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文化—地方特色—婺源徽剧
赣文化—地方特色—婺源徽剧,徽剧,是我国富有特色、流传广泛的古老剧种。而婺源徽剧属“石牌”流派,以吹腔、
徽剧,是我国富有特色、流传广泛的古老剧种。而婺源徽剧属“石牌”流派,以吹腔、高拨子和二黄为主,也有别具风味的西皮、高腔和昆腔。
道光年间,婺源浙源李茂才、俞灶喜、吴根焕等艺人在安徽安庆、石牌搭班习艺,将“老石牌”即老吹腔、高拨子等徽调传入婺源。此后,婺源徽剧又吸收了目连戏的高腔、下江调,并吸纳了赣剧的南词和婺源民间小调,逐渐形成既有皖南特色又有浓郁地方韵味的“婺源徽剧”。
婺源徽剧在清末民初曾盛行一时。“洪福林徽昆戏班”等一批婺源徽班曾煊赫一时,涌现了“小旦红”、“武旦宜”、耿金榜、汪进、汪仙保、汪灶喜等深受观众喜爱的名角。
徽剧和徽商的兴衰紧密相连。抗战时期百业凋零,徽商日趋衰落,婺源徽剧濒临绝境。解放后成立的婺源县徽剧团是全国两个徽剧团之一,挖掘、收集、整理了传统剧目400余本,整理曲牌800多首,脸谱52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赣文化—地方特色—婺源地戏
婺源地戏是婺源民间的一种由乡民穿戴戏衣,化装成人们熟悉的一组组戏剧人物亮相的敬神与娱乐相统一的传统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初、三月三、四月八和迎秋打醮时,不少地方都会演出地戏。地戏有地戏、马戏、抬阁和高跷等形式。扮演者穿戴戏衣,饰成生、旦、丑、末、净等角色,依次亮相。在地上行走者称地戏;乘马而游者,谓马戏;抬阁帽是由四至八个人抬着一张大型台桌,台桌分高低层和前后区。扮演者(多位灵巧的儿童)各饰某一戏剧中的角色,穿戴考究。形态或站、或坐、或倒立、或悬空,组成一个个精彩画面。如《桃园三结义》、《闹天宫》、《单刀赴会》、《打金枝》、《三岔口》、《拾玉镯》等。上述三种,只配以锣鼓丝弦,扮演者不演不唱。而高跷则是脚上绑定木棍,短的一尺,长的一尺半。扮演者边走边演,一般多为插科打诨,逗人嬉笑。艺高者甚至表演武术、或劈叉、或空翻。
· 赣文化—地方特色—婺源舞鬼
婺源舞鬼,俗称“鬼舞”或“舞鬼”。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是中国舞蹈艺术研究难得的“活资料”,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婺源舞鬼,通过多年的调查、挖掘,收集到原有班社10来个,节目100余,傩面200余个。由于岁月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及文革的影响,现存秋口镇长径村“驱傩神班”。有演员19人,面具30余个,(其中有四个原始木雕面具),可演节目24个。婺源舞鬼节目,既有原始的表现迎神驱鬼的《搭架》《追王和“开箱”、“封箱”、“教鬼”、“开光”、“收耗”等仪式,又有反映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开天辟地》、《太阳射月》、《孟姜女送寒衣》等。其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婺源“山阻而弗车,水激而弗舟”,自古以来交通不便,因此,÷舞鬼受外界影响极少,在表演艺术上仍保留着古朴、粗犷、简练、夸张、形象、传神的独特风格。动作多为顺拐、屈滕、下沉、含胸、挺腹,沉而不懈,梗而不僵独具特色。音乐伴奏均...
· 赣文化—地方特色—婺源串堂班
婺源民间每有婚嫁寿诞等喜事,都会请串堂班在宴席间演奏,场面十分热闹。客人边吃喝边听奏乐,别有一番趣味。串堂班是一种民间音乐组织,成员一般六到八人,有的是以此为生的乐队,有的是农闲时临时邀集而成,如今基本上是后一种。串堂班有大锣、云锣、小锣、鼓、钹、唢呐、笛子、二胡、京胡、三弦等乐器。每人擅长二三种乐器,班主由文、武场技巧全面者担任。打击乐器固定在一个特制的担子上面,可挑可拆,便于串堂。大户人家婚娶寿诞,为求吉庆热闹,必请串堂班。除礼仪有固定的乐曲外,宴请宾客时,亦请串堂班伴奏,以示对宾客的尊重和主人富有。有时,逢村族喜庆或私人“堂会”等场面大而隆重的活动,串堂班亦可唱戏。乐者担任戏中某个或几个角色,生旦丑末净唱念兼备。腔调有微腔、京腔、黄梅戏等。
· 赣文化—地方特色—婺源民间灯彩抬阁
抬阁:是数名儿童扮演古装戏剧人物立在四方形阁子上,由人抬着行走的一种娱乐形式。扮演者各饰某一传统戏曲中的角色,根据剧情,组成一个个精彩的造型,固定在抬阁的铁柱和支架上。造型有3层或5层不等,高达3至5米,由4人或8人扛着游动。抬阁造型优美、画面壮观,加上锣鼓相伴,十分气派,一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 赣文化—地方特色—赣县田村花灯
位于赣县东北部的田村镇,是个客家文化名镇。境内既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又有辉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源于唐代,盛于宋代,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田村花灯,其集剪纸、纸雕、彩绘、填绣、挤粉等众多民间艺术于一体,造型奇特,制作细腻,装饰精巧,堪称“江南一绝”。田村古镇与江西母亲河———赣江仅一山之隔,与赣江上游的两个重要口岸———赣县湖江和万安良口仅距15公里。在以水上交通为主的古代,绵延几十里的群山阻隔,既无碍于小股人群活动,又不利于大队人马的机动,是人们躲避兵燹之灾的理想居住地,所以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士民工商、官宦巨贾迁居于此,使得田村早期就是店铺林立、商贾如云,经济十分发达。花灯最早是客家先民节日喜庆的一种形式。其源流可以追溯到汉代,皇宫和一些达官贵人,正月十五晚上便在自家门口挂几盏宫灯,借以炫耀门楣。后来民间有钱之人也竞相仿效。一些从中原迁居过来的人士,将这种习俗带到了田村,并逐渐发扬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