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赣文化—地方特色—石城灯彩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72
转发:0
评论:0
赣文化—地方特色—石城灯彩,灯彩,这个华夏龙图腾与火崇拜相结合的产物,被客家人送上了世界艺术的殿堂。

  灯彩,这个华夏龙图腾与火崇拜相结合的产物,被客家人送上了世界艺术的殿堂。 

  石城灯彩是客家灯彩艺术的典范。它是集灯具、音乐、舞蹈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在地方志上已有四百多年的文字记载。客家语音中“灯彩”二字正好与“丁财”谐音,添丁,发财是客家最为急切的二件大事,于是灯彩便在民间愈演愈盛。据1983年民间舞蹈集成的普查,全县15个乡、镇,183个自然村,竟有350个灯队。近几十年来,石城县政府拨专款组织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开展灯彩艺术的收集、整理、加工提高,运用这一艺术形式进行节日的庆典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生活。一九九三年,中共江西省宣传部和江西省文化厅授予石城县为“灯彩之乡”的称号。

  石城灯彩品种繁多,万物皆可入灯。民间歌谣云:“灯彩纸扎随意变,海阔天空万物全,扎物似物凭巧手,以假乱真难分辨”。常见的有龙灯、狮灯、蛇灯、罗汉灯、莲灯、麒麟送子灯、寿桃灯、茶篮灯、马灯、船灯、蚌壳灯、宫灯等,五花八门,不胜枚举。按其应用范围的不同,下面对一些主要灯彩品种加以介绍。

  龙灯。龙灯位居灯首,有“灯王”之称。用稻草扎成,上插神香,又名秆龙灯,由童子或成年男子操持,走村串户。一般在年初一至元宵日期间活动。如遇灾年,用稻草扎成“应龙黄”,到田头地角舞动,以求降雨除灾。这种灯,实际上无灯,只插神香,有舞无唱。但龙灯一出面,其它灯都要让路。龙灯到了,没有人不接的。

  蛇灯。在木兰叫“桥板灯”,在濯龙村叫“蛇灯”,在长溪村叫“竹篙灯”。这种灯规模最大,凡村中男丁,每人须备一块五尺长的木板或五尺长的竹篙,上扎三盏灯,表演时首尾相接。少则三、五百人,多则一、二千人。结队游村,串田畴、过山坳、占河滩、卷谷笪,气势磅礴,如龙蛇舒卷。夜晚观之,灿若星空。

  罗汉灯。由一百二十人操持各种人物,神仙、鬼怪、动物、花卉等扎成的灯具,以花神与仙女作烘托,表现观音娘娘频频向人间撒下滴滴甘露,造福人间。有歌有舞,其词曰:

  “一唱观音坐莲台,莲花朵朵绕台开。

   观音慈悲普渡众生哟,人间观音排灯排。

   二唱观音坐莲台,莲灯盏盏放光彩。

   柳枝挥洒甘露水哟,风调雨顺万福来。

   观音菩萨坐莲台,人间处处鲜花开,

   鼓乐暄天唱灯歌哟,万民共抒太平怀。”

   以上灯彩都带祈祷性质。类似祈祷的灯彩还有人亡后,子女为其超度亡灵的《点莲灯》、《灵屋灯》、《白丧灯》。《点莲灯》在石城最为普遍,限定为女人超度,由死者的女儿出资,请道士念经,有钱人家,每个女儿出资点一树“莲灯”,无钱人家,可几个女儿合资点一树“莲灯”。数十个小碟,盛油(菜油或茶油)后参差置于一个铁架上,点着火后,艳若一树桃花。《点莲灯》有唱,一般唱《怀胎歌》,诉说母亲十月怀胎之苦。常令听者为之落泪。

  麒麟送子灯和甑盖灯。这是石城民间婚俗所有的灯。女子婚后第二年的元宵日,亲友送灯来祝贺她早生贵子。是夜,新娘坐在椅上,头戴甑盖,众人用丝瓜络打,散出许多丝瓜子,象征子孙满堂。边唱边喝彩,词曰:

  男领:哟嗬,打甑盖罗!

  众唱:子罗子叭叭,

  子叭叭子罗!咳!咳!

  男唱:一打甑盖打来个二龙来戏水,

  女唱:三打甑盖打来个三星高高照。

  男唱:六打甑盖打来个六畜多兴旺,

  女唱:九打九九长九九,十打十满满堂红。

  众:(喝彩)有嗬―――

  众向新娘头上的甑盖上打。

  男领:日吉时良大吉昌。

  众:有嗬―――

  男领:新打甑盖正相当,

  众:有啊―――

  男领:夫妻双双同致富,

  众:有嗬―――

  男领:幸福日子万年长,

  众:有啊―――

  类似《打甑盖》的还有迎亲嫁女的《喜庆灯》,《双喜灯》,庆祝寿诞的《寿桃灯》、《寿星灯》。

  宫灯。张灯结彩所用,纯属为了装饰环境、点染气氛,显示富丽堂皇。张挂在街道、彩门、厅堂等处。清乾隆《石城县志》记载:“元宵节前后,城市挨户悬挂灯在门两旁,星桥辉煌若画。”这类灯的名称甚多,如大红吊灯、排灯、八仙灯、宝盖大红灯、走马灯、静瓶堂灯等。

  茶篮灯。这是在赣南客家灯彩中独树一帜的灯。纯属为歌舞表演所用。它以一男丑角手捧宝伞灯,四旦角手捧茶篮灯,在管弦乐的伴奏下,载歌载舞。基本舞步是穿对角,押篱笆,绕八字,占四方的表演。这种表演形式的形成,有一段传说。说的是石城名山通天岩,盛产岩茶,岩茶进贡后,龙颜大悦、赐赠御制的黄罗宝伞。县令携茶农夹道迎接,当县令接过黄罗宝伞时,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茶农们也跟着歌舞起来。从此后,年年春节沿续下去。

  茶篮灯的出现,使灯彩从宗教礼仪束缚下解放出来,成为以娱乐为主的表演艺术。灯彩品种逐渐繁多起来。宵型类物的灯数不胜数。真是达到了“海阔天空万物全”的境地,并开始向有人物、有情节、有感情、有思想的歌舞剧艺术迈进。除了类物的茶篮灯、宝伞灯、莲花灯、风车灯、绣球灯外,主要的是为适应情感的需要,大量地出现了肖形灯,如鸡公灯、兔子灯、鱼灯、蚌灯、狮灯、象灯等。这些肖形各种动物的灯,基本上与表演者融为一体。有肩挑的茶篮灯,脚踩的船灯,背上背的鹤灯、蚌灯,头戴的鲤鱼灯、碗灯,手舞的狮灯、宝剑灯、云灯、梅花灯……

  还有一种厢灯,可谓灯中有戏,它以八仙桌之大小,扎就戏文中的人物故事,聚以数十台,展示于厅堂,做好于街坊、村道,可现可娱。这种娱乐,多在冬闲季节进行。

  灯彩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灯彩戏的出现便成了必然。如《天官献宝》一戏,就以纸扎的灯具代“宝”,借以展开戏剧情节。《大补缸》一戏,出现斗灯情节,是以大量的肖形灯,取其相生相克,以分胜负,诸如以虎克狗,以猫克鼠之类。集数百年灯彩艺术之大成的是1986年石城县采茶剧团创作的大型灯彩戏《花灯仙子》,该剧已将灯、歌、舞、戏融于一体。戏中有灯:莲花灯、茶篮灯、云水灯、鲤鱼灯、虾公灯、蚌壳灯、麒麟灯、狮灯、象灯、猴灯、龙灯、风车灯、火球灯百余盏。戏中有歌,近四百句唱词,运用茶腔、灯腔、杂调等多种音乐素材,采用独唱、对唱、轮唱、重唱、齐唱、合唱、伴唱等多种歌唱形式。戏中有舞:独舞、双人舞、群舞十几段。

  以上是对石城灯彩品种的简要概括。下面再对其艺术特色作一简介。石城灯彩的艺术特色是由制作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三个部分构成。

  制作艺术很重视色彩、图案(包括文字)、造型。

  色彩重对比,重夸张,重传统的地方特色。

  对比:不同质感的对比,不同颜色的对比,不同层次的对比。

  夸张:有意识夸张,如稻谷用金纸做成。无意识夸张,如茶篮灯的花朵用一般刷染色制作。

  传统比方特色:偏爱大红大绿。“红配绿,看不足。”另外,对青莲、紫兰、水红、深绿、中黄都很喜爱。

  图案有夸张、具象、抽象之分。

  夸张:如太阳四周射击无数剑形的紫色光芒。

  具象:把对象刻划得比例恰当。

  抽象:虚构一种形象,有强烈的形式美、装饰性强。

  造型注重装饰性和变化性。

  装饰性:夸张是它的根要特点。

  变化性:许多灯具,能分能合,能大能小。

  音乐特色体现为娱乐性、祝颂性、祈祷性。

  娱乐性灯彩:石城的娱乐性灯彩活动最为广泛,灯队演出一般都有如下程序:开始是“打八仙”,即由唢呐吹开场曲牌引子。驼“宝伞”的丑角领颂“八仙洞”,灯队演员应如,然后,乐队奏过门,演员随音乐起舞歌唱,表演过程中竹笛和弦乐器伴奏,唢呐和打击乐器在前奏、间奏、尾奏中加入演奏,这种既能使唱腔听得清楚,又能增强热闹的气氛。每唱完一曲或演完一个节目,“灯头”则吹哨子示意表演已结束,主人即送上红包表示谢意。这时,灯头即兴讲些“添丁”,“发财”,“高升”之类的吉利奉承话。

  娱乐性灯彩的唱腔,全部采用节奏明快,旋律活泼流畅、富有强烈动感的二拍子的石城民歌《倒采茶》、《十杯酒》、《担子歌》等。灯队从一个屋场到另一个屋场的路上,唢呐和打击乐不停地吹打各种曲牌,又吹又打热闹响亮。

  祝颂性灯彩音乐:石城的群众中有“事事当中有规距、样样规距不离灯”的说法。比如,生日祝寿礼彩灯,新婚闹洞房要送灯,新娘归门三朝要上灶点灯,大年三十每家每户要去祖祠里接灯等等。

  在祝颂性灯彩活动中,为了使唱腔既能充分表现出欢乐热烈的情绪,又能充分表达美好祝愿的语言,石城群众创造了一套非常有特色的表现方法:乐器只用唢呐、锣鼓这些声音响亮的。而且只用于接灯送灯和开头结尾造气氛,人声歌唱则以喝彩感拳为主。喝、喊、念、唱紧密结合,完全由演唱者自我控制、自由发挥。时唱时喊或念或唱,演唱时完全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不受任何约束。

  祈祷性灯彩:祈祷性灯彩活动,主要是用于超度亡灵或者为病人祈求平安。

  祈祷性灯彩音乐的特点是:唱腔的旋律有强烈的呼号感,灵活易变,夹叙夹唱。乐器简洁,只用一支唢呐和打击乐,但是与演唱配合默契互相呼应,产生一种超脱的感觉。这类灯彩的共同特点是:活动空间广阔、气势浩大、活动人数众多,没有音乐,只有器乐,乐队庞大,乐器高昂响亮。

  舞蹈特色重生活情趣。石城灯彩根据石城人民的劳动生产、生活内容、传统风俗及地理环境,以象形灯具的特定道具,从实际的劳动生活的动作中,提炼了粗犷优美的基本舞蹈动作来表演自我的生活片断,其男女动作既有相同而又特色各异。如灯彩节目《倒采茶》的表演艺诀:“左手举灯不偏斜,交叉踮步手帕花,步轻如云走,扭动风摆柳;跳起如虎,蹲下如鼠;站四方走对角,上下调换穿篱笆、劳动生活入歌舞,围绕宝伞唱采茶”。将灯彩舞蹈男女动作的基本相同之处和各异特色说得十分清楚。

  男女动作的相同之处表现在“举、扭”两个字上,举灯必须正、不能斜,扭动必须轻如风摆柳。

  男女动作不同之处,女的主要以转、蹉、蹲、跳四个基本动作来表现舞姿的轻快、柔美潇洒和细腻。如《倒采茶》的手帕转花、四方手帕花、左右摆和穿插花四个动作都十分富有乡村妇女的生活动作。

  男的动作主要以摆、矮、弓、跳四个基本功作来表现舞姿的轻松、活泼、粗犷和稳重。如《倒采茶》的左右点步、起势、狗蹶土和半转身扇花四动作都是乡村生活常见动作。

  总之,石城灯彩舞蹈动作粗中带细,刚中藏柔、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赣文化—地方特色—婺源民间灯彩抬阁
抬阁:是数名儿童扮演古装戏剧人物立在四方形阁子上,由人抬着行走的一种娱乐形式。扮演者各饰某一传统戏曲中的角色,根据剧情,组成一个个精彩的造型,固定在抬阁的铁柱和支架上。造型有3层或5层不等,高达3至5米,由4人或8人扛着游动。抬阁造型优美、画面壮观,加上锣鼓相伴,十分气派,一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 江西-石城灯彩
石城客家灯彩南唐时期就已在民间盛行,至今已历千余年。其道具、舞蹈、音乐极其优美,是别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形式。石城客家灯彩从彩灯制作、舞蹈表演、音乐创作等几个方面充分展现了客家先民的文化艺术创造力,是石城独特的民间艺术项目。茶篮灯盘龙灯
· 客家文化—客家文艺—石城灯彩
石城灯彩这朵绚丽的山花,生长在石城这块客家风情浓郁的土地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石城居民,百分之九十以上均属客家人。从秦汉开始,客家先民们陆陆续续携家带口,不远千里来到这偏远的穷乡僻壤。开垦荒地筑室定居。石城,古属楚越,巫风极盛,先民们为祈求家口平安、丰登大熟、时常举灯以消灾避难、经年累月,致使石城民间渐渐形成了“事事当中有规矩,样样规矩不离灯”的说法。石城老表,世世代代对灯彩均有偏爱,究其原因,却与其方言土语以及色彩爱好有关。石城地方称男性为“丁”、石城方言“丁”和“灯”均是同音。故隐喻“灯”为“人丁兴旺”,“丁财两盛”的吉兆。另外一个原因是,灯彩色彩红彤亮堂,鲜艳华丽,是兴旺发达、欣欣向荣的象征。石城地域内的客家先民们,为了满足在各种不同场合,不同内容和不同目的的不同心理需求,赋予石城传统灯彩丰富内涵,大致可分为:娱乐性灯彩、祝颂性灯彩、祈祷性灯彩和祭祀性灯彩四大类。各种不同形式的灯彩,...
· 石城灯彩异彩纷呈舞翩跹赣南客家的一朵奇葩
“武夷姑岭秀,石笋插遥天。琴水流呀流不尽,宋塔入云天……荷花别样红,灯彩舞翩跹。”一曲《魅力赣江源》,唱出了石城县丰饶物产和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说到石城的客家文化,就不得不提起在石城这块客家风情浓郁的土地上的一朵奇葩——石城灯彩。如今,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革新,石城灯彩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又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小灯彩大名片灯彩虽小,却是石城文化的一张“大名片”。石城灯彩集灯具、音乐、舞蹈、美术、剪纸、竹木工艺于一体,无论是灯彩表演,还是道具的制作都非常讲究,不同的灯彩寓意也不同:有祈求丰年的“秆龙灯”“荷叶灯”;喜庆丰产丰收的“五谷灯”;驱凶辟邪的“蛇灯”“板桥灯”;庆团圆的“走马灯”“嫦娥奔月灯”等,其神、魂、韵、艺、灯、曲、歌、饰、乐也各不相同。在石城,“迎灯接福”是每年春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从大年初一到十五元宵,龙灯、茶篮灯、狮灯、蚌壳灯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灯队遍布石城城乡,敲锣打鼓、舞...
· 赣文化—地方特色—赣县田村花灯
位于赣县东北部的田村镇,是个客家文化名镇。境内既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又有辉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源于唐代,盛于宋代,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田村花灯,其集剪纸、纸雕、彩绘、填绣、挤粉等众多民间艺术于一体,造型奇特,制作细腻,装饰精巧,堪称“江南一绝”。田村古镇与江西母亲河———赣江仅一山之隔,与赣江上游的两个重要口岸———赣县湖江和万安良口仅距15公里。在以水上交通为主的古代,绵延几十里的群山阻隔,既无碍于小股人群活动,又不利于大队人马的机动,是人们躲避兵燹之灾的理想居住地,所以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士民工商、官宦巨贾迁居于此,使得田村早期就是店铺林立、商贾如云,经济十分发达。花灯最早是客家先民节日喜庆的一种形式。其源流可以追溯到汉代,皇宫和一些达官贵人,正月十五晚上便在自家门口挂几盏宫灯,借以炫耀门楣。后来民间有钱之人也竞相仿效。一些从中原迁居过来的人士,将这种习俗带到了田村,并逐渐发扬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