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成都与廊桥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1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成都与廊桥,   美国作家罗伯特-沃勒撰写的爱情小说《麦迪逊郡的桥》,畅销全球,创下奇迹。中

    美国作家罗伯特-沃勒撰写的爱情小说《麦迪逊郡的桥》,畅销全球,创下奇迹。中译本为它赋予了一个相当柔情的书名----《廊桥遗梦》,颇为传神,引起了中国读者的浓厚兴趣。据说,现在在美国到麦迪逊郡去寻找书中依托的那座桥的游人络绎不绝,廊桥因此大出风头。

  那么,廊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中国作家白桦刚从麦迪逊郡那座廊桥寻梦归来,撰文介绍说用那座廊桥其实是一座极普通的公路桥,桥上的建筑,像一间长长的车厢,古色古香,原本是日尔曼人的传统建筑。这座桥引起白桦的联想,他认为:“全世界最美丽的廊桥不在别的国家,在中国的西南部。如在湘西、贵州、四川等地,就有很多廊桥。也叫风雨桥、歇脚桥……”

  白桦以作家的锐敏眼光,看出美国的廊桥就是中国西南随处可见的有顶桥----风雨桥和歇脚桥,并断言“全世界最美丽的廊桥就在中国的西南部”,这是十分难得的。不过,在我看来,全世界最古老最美丽的廊桥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我们四川,就在成都。

  古代四川,河流众多,大都可以通航。在高山峡谷、大河绝壁之处,我们的祖先早就发明了交通利济的工具一栈道和?桥(索桥)。有的栈道上面还加盖顶棚,既可避雨,又可防落石伤人,还可保护阁道桥板。这大概应算作廊桥建筑的最早来源。

  古代成都地势低下,原是多水之乡,其西、南两面临江,故多桥。早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秦惠王任命的蜀太守、著名的治水专家李冰,就在成都领导蜀人修建了大量的桥梁,其中最著名的有二江七桥。古代成都人不仅善于造桥以代津渡,而且还爱以桥名来作地名,“于是,(成都)江上多作桥,故蜀立里,多以桥为挪(华阳国志创。以至汉朝划分乡、亭、里时,成都多因所在桥名作为里名,可见古代成都人对桥偏爱到了何种程度。

  成都江河上的桥,最初是木桥,至汉时大都改易为石桥。直到南宋,成都有两座廊桥最为知名:一座是清远桥。据时人京镗记载,此桥以石为基,桥上建有十五间楼观以障风雨,桥宽二丈,长十七丈,距江底二十二尺,桥的东西两翼建有俩亭,以便观览。清嘉庆《四川通志》的作者认为,清远桥即今之驷马桥;另一座桥是万里桥。屋成,十分美丽壮观,诗人陆游曾为此作诗留念。由此可见,至迟在南宋,成都的廊桥已经闻名于国内了。

  然而,真正使成都的廊桥扬名天下的,则是来自威尼斯的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威尼斯是意大利驰名的水上城市,全市桥梁多达四百余座。马可的故居就在大桥附近,因此他对桥梁自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超人的鉴赏水平。根据他在中国的见闻写成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四座不同类型的中国桥,其中专门记述了成都的有顶石桥,即廊桥。它说:“市内有一座大桥横跨其中一条河上。从桥的一端到另一端,两边各有一排大理石桥柱,支撑着桥顶。桥顶是木质结构,装饰着红色的图画,上面还铺上瓦片。整个桥面上排列着工整的房间和铺子,经营各种生意。其中有一幢较大的建筑物是收税官吏的住房。凡经过这座桥的人都要交纳一种通行税……”

  从这个记载可见,在元代成都,这种以大理石为柱,以木质结构为顶,并铺上瓦片,装饰着图画的廊桥,便十分引人注目。它之所以引起马可的关注,除了建筑风格奇异之外,还在于它的功能独特。一般说来,廊桥主要功能是便利交通。此外,常见的作用还有:遮风避雨,供人休息观览,保护桥面等。但在四川,有的廊桥上还增设庙宇,供人祭拜。如宋代安县文明桥,“桥中央东西出二字,塑园通、普照像,饰以金碧,流烂陆离。”而在商品交换集中的城市,在桥上建房开店,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由于成都的传统市场,设在城外南郊二江的河滩地上,这一市场,有着天然的河道阻限,故可因地制宜,两边以河为墙,两头以桥为门,从而省去一般市场的围墙门楼。这样,官吏只需在桥上设立关卡,便可对进出往来的商民收税和管理。游记所载的廊桥,正是这种传统市场交易和管理习俗在元代的生动写照。经过马可·波罗的介绍,从此全世界都知道成都的廊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成都老桥记趣
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民初成都城内外有名可考的桥有一百九十二座。大大小小,平桥拱桥、铁、石、竹、木,应有尽有。我默了一下,有幸得很,这些桥中绝大多数都有我的脚板印----换言之,它们都增长过我的见识阅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石拱桥。横跨河面宛如长虹卧波,蚊龙吸水,古意盎然,为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增色不少。大型石拱桥以九眼桥最为壮观,四门大桥也气度不凡,青羊宫一带那组带“仙”字的----望仙、迎仙、会仙、送仙等桥,也古色古香。此外,从西到东穿城而过的金河面上,还有一系列小巧玲拢的石拱桥,如卧龙桥、余庆桥、向阳桥等等,它们好像穿在金河这条“玉带”上的一串佩环,构成了一条别有情趣的风景线。这里旧时可通木船,河水还养活过十数家染房,留下来一条因之而命名的街道。据说当年这一线还很有点水乡绍兴的韵味呢!石拱桥是风景写生的“最佳模特儿”。用不着太多的技巧,只须画上一条弧线,一排桥洞,引出两道河岸,点上些草树,...
·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成都城的建成
开明王朝的地盘日益扩大,国势也渐渐强盛,对西北方的秦国构成严重威胁。秦国也有人以蜀地为避难所。商鞅在秦实行变法成功,自己却被害死,他的老师尸佼怕受牵连,就逃到蜀地,在蜀著书立说。秦国的执政者也看重蜀地,不仅是为了减少一方大患,而且可以利用蜀地的财富增强自己的国力。于是有了伐蜀的军事行动。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率兵伐蜀,把蜀纳入秦国的版图。开明王朝经过十二帝而亡,太子及后代退到西山,据说太子死在白鹿山(今彭州市境)。更元十四年(前310,张若主蜀,按照咸阳的建制兴建成都城,这是成都有城的开始。城周围12里,墙高7丈。因成都土质疏松,所以在城北取土,取土的地方因而成池,后来称为万岁池。唐朝曾用来灌溉周围的田亩,宋朝为达官贵人游宴的地方。今成都市北郊凤凰山东南的大片洼地当是它的遗址。当时筑城用土垒,不用砖砌,城屡筑屡坏。传说一次有只大龟从江来,屈曲而行,人们就循着龟行...
·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万里桥与枕江楼
出成都老南门(旧名江桥门)不上百步,有座跨越锦江两岸的石桥,人们习惯叫它“南门大桥”。实际上,它就是著称于史的万里桥。唐代许多大名鼎鼎的诗人都歌咏过著名的万里桥。杜甫诗中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还引用它以指明“草堂”的位置。王建赠女诗人薛涛诗也有:“万里桥边女校书”之句……张籍。吕大防等人的诗中,不但提到它,还描写了桥畔当年景色。历代以来,还有不少诗人墨客对之挥毫寄兴。这座桥西侧,早在二十年代沿锦江岸,便建起了一幢江南水谢式的酒家,取名“枕江楼”,若与万里桥相提并论,它当然微不足道。但在五十年代之前,九里三分圈子里的成都市,这幢坐落在锦江之滨的雅致酒楼,因楼头有临流小亭,碧瓦朱栏,几净窗明,并以它的“醉虾”出名,乃是当年蓉城宴集闻名之地。抗战期间的1938年,张恨水时编南京《新民报》副刊,于南沦陷之前,经武汉赴渝后来游成都。当时成都新闻界二十余人,特假座枕江楼宴请张恨水。宴前《成都快...
·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成都半边桥老街的市井生活
半边桥街是成都人熟悉的街道,但老半边桥街的风貌,想必知者不多。“老成都”姚锡伦自小在该街居住,那些发生在老街上的故事,他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半边桥横跨金河,始建于清代,小而简陋,原本极其平常。清末桥被少城水栅隔成两半,桥西在少城(今人民公园);桥东在大城,遂称半边桥。半边桥街也因之得名。据《龙门阵》上记载的竹枝词歌之:“半是少城半大城,铁栅跨河满汉分。流向三桥输炭米,蜿蜒直到水东门”。我曾在半边桥街度过我的童年时光,虽然老街今已不存,但发生在老街上的故事,我至今犹记。明星白杨来此购鞋以桥为界,桥北谓之半边桥北街,桥南自然便是半边桥南街了。街两侧大都是穿斗式木结构青瓦铺面房,这便是我童年及青少年时期乐以忘忧的热土。作家李致曾在其文章中描述:“当时成都的街道,多数商店都卖一种商品。例如,福兴街主要卖帽子,半边桥街则多是卖鞋的。”的确如此,当时的半边桥街稳坐成都皮鞋业的“龙头”位置,街上云集着...
·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成都旧闻万里桥与枕江楼
出成都老南门(旧名江桥门)不百步,有座跨越锦江两岸的石桥,人们习惯叫它“南门大桥”,实际上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它就有个非同小可的名称:“万里桥”。《名胜志》载:“蜀使费棉使吴,诸葛亮唐代许多大名鼎鼎的诗人歌咏过它。杜甫诗中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还引用它以指明“草堂”的位置。王建赠女诗人薛涛诗有:“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巷里闭门居。”张籍诗:“锦江近西烟水防诗:“万里桥西万里亭,锦江春涨与堤平。拿舟直入修篁里,坐听风湍澈骨清。”这些诗中不但提到它,还描写了当年景色。历代以来,还有不少诗人墨客对之挥毫寄兴。这座桥西侧,在20年代沿锦江岸,建起一幢江南水榭式的酒家,取名“枕江楼”,若与万里桥相提并论,当然渺乎其小焉。但,它在50年代之前,九里三分圈子里的成都市,这幢坐落在锦江之滨的雅致酒楼,楼头有临流小亭,碧瓦朱栏,几净窗明,并以它的“醉虾”出名,遂成了当年蓉城燕集有名之地。抗战期间的1938...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