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生活习俗—春倌说春汉族社会习俗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70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生活习俗—春倌说春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

  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每到一地,便编出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说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春牛图送给主人家。春牛图上印有年历表、农时节气和种种禁忌等。说春结束后,户主要送一些钱币给春倌,以作报酬。该习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生活习俗—隔代同姓汉族社会习俗
流行于犍为县罗城、定文、寿保等乡镇。这一带张姓和吴姓中,保留着隔代同姓的习俗。为了使香火不断,便采取了隔代同姓的办法。
· 巴蜀文化—礼仪习俗—办出师酒汉族社会习俗
办出师酒---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技师学艺满三年后,如果所学技术已过关,征得师傅同意,便可“出师”。届时,徒弟要大办“出师酒”,请行内有名气的人来参加,祭祀行业祖师神,酬谢师傅的教艺之恩。徒弟给师傅叩头,送给师傅衣帽鞋袜;师傅退还投师文约,对徒弟说些祝愿的话。泥木石工等行业出师时,师傅要送一套工具;学医的出师时还要跪在药王菩萨面前说“看病不分贵贱”等誓言。按规矩,无钱谢师、未办出师酒的,不能算出师。此习俗现仍在部分地区流传。
· 巴蜀文化—节日习俗—春社踩桥汉族节日习俗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安县睢水一带。每年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届时,来自德阳、绵阳、什邡、北川、江油、茂县等地的群众,汇聚于睢水场,到太平桥进行踩桥活动。相传,古时候,睢水河里有一头水怪,每到洪水季节便出来兴风作浪,卷走房屋,冲毁农田,吞没人畜。后来,一位远方来的石匠对当地人说:“在河上修一座桥,再请周围的人来踩桥,就能把水怪镇住。”于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于第二年春社之日修好了一座高大坚固的石拱桥。那天,远近的人们都高兴地来踩桥,从此便形成一年一度的踩桥活动。按照当地的习俗,踩桥这天还是小孩拜认“干”的好日子。孩子的父母早早站立桥头,看到合适的人选即上前与之寒暄,然后提出将孩子拜寄于他的要求。如对方答应了,即抱着孩子在桥上来回走三遍。孩子的父母则在桥上燃放鞭炮,向桥下投弃钱币和小孩穿过的旧衣物,喻示除旧迎新。然后在饭馆里买下酒菜,宴请干亲家。干爹为小孩买一套新衣或一对白瓷碗,称为打发...
· 巴蜀文化—礼仪习俗—学三年跟三年汉族社会习俗
学三年跟三年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旧时投师学艺一般需三年时间。按习俗,三年之中,师傅只管徒弟伙食,付给少量衣鞋钱和剃头钱,不给工钱,徒弟出工得的工钱也归师傅。三年期满后,许多徒弟还要跟三年才能独立谋生。这三年里,徒弟相当于半个工人,有一定收入。
· 巴蜀文化—生活习俗—春游锦江汉族节日习俗
流行于成都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举行。届时,由成都最高行政长官领头,率官吏幕僚及眷属,分乘数十艘彩船,畅游锦江。船队从万里桥(今南门大桥)出发,以一艘乐队船为前导,吹打鼓乐,沿江而下。广大群众也纷纷坐上彩船,在锦江中划游,船只上下穿梭,往来如织。两边岸上,结棚数里,远近人们纷纷来此观看盛会。该俗唐宋两代最为盛行,明、清次之,现已不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