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稗官逸闻—安岳石刻与玄应的由来
四川安岳(又称普州,北周建德四年(575)建治,州、县同治一城)地处川中盆地,境内石刻造像10万余尊曾由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石刻艺术)之乡。因此安岳石刻闻名遐迩,举世瞩目,备受人们的关注。
据《安岳县志》清道光版本“金石铭”记载,安岳的石刻起于“南北朝,梁武帝(肖衍)普通二年(521),肖纶曾在普慈招隐寺书写刹下铭石刻”。石刻造像则始于隋代文帝(杨坚)开皇年间(581—600)。到了盛唐时期,安岳的石刻造像不仅艺术上,而且在数量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众多的石刻造像遍及县境各地。如大云山千佛寨、云居山南崖、卧佛院、茗山寺、玄妙观……等处,都可以看到庄重、朴实的唐代石刻造像。到了两宋时期,安岳的石刻造像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数量上虽稍次于唐代,但从艺术角度上讲,它突破了佛教规仪,把端庄严肃变化为飘逸秀丽,更接近于现实生活。诸如云居山圆觉洞北崖西方三圣、石羊镇华严洞造像、以及毗卢洞紫竹观音等。到两宋以后各个朝代,安岳石刻造像已无大的发展,而是逐渐衰落,虽有石刻造像,但已为数不多了。
玄应生于唐代,是中原(今河南省境)一位僧人。为了弘扬佛教,他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713—741)来到普州(今安岳县),住锡于大云山,曾四方募化修建栖岩寺。据安岳现存的几部《县志》(清康熙、乾隆、道光,以及1993年出版的新编县志,对玄应都有记载。清康熙版本“寺庙篇”39页记:“栖岩寺唐开元僧玄应建岩壁石像千余”;清乾隆版本“土地部·寺观志”80页记:“栖岩寺唐开元僧玄应建岩壁石像千余”;清道光版本卷七“寺观”23页4行记:“栖岩寺在治西五里大云山,唐开元僧玄应建岩壁间有石像千余”;再据1993年出版的《安岳县志》890页“人物篇·社会人物”记:“玄应,曾住锡于安岳县城西北五里大云山,是唐代有德行的高僧。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玄应曾四方募化修建栖露(霞)寺(后更名为千佛寺今已毁),大云山周围的摩崖石刻造像,多出自玄应倡导。至今千佛寨、圆觉洞、卧佛院等处还有玄应的名字……”
安岳石刻造像从隋代开皇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为什么在这一事件上牵涉到玄应,他在其中又起了什么作用呢?安岳石刻虽然起步很早,但当时的数量并不多。到了唐开元年间,由于玄应从中原来到普州,在他的倡导之下,四方募化功德,利用安岳境内岩石广布的资源,进行雕刻佛像,几十年间,把安岳的石刻推向了新的阶段,并有很大的发展。应该说,玄应在这一时期,对安岳的石刻,起到了倡导和推动的作用。
安岳石刻历史悠久,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保护。特别是在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当地政府尤为重视,进行了全面普查、清理和保护。由于采取的措施得力具体,安岳的石刻虽经沧桑巨变,至今仍光彩照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