨拙的堵的方法或拦截的方法。在三星堆遗址,我们至今尚能发现河流冲毁城墙,并且从城中肆意穿过的痕迹。马牧河(现已干涸)曾经从城址的西南角闯入,一直流到西北角,再折回东南方,最后从城址的东南角突出城外。这一次洪水肆虐,在三星堆古城内形成一个弯曲的“几”字形冲击沟。如今在洪水曾经流经的区域,尚存660米至1000米宽的低洼地带。洪水带走了该区域内的泥土和文化层,使得考古学家们很难在这些低洼地带有所收获。《三星堆祭祝坑》曾经这样描述该现象:“马牧河从三星堆遗址西南方流来,形成几字形的弯道穿越三星堆遗址,经遗址东南流入沦江。三星堆遗址北面的真武官、月亮湾阶地,以及马牧河弯道内侧的阶地三星堆一带,异常开阔,文化堆积较厚,内涵十分丰富。遗址堆积的主要部分是在这三处阶地上。”
  通过考古发掘进一步证实,马牧河内侧及三星堆以南阶地第七层,有一层厚约20。50厘米的淤泥,颜色呈青黑色,包含物极少,明显是洪水泛滥后留下的 痕迹。居住在三星堆的古蜀人试图用城墙般的大堤来挡住洪水,但是洪水撕破了这道防线,并且像突入羊圈的狮虎一样,纵横肆虐一番之后,又从另一个方向逃离了。至于这场洪水与三星堆古城的废弃有何关连,我们会在以后的篇章中逐步解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三星堆文化—三星堆遗址简介
三星堆遗址总面积12平方公里,是四川地区迄今为止发现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出土文物最为精美,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城、古国文化遗址。199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单。作为中国文物精华,三星堆文物初露丰采,即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艺术魅力,使海内外无数观众称厅道绝叹赏不已。可以预见,随着三星堆文物的全面展示和跨越考古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三星堆在海内外的重大影响将会进一步扩展。(二)发现:三星堆遗址最早发现于1929年春天。偶然的机缘,广汉中兴场(今南兴镇)月亮湾的一燕氏农民在挖水沟的时候,不经意间触动了一块色彩斑斓的玉石,孰不知,一扇古蜀历史的大门因之而悄然洞开,沉睡了数千年的远古王国初露端倪,共挖出石璧、玉环、玉瑷、玉璋等珍贵文物400余件。“广汉玉器”声名鹊起,引起了文博界的极大关注。华西大学(今四川大学)博物馆教授葛维汉(美...
· 巴蜀文化—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挖掘情况
祭祀坑出土情况1986年7至9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三星堆遗址一、二号坑进行了清理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金、铜、玉、石、陶器及数十枚大象门齿和数千枚海贝。其中有许多遗物属国内商代考古史中首次发现,如高大的青铜人立像、青铜人头像、头戴黄金面罩的青铜人像,眼球突出的半神半人青铜"面具",上身裸体双膝下跪的顶尊铜人,手拿"牙璋"做跪拜状的小型青铜人、枝叶繁茂,上聚各种飞禽走兽和神话传说中人物的青铜树。以及各种玉璋和背面被磨制过的海贝等。这些珍贵文物的发现,为我们探讨两个坑的性质、古代的宗教信仰,祭祀方法、祭祀对象的研讨;三星堆三个堆子的用途及其它文化关系的探讨,历史人物的传说,神禽异兽的考证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一号坑的形制及出土情况一号坑为长方形,口约大于底,长450至464厘米;宽330至380厘米。在坑口正面中部及两侧各有一条宽80至100、深26至34厘米的坑道,整个坑的平面呈"t"...
· 巴蜀文化—三星堆文化—三星堆的不解之迷
古时祭祀坑多为五个一起出现。在三星堆发现的两个坑若确实为祭祀用坑的话,还会有第三、第四、第五个坑被发现吗?会有历史更古久、更精美、更令今人难以理解的文物出土吗?三星堆古蜀已建立了城市、产生了高度发达的青铜器,并有了大型的宗教祭祀场所,这些都是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因素,但出土物中没有可称得上文字的符号—铭文?真难以想像在没有文字的社会环境中,古代蜀族居然能创造那样高水平的物质文明。三星堆的奇异人物造型,如纵目人面像,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形象,这会是天外来客的外形吗?或者这些东西是用于天人相通的器物?或者它们就是天外来客的遗存物?玉、石器主要堆积在东北角,尤其是玉璋和戈,在出土的器物上都有被火烧烟熏的痕迹。许多变形、残损的铜器、玉石器,除一部分是由于在填土过程中打夯挤压所致外,有的是被火烧坏。还有大部分是入坑前当时人们在进行某种活动时而损毁。如有的铜器一侧或一端烧变形...
· 巴蜀文化—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物研究(-)
三星堆遗址社会性质初探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其时代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末周初,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古遗址群。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调查和发掘,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的遗物,为研究古蜀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本文拟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军队的建立等方面探索该遗址所反映的社会性质。一、发达的社会经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丰富资料,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农业、畜牧业、狩猎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较多的实物资料。(1)发达的农业川西平原有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等适宜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人们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在这里生息繁衍了。建国后已发现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三星堆遗址的最下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说明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在这一地区的活动是绵延不断的。至于商周时期遗址,那是很普遍的,成都市郊就有多处,从文化遗迹和出土文物来看农业是相当发达的。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较大的王城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数量不多,但从若干...
· 巴蜀文化—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的分期与断代
三星堆文化共分四个大的文化期。但有人认为第一期为新石器文化,与第二、第三、第四期内涵不同,不应列入早蜀文化的范畴。其实,三星堆是一个地域概念。它既然是遗址的一个文化层,当然属于三星堆文化。其所以和第二期差异变化较大,正说明有新的内外因素产生.从世界历史观察,譬如原来的美洲,在欧洲人没有去探险和发现它以前,大陆上的土著人过着极其原始的生活,却也有自己的文化。它是这块土地上的文化之根。而欧洲文明的"侵入",使它很快发生了质的变化,进入了新的时代。这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碰撞的结果。三星堆文化,也有相似之处。今天,我们研究三星堆文化,千万不能忘记最早在这块上地上生产生活和创造的居民。在成都平原这块土地上,最初的居民是什么民族?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至为复杂的问题。人类起源、地球起源、宇宙起源,是三个重大难题。而谁最先在四川这片上地上繁衍,至今也怕并不十分明白.从各种传说看,蜀山氏的名称,始于因提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