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民风民俗—丧葬礼仪习俗出煞与报丧
老人临终时,总是希望能与自己的亲人见面,作最后的诀别。在外地的子女闻知老人病危,也要急急忙忙赶回家,为老人“送终”。死者往往要嘱咐后事,或写局面遗嘱。子女守候在老人床前,直到“落气”。
旧俗认为,人死后床上纹帐就是罗网,还认为死后躺在床上等于受刑。所以当人一断气,就要立即将尸体从床上抬下,置于木板或凉床上,仰卧,手脚伸直,以布或纸掩其面。在一些地方,人快断气的时候,就将其从床上抬到椅子上坐着,脚踩米升子。同时,把屋顶的瓦揭开一匹,若是草房也要戳个洞,以便于灵魂升天,俗称“出煞”。并用草纸贴在神龛的“天地君亲师”牌位上,左右门神也各贴一张,以避免秽气。子孙则跪在死者面前,放声痛哭,并为之烧“倒头纸”,以便死者走在阴间的路上用。一些地方还时兴在人死后鸣放一串“落气炮”,另一些地方还在庭前悬挂出用白纸制的“望山钱”,死者年龄多大,就挂多少张。接着就用温水擦洗死者身体,男要剃头,女要梳发。然后死者穿上老衣、鞋袜,老衣穿单不穿双,三、五、七件不等,取决于家境状况。一些地方还要用青线捆住脚。
这一切安排妥当后,就要“含敛”。先在棺材内铺一层锯木屑,或者将松香熬化后倒入棺材内,再垫上一些旧衣被,铺上新垫单,把死者抬入棺内,将少许碎金散银放入死者口中,有的还要放入茶叶。这时子女都要在场,是谓“亲视含敛”。
旧俗以为,人死后即到阴曹地府。而去阴间之路,一片漆黑,故要在灵柩之下,点一盏灯为之照明,俗称“路灯”。通常是在一个粗碗内装入菜油,用灯草或棉花条做灯芯,昼夜不息,直至出殡后才将其翻扣在地。传说阴曹地府遍设关卡,如果没有引路者,守关卡的鬼卒便不放行,因此还要请来道士为死者“开路”,发给“路引”。烧过的路引灰和倒头纸灰要包好,将来随棺埋葬。
人死后“丧主”要发丧,男死先报族,女死先报舅。一般由死者家属戴孝到亲戚家,一见长辈便叩头,报告死讯。也有的是发“讣告”,讣告有一定的格式,一般是长子署名,如长子不在,便由长孙署名。父亡母在称“孤子”,母亡父在称“哀子”,父母双亡则称“孤哀子”。有的人家是人死后即发“哀启”,报告死讯,待葬日择定后,另发讣告。有的还发“行状”,叙说死者生平德行。
时至如今,报丧之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机关、单位中的人死了,通常由单位成立治丧委员会,负责办理死者丧葬和抚恤事宜。治丧委员会由单位领导、群众代表、工会负责人等组成,要张贴或发送讣告,讣告写明死者姓名、工作单位、简历,有的还要对死者作出简短的评价,同时通知向遗体告别的时间、地点。如果死者没有单位,即由家人通知亲友,一般不发讣告。在农村,还有发丧习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