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民风民俗—旧时四川私塾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98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民风民俗—旧时四川私塾,   小儿长到一定的年龄,就要“发蒙”(接受教育)了。在有些地方,发蒙是一件十分

    小儿长到一定的年龄,就要“发蒙”(接受教育)了。在有些地方,发蒙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家长往往要在小儿满了4周岁,又过了4个月零4天,就要送其去读书了。据说,到了4年4月4日去发蒙,儿童就会更聪明,也更会读书。当然,这个日期也要事先取得塾师的同意。
    旧时四川私塾又称“私馆”,其类型有“散馆”、“专馆”,此外还有“义塾”。
    由私塾教师在自己家里开的馆叫散馆,这就是一般的私塾。散馆通常一年一度,每年正月十五以后,垫师便张贴大红告示,称自己将在何月何日开馆,有儿童的父兄接着就纷纷来接洽,面议“修金”,说明分节(端午节、中秋节、年底)致送。
    散馆里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红纸楷书,两旁还写有“三千徒众子,七十二贤人”或“颜曾思孟,周程朱张”等字幅。
    到了上学日期,家长必须自备香蜡和“礼封”用红纸包封小钱几文不等,名曰“贽敬”,这是送给老师的见面礼。家长带领入学儿童焚香,先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礼,再向塾师行跪拜礼。塾师受礼,勉励学童几句。家长送上礼封,辞别而去。散馆的书桌板凳均由学童自带,长短高低不一。塾师的教桌上,有磨具、戒方(拍案惊众的工具)、篾板(体罚学童的工具)、书籍等物。篾板通常有二尺长,半寸宽,这种“刑具”轻则用于打手掌,重则用于打“躺板”。四川民谚称挨篾板为“吃笋子熬肉”,家长与塾师都认为:“不打不成人,竹片子底下出好人。”
    开学之后,每逢初一、十五,学童自带香烛,先向孔子牌位行礼,次向塾师作揖,然后入座读书,这叫做“朔望祭礼”。每逢到孔子生日(阴历八月二十七日),从二十六日晚间起,除学童凑钱办置香火外,二十七日早晚还要行礼两次,这几天不读书。
    官僚、地主、富商们请教师到家里来所设之馆,称专馆。事聘人亲到塾师家里洽淡,商定学童人数、聘金数量以及是否供膳等事宜,双方达成一致协议,主聘人便正式下聘书,并备上礼品,送到塾师家里,即算聘定。
    塾师应聘后,选定吉利日子开学。这一天,主聘人还要置办酒席,请来亲朋好友作陪,表示尊师。学童除主人家的子弟之外,另有来就读的称为“附馆”。附馆学童所交学费须取得主聘人的同意,主人还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私塾的另一种形式是“义塾”。义塾是由群众团体或一定社才,祠堂组织成立的。有属于民族组织的,如回民设立的义塾,专收回民子弟,塾师也为回族人,地址则大都选在清真寺里;有属于宗法组织的,如某氏宗祠义塾,主要收同族子弟,其地点即设在祠堂里;有属于社团的,如江西会馆义塾、行帮义熟等,收同乡子弟或同行子弟,地址选在会馆里或庙宇里;此外,还有一种是群众性的,带有地方公益的性质,收学童无限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民风民俗—旧时私塾的课程
私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读杂书、读经书、写字、作文。学童最初读《三字经》,其次读《百家姓》、《千字文》、《三字幼仪》、《五言通鉴》、《龙文鞭影》、《史鉴节要》、《王氏蒙求》、《李氏蒙求》、《诗品》、《增广》、《五言杂字》、《四言杂字》、《小学韵语》等杂书。读杂书既是为了识字,丰富知识,也是为了通俗地了解封建文化。读了杂书之后就开始读经书,从《四书》读起,以至《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三传》(即《左转》、《公羊传》、《谷梁传》,其中,《左转》是必读的)。在读经中,以《四书》最为重要。其学习方式主要是背诵。写字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写“红模字”(手把手教写),其次是“影写”(塾师先把格字打好,发给学童用纸蒙格照写),最后是“临贴”。学童到了临帖阶段时,写字与读书联系起来,所以又称为“默写”。学童的作文先从做“对子”开始,因此《音律启蒙》是必读的书,学童在私塾学习了两三年之后,就开...
· 巴蜀文化—民风民俗—旧时四川的书院
学童读完私塾以后,经过一定的考试,有能力、有条件继续求学的便可以进入书院了。书院由山长主持,下设正副斋长各一人,不担负教学任务,专管杂务。书院的经费,不由地方政府负担(成都的“尊经书院”属于特例),主要依靠自身的不动产和一些社会捐赠。这些款项中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其主持人往往是当地的头面人物。有时,寺庙的捐赠是书院收的重要来源。如,金堂梵音寺古庙建于明末清初,有庙产150余亩。清末,金堂士民集资办学,庙内僧众捐赠庙产100余亩,仅留24亩作为每年寺庙的香火费用及僧人生活费。书院定时考试,每月至少三次,多则五六次。考试分官课与私课两种,由地方款项开支奖金的为官课,由书院本身开支资金的为私课。考卷分一、二、三等,按等授奖。这种奖金称为“膏火”,有些寒士凭膏火就可以维持生活。旧时,四川的书院是比较普遍的,如射洪县就有三个比较著名的书院:金华书院在城区,广寒书院在太和镇,东山书院在洋溪镇。金...
· 巴蜀文化—生活习俗—旧时四川私塾
小儿长到一定的年龄,就要“发蒙”(接受教育)了。在有些地方,发蒙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家长往往要在小儿满了4周岁,又过了4个月零4天,就要送其去读书了。据说,到了4年4月4日去发蒙,儿童就会更聪明,也更会读书。当然,这个日期也要事先取得塾师的同意。旧时四川私塾又称“私馆”,其类型有“散馆”、“专馆”,此外还有“义塾”。由私塾教师在自己家里开的馆叫散馆,这就是一般的私塾。散馆通常一年一度,每年正月十五以后,垫师便张贴大红告示,称自己将在何月何日开馆,有儿童的父兄接着就纷纷来接洽,面议“修金”,说明分节(端午节、中秋节、年底)致送。散馆里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红纸楷书,两旁还写有“三千徒众子,七十二贤人”或“颜曾思孟,周程朱张”等字幅。到了上学日期,家长必须自备香蜡和“礼封”用红纸包封小钱几文不等,名曰“贽敬”,这是送给老师的见面礼。家长带领入学儿童焚香,先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礼,再...
· 巴蜀文化—民风民俗—旧时见面礼节
旧时见面礼节十分繁琐,最为普遍的是“拱手”。“拱手”又称“作揖”,行者两手抱合于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拱手上下、左右对人行礼对人表示尊敬作揖的,有长揖、高揖之分:长揖一边拱手,一边弯腰鞠躬;高揖则为两手拱手高举过胸而已。如今一些老年人尚行拱手礼,另外武术比赛、跑江湖者也行此礼。旧时妇女与人见面行所谓“道万福”之礼:双手手指相扣,置于左腰侧,弯腿屈身,口道“万福”,以示敬意。晚辈见长辈,行大礼时两膝跪下,并引首至地,俗称为“叩头”。今之见面礼节,多以握手、点头、挥手等表示敬意。鞠躬也是一种常见的见面礼节,主要用于追悼会、扫墓等气氛庄重的场合。行礼时两脚并拢,两手下垂贴于大腿侧,弯曲上身以表示敬意。现在人们若在街上或路上相遇,多问:“到哪里去?”或:“干啥子去?”两人初次相见,常说“久仰久仰”之类的客套话。相互问询时,问姓则说:“贵姓?”问字号则说:“敢问台甫?”问地址则说:“府上在哪里?”...
· 巴蜀文化—民风民俗—旧时社交礼仪客套话
旧时主客之间应酬话中客套话很多,现在看来颇有些虚伪,但实际上这些话仍遗留下来不少。求人做事,则说:“费心,费心。”或:“麻烦,麻烦。”道谢时则说:“改日再酬。”或“谢谢你了。”被谢之人则说:“没得啥子。”或“没来头。”两人相见打招呼:“你哥子尽管请到舍下耍。”或:“有空来耍。”客人进了门,主人喊泡茶,客人要口头推辞说:“不必,不必。”主人喊拿烟,客人要说:“不吃烟,不吃烟。”然而茶烟一上,客人要用自便。摆一阵子龙门阵后,客人要走,主人劝道:“再耍一会儿,忙啥子嘛。”主人留客,客人固辞,便假说:“我耽搁一会儿就来。”或“家里有事。”客人告辞,主人即使无留客宴请之意,口头也要说:“吃了饭走。”因此四川有这样一名俗语:“四川人请吃饭——说过就是。”当真留下来了,客人在席前要说:“太费事了。”或:“弄这么多菜。”主人则说:“没几个菜,随便吃。”主人添菜添饭,客人要说:“够了,够了。”客人辞走,主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