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老成都的古旧书店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01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老成都的古旧书店,成都是读书人的天堂。成都的书店多,读书人的选择自然非常多,光是大型综合性书城

  成都是读书人的天堂。成都的书店多,读书人的选择自然非常多,光是大型综合性书城就有好几个,外加几个批发市场、几个旧书市场,还有无数星罗棋布分布在城中的书店。
  其实,成都书店多的盛况历来如此。“至今巴蜀文雅,文翁之化有后人”。古巴蜀文化沉淀深厚,成都历代人才辈出,文风昌盛。而成都雕版印书的历史,则可上溯到唐末,盛于两宋,明清有较大发展,到抗战时期达到鼎盛。至于当代出版业,无论从编辑、发行,或是制版、印刷,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
  成都书业兴盛,尤其是旧书业相当发达。早在清末,成都旧书业已发展成图书发行业中的专门部分,清末成都学道街有专营旧书店十多家,东大街、盐市口附近有旧书摊数十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旧书业达到巅峰,西玉龙及附近玉带桥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古旧书籍一条街,加上青石桥街等处共计旧书店不下一百家。当时全国不少名流学者常来淘书,盛况空前。
  据省作协会员冯水木考证,到上世纪50年代初,成都旧书业仍然兴旺,当时有三个较为集中的书市,即分别以祠堂街、青石桥、西玉龙街为中心的古旧书市场,共约有数百家书店、书铺。

  成都古籍书店的来历

  成都古籍书店的前身叫中华书局,位于春熙路孙中山铜像旁,创立于1927年,是当时成都最大的书店之一。其建筑为三层小洋楼,房间红黑漆,古色古香,一楼出售新出版的线装书、平装书,二楼售古旧书。
  这旧书是老版本古籍,如商务印书馆在民国二十六年出版的王云五主编的《丛书集成初编》系列书或线装书,可能这是当时回收的书,很多,书店并没有视其为“古董”,故卖得很便宜,一本商务民国二十六年的影印版《江西诗社宗派图谱》才三角钱,排印本《钝吟杂谈》才四角钱。
  如果要买的书没有,还可以提前预约,告诉售书者你需要什么书,然后留下你的通讯地址,如果书到了,书店会给你写一封信,通知你去取书。这一传统后来一直保持到1949年以后。
  三楼是茶楼,名为“来鹤”,茶楼前伫立着一尊白鹤雕像。由于书店生意一直十分兴旺,茶楼的生意自然不错。一些读书人在楼下买了书后,就会到茶楼小坐,一边品茗,一边欣赏春熙路上的美女。
  1956年公私合营,中华书局成为新华书店的古旧书门市部,更名为成都古籍书店。1980年代后,国家加强古籍图书的整理出版,成都古籍书店逐渐转向经营新版古籍,古旧收售业务逐渐减少。1990年代中后期,古籍书店将一楼营业房出租他用,二楼书店已没有多少线装古籍。
  此外,据冯先生考证,祠堂街有两家大书店,开明书店和成都战时出版社,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创办的。开明书店以经营综合性文艺书籍为主,战时出版社则主要是抗战类书刊。

  租书店和连环图铺

  冯先生回忆,1956年以后,成都出现了许多租书店,这些都是由许多个体书店整合而成的。当时租连环图书只需要1分钱一本(买一本则需要1角多),座位就是用砖头搭起来的木板——白天当板凳用,晚上就是门板。为了吸引孩子,租书店把连环图书的封面撕下来,贴在墙上。
  当时连环图书的题材主要是战争类,比如抗日、抗美援朝等,还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对于当时的孩子而言,逛租书店无疑是一大乐趣。租书店的生意向来都非常好,尤其是连环图铺,光顾者多是小孩,每天下午、晚上,根本就没有空位子。
  上世纪60年代,是成都租书店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城守东大街有一家租书店规模比较大,孩子们在这里不仅能租到连环图书,还可以租到中外名著等各种小说,租书时需要支付书籍双倍的价格作为押金,而租价则一般是每本2分钱/天。
  冯先生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64年,他买了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胡云翼作注的《宋词选》,花了1元多,当时成都人的工资一般也就是一个月30多元,所以这个书价也算是价格不菲了。读书人经济拮据,这大概是当时成都租书店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读书人爱书,但没钱买书,租书是一个办法,另一个办法就是买旧书。当时买旧书也有两个渠道,一是去废品收购站称旧书买,一般是4角钱1斤,而废品收购站的收购价则是2角1斤。还有就是去废旧书库买,二仙桥有一个,西城区文化馆也有一个,都需要凭单位介绍信。
  上世纪70年代末,为了买书,还有人想出了用粮票换旧书的法子。比如,要换一本标价0.62元的《茶花女》,需要用5至10斤粮票,而当时粮票的价格是1斤0.2~0.25元。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都出现了一批经营旧书的书摊和个体书店,这些书店(摊)除收售旧书外,还开展代读者找书、配书、寄售旧书等业务,深得读书人的青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成都旧闻成都古旧书店记略
成都从来被视为西南文化古城,有“小北平”之称誉,若干名胜古迹,如青羊宫、百花潭、浣花溪、杜甫草堂,骚人墨客已歌咏不少,这里不再琐述,只说说成都的古旧书店。首先从西大街说起。那条街有家旧书店叫“海燕书屋”,书屋主人松克俊(蒙古族),早年随其父经营米粮生意,十九岁开始勤奋读书,对古旧碑帖颇有钻研,别人未留意或断定的名碑贴,经他鉴定之后,即身价十倍。当年羊市街张姓的贵林书店,温姓的墨池阁,店内架上罗列书籍,新旧皆有,内容丰富;胡姓的俊哲书店,亦为该街后起之秀。西玉龙街舒姓的成纪书店出售之书,古籍和时代新书极为繁多,抗战期间商务印书馆所出极难买得之《伦敦艺展集》一套四巨册,当年本人还是从该店购得。墨池阁即线装书较多,玉带桥街薛志泽的新民书店以古籍线装书为大宗,且精于古籍版本的鉴定,并能修补破烂之名贵古书。新民书店对门有赵姓之明月书店,新书、碑贴较多,线香街口之周德斋书店,即为名医沈绍九之子沈笃卿开...
·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成都老桥记趣
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民初成都城内外有名可考的桥有一百九十二座。大大小小,平桥拱桥、铁、石、竹、木,应有尽有。我默了一下,有幸得很,这些桥中绝大多数都有我的脚板印----换言之,它们都增长过我的见识阅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石拱桥。横跨河面宛如长虹卧波,蚊龙吸水,古意盎然,为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增色不少。大型石拱桥以九眼桥最为壮观,四门大桥也气度不凡,青羊宫一带那组带“仙”字的----望仙、迎仙、会仙、送仙等桥,也古色古香。此外,从西到东穿城而过的金河面上,还有一系列小巧玲拢的石拱桥,如卧龙桥、余庆桥、向阳桥等等,它们好像穿在金河这条“玉带”上的一串佩环,构成了一条别有情趣的风景线。这里旧时可通木船,河水还养活过十数家染房,留下来一条因之而命名的街道。据说当年这一线还很有点水乡绍兴的韵味呢!石拱桥是风景写生的“最佳模特儿”。用不着太多的技巧,只须画上一条弧线,一排桥洞,引出两道河岸,点上些草树,...
·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成都物语清代成都
清代成都在时段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澎湃汹涌的时期,一座新的城市在废墟中茁壮成长,来自异乡的移民在天府之国扎根、创业、狂欢、舞蹈。后期则是清王朝土崩瓦解的特殊时期,一座拥有三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开始迎来新的曙光。移民大开发清代初年,四川青神人余榀从避难地杭州西湖之畔回到成都,写下一首凄苦哀怨的《蜀都行》,记录了成都在遭受明末清初战乱后的残破凋零景象。他说,自从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成都以后,天空长时间保持阴霾的状态,十天中有九天都在落着蒙蒙细雨。过去熟悉的风景名胜,自我避乱杭州以来,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被成都人引以自豪的杜甫草堂已是一派萧瑟,青羊宫也只看得见坍塌的围墙和孤零零的石犀。成都城的百万居民在这次劫难中死的死,逃的逃,我含着眼泪在荒凉的城市中寻求过去的故旧,然而那些熟悉而亲切的身影已经如寒风下的树叶零落无踪。曾经巍峨壮观的皇城在残阳和衰草中沉默着,万里桥...
·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成都物语宋代成都
两宋时期,成都是中国数一数二的繁华都市。尽管北宋初年在北宋政权王小波、李顺义军的过程中成都曾遭到严重破坏,但这座西南大都会很快又恢复了当初的荣光。它的繁华,让人想起卢求在《成都记》中所说的:“(成都)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熟较其要妙,扬不足以侔其半。”这个卢求口气也真大,他把成都的繁华富丽作了一番铺陈后,竟然声称:“扬州算什么?它连成都的一半都比不上!”繁荣北宋初年,成都的一条大街上响起了嘈杂的市声,从江边通往市中心的石桥上,热闹的人流如过江之鲫开始涌动。人群中有推车的、骑马的、挑担的、赶骆驼的,他们行走在成都的街道上,就像行走在那幅纸页泛黄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中。古街两侧漆成红色的木板门一扇一扇打开了,堆积如山的药材、香料散发出呛鼻的气味,绸缎庄陈列的蜀锦从幽暗的窗子里放射出余烬般的霞光。仔细听,可以听见管弦丝竹声...
·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成都物语明代成都
明代成都有一股沉郁、苍凉、肃杀的气氛,这就像繁花似锦的春天和夏天经过岁月的荡涤,最终变得沉稳萧瑟一样。万历辛庆年十月十七日的浣花溪明代万历辛亥年(1611)十月十七日清晨,成都清新潮湿的空气中夹杂着雨意,广阔的原野看起来要迎来一场迟暮的秋雨,然而一阵轻风过后,阴霾的云层间竟露出了绚丽的霞光。这一日,自称“楚人”的钟惺轻装简从游览了成都最著名的风景区——浣花溪。明代的成都正如万历年问这个秋冬之际的天气,所有的繁华和喧闹都已经沉寂下来,唐宋时期鼎盛的商业气氛正随着皇城的修建而转化成一种肃杀的政治气氛,成都这座南方的繁华都市正在走向寂寞、萧条和平稳。这一天清晨,钟惺坐在一乘简易的竹轿上晃晃悠悠出了成都南门,他后来在他那篇著名的《浣花溪记》中写道:从万里桥逶迤向西,沿着城墙蜿蜒流淌的就是浣花溪。这虽然只是一条普通的河流,但一旦把它放置在成都壮丽开阔的城市背景中,它就“如带、如连环”,而且色泽“如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