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文化遗址—重庆岩棺葬遗迹
巴蜀文化—文化遗址—重庆岩棺葬遗迹,重庆东南门古为濮、巴部族居住地,史称“溪洞部族”或“溪洞蛮”,到处可见悬棺葬
重庆东南门古为濮、巴部族居住地,史称“溪洞部族”或“溪洞蛮”,到处可见悬棺葬、岩棺葬之迹。石柱龙河中游两岸下路乡约40公里的石岩上尚存岩棺葬群130多处,双庆乡羊耳坡有94穴,三星乡玉皇殿有65穴,下路乡白岩有44穴,四方石有43穴。岩墓穴,一般凿在离地面5米以上的悬岩陡壁上。黔江区官渡峡、秀山自治县酉水河边、彭水自治县郁江的悬崖上都发现有岩棺葬和悬棺葬的遗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文化遗址—大石文化遗迹
支机石、石笋、石镜、天涯石等,是古代蜀人遗留在成都城内的文化遗迹,考古学将其称之为“大石文化”。它是生活在成都平原上的古代蜀人对其先祖和生存环境崇拜的文化沉淀或信仰的综合体。大石文化是最具研究价值的古蜀文化课题之一。古蜀国具有对大石崇拜的传统,这与构成早期蜀王族主体因素之一的蚕丛氏世居岷江上游时的生存环境有关。而此后的开明氏蜀王国的大石文化传统,在性质上与蚕丛氏不同,是作为墓志所用,如成都著名古迹五担山的石镜之类。蚕丛氏的大石文化遗迹,大约是成都平原是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之一,其分布十分广阔,北达陕西南部,东至川东三峡,表现了古蜀先民生活的足迹。大石文化遗迹的分布以成都平原最为集中,最为典型,类型也最为丰富。其类型,有列石,如新繁的飞来石,双流县的八阵图;有独石,如成都市的石笋、石镜、天涯石、地角石、武丁担、支机石;有墓石,如安宁河流域的大石墓等。从分布上看,独石主要集中在成都市区;而列石...
· 巴蜀文化—文化遗址—重庆黔江采芹城遗址
1998年《彭水县志》载:彭水长滩乡采芹村香灯岩上,有明初凉国公蓝玉率兵征讨黔彭时所建筑的采芹城遗址。今存西门,门洞深5米,高3米,宽2米,由石拱成。
· 土家族丧葬文化龙河土家岩棺介绍
龙河土家岩棺龙河悬崖上神奇的岩棺文物古迹,是土家族祖先丧葬文化的史料实物和历史见证,是巴蜀古国至今未破解的千古之谜。龙河发源于渝鄂交界处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在重峦叠嶂的峡谷间穿行164公里,在“鬼城”丰都县城对岸的王家渡注入浩浩荡荡的长江。河水穿越石柱和丰都两县20多个乡镇,在石柱县境称“南宾河”。龙河流经石柱县城南宾镇,绕城三面,像一条碧色的玉带,古人用“宾流玉带”、“带水拖蓝”形容,列为石柱古八景,充满诗情画意。龙河两岸奇峰高耸,重峦叠嶂,飞流散瀑从悬崖绝壁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沿途展现出许多迷人风光。龙河最迷人的,还是那摩天悬崖绝壁上土家族祖先凿成的神奇的“岩棺”,是土家族祖先“五溪蛮”雕刻的艺术品,当地土家族人习呼“仙人洞”。1990年夏,四川巴蜀音像制作中心将龙河岩棺拍入《深山明珠》电视片中,名扬巴蜀内外。龙河水在四方石把三座山峰割成半月形小岛,河水回旋倒流,悬岩插入深水之中。一面...
· 巴蜀文化—文化遗址—重庆东南门地域汉墓群
汉武帝在重庆东南门地域建置涪陵县,汉官、汉人、官兵即进入了这一地区,这里的少数民族开始与中原交往,留存众多的汉墓,黔江九龙乡一处汉墓,人称“皇城堡”,为最大的汉墓,石柱西沱发现汉墓群5处,17座,彭水郁山镇郁江东岸台地上发现了大量汉墓。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有几何纹、汉字或带图案的汉砖和汉币。
· 巴蜀文化—文化遗址—下湾遗址
位于仁和区新生乡共和村东北约300米的大河、篦箩河汇合处二级台地上,属巴关河上游水系,台地现已垦植为农田,建有房舍。遗址文化层堆积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台地高处的南坡。其地层分布:地表为农耕土层,厚约50公分;其下为山地黄壤层,再下即为文化层,厚约30~50公分。文化层中包含物有红烧土、碎陶片、磨制石器等文化遗物。伴有磨制石器十多件,常见有斧、石、凿等器型,石凿磨制较精细,代表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