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赣文化—地方特色—宁都民间马灯舞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01
转发:0
评论:0
赣文化—地方特色—宁都民间马灯舞,宁都客家人每逢春节期间,至今尚保留着打春锣,闹花灯,游火龙,打甑盖,摘茶灯,

  宁都客家人每逢春节期间,至今尚保留着打春锣,闹花灯,游火龙,打甑盖,摘茶灯,竹篙火簏等形式多样的传统禳神娱乐习俗。尤其是刘坑、会同、湛田、安福、竹笮、田埠等乡的马灯舞更加独具特色。

  马灯舞亦名“竹马灯”,又叫“跑竹马”。系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竹马一般用竹篾扎成竹架,外面用布蒙好
,分前后两截,系在舞者腰上,如骑马状。舞时表现骑马徐行或疾驰跳跃,动作轻松活泼,情绪热烈奔放。同时又因与“盾牌舞”合演,故老表又称其为“洗马拆牌”。这种禳神的娱乐形式甚是壮观热闹,颇受群众欢迎。

  禳神祭祀 人神共乐

  所谓禳神,传说是祭祀“清源妙道真君”,原为戏神,据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宜黄戏神清源师记》记载:“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为人美好,以游戏而得道,流此教于人间”。马克思早就指出:“舞蹈尤其为一切宗教祝典底主要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42页》)成为传达其宗教内容最直接、最具功利的载体,故早已形成了年节自娱性的民俗活动。

  由于它的宗教性和娱乐性及艺术性完全揉合在一个未分化的混沌一体中;这种娱人娱神的民俗舞蹈表演,使乡民们老少喜乐,妇孺欢娱,既是人们的精神寄托,一种心理需求, 又是寓情于乐,民间一种节日文化的体现。

  走村窜户 上门赐福

  新年春来早,更盼开门红,从大年初二开始直至十五元宵节止,每天上午,马灯舞的扮演者,穿着节日的盛装,举着牌灯,骑着竹马,手拿盾牌和刀枪把子,敲锣打鼓,高奏唢呐,在头灯的导引下,浩浩荡荡,一字长蛇阵似的走村窜户,每当进村之后,欢乐的气氛霎时沸腾起来,只听得家家户户的鞭炮声此起彼落,在爆竹声中,挨家挨户地上门拜年赐福,每进一家,马灯先在厅堂转一圈,接着喝彩者双手端着盛了米谷的托盘,边撒米粮边喝彩。意在祈求吉祥如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福,寿平安。其词是:

手拿神盘四四方,端起金碗撒米粮。

撒你东方甲乙木,代代儿孙做都督。

撒你南方丙丁米,子孙读书早登科。

撒你西文庚辛金,添福添寿添新丁。

撒你北方壬癸水,秀才出门状元归。

新年新春新景象,家家户户喜洋洋。

人人要载千年福,塅塅要栽栽粮。

万担粮来万担粮,陈谷老米堆满仓。

作田年年大丰收,生意兴旺赚万两。

撒粮弟子祝赞后,合家老少福安康。

  洗训烈马 驱灾镇邪

  吃过晚饭后,孩子们早早围聚在大坪里,大约八时左右,马灯舞的表演者敲锣打鼓地进了场,全村的大人们也争先恐后地赶来。这时土铳声,鞭炮声,唢呐声响彻夜空,好一片欢腾热闹景象。人们熙熙攘攘翘首立足地观看“洗马拆牌”。

  洗马之前先表演跑马:由黑马率领红马和黄马及白马,先围着场子转圈奔跑几圈,然后分成四方互相对跑几次,再按8字形穿花似的窜跑几次,跑马完后再接着洗马。

  洗马师是用模拟似的手法表演。其程式是:牵马、下口套、下马鞍、喂马、再洗马,洗完马又上口套,上马鞍,最后训马,这是一套完整的组合舞蹈动作。洗完马后,接着喝彩,其词是:

黑鬃烈马下天堂,你是天上神马王。

今日奉命下凡间,尽心镇守保地方。

一保国泰与民安,二保人畜两兴旺。

三保五谷齐丰登,全村老少永安康。

听我弟子祝赞后,人人幸福万年长。

  拆牌对打 举勇技击

  拆牌之前,先表演各种拳术。套路各异,勇猛刚烈。尤其是猴拳,更加使人喜爱。他那迅速敏捷和挠耳抓肋的动作不时令人捧腹,当表演猴子倒爬旗杆时,掌声雷动,叫好声此起彼落。

  所谓拆牌其实就是“盾牌舞”,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江西、浙江、江苏、福建等地。是一种表现古代士兵操练的舞蹈。其内容多为两军对垒破阵,互相攻守等。舞者一般左手拿盾牌,右手持短刀。其队形有八字阵,一字长蛇阵等。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曾以此舞训练士兵。

  表演时,四个手持盾牌的武士,从四个方向上来,只见他一会儿同使长棍者对练,一会儿同持叉者对打,一会儿又和使大刀者对杀,特别与使长枪者对战时,使人眼花缭乱。真是刀光剑影,甚为壮观。

  欢送神马 永保平安

  元宵节的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六日下午,马灯舞的扮演者和头首及族长们,要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欢送神马返回天庭,以谢神马下凡,赐福镇邪。送至河边时,点烛焚香叩拜,把事先用纸扎好的黑、红、黄、白四色小神马点火焚烧,边烧边喝彩,其词是:

手举头灯放豪光,送你黑马归东方。

手提禾尾两头尖,送你红马转南边。

手捧牌灯四四方,送你黄马归西方。

手拿蜡蜡园丁丁,送你白马转北边。

弟子欢送祝赞后,家家户户永吉祥。

  喝完彩和燃放鞭炮以后,立即停锣息鼓,唢呐不可吹,马也不能骑,从腰间解下提在手中,在回家的路上一直要保持沉默肃静。这既是表示恭敬,也意味着不要再惊动神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客家文化—客家文艺—宁都民间马灯舞
宁都客家人每逢春节期间,至今尚保留着打春锣,闹花灯,游火龙,打甑盖,摘茶灯,竹篙火簏等形式多样的传统禳神娱乐习俗。尤其是刘坑、会同、湛田、安福、竹笮、田埠等乡的马灯舞更加独具特色。马灯舞亦名“竹马灯”,又叫“跑竹马”。系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竹马一般用竹篾扎成竹架,外面用布蒙好,分前后两截,系在舞者腰上,如骑马状。舞时表现骑马徐行或疾驰跳跃,动作轻松活泼,情绪热烈奔放。同时又因与“盾牌舞”合演,故老表又称其为“洗马拆牌”。这种禳神的娱乐形式甚是壮观热闹,颇受群众欢迎。禳神祭祀人神共乐所谓禳神,传说是祭祀“清源妙道真君”,原为戏神,据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宜黄戏神清源师记》记载:“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为人美好,以游戏而得道,流此教于人间”。马克思早就指出:“舞蹈尤其为一切宗教祝典底主要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42页》)成为传达其宗教内容最直接、最具功利的载体,故早已形成了年...
· 赣文化—地方特色—贵溪畲乡元宵马灯舞
樟坪畲族乡旧时元宵节有舞马灯的习俗。据说这一习俗起源于清乾隆年间(1735-1790),是由广东凤凰山畲民聚居地传来的。其舞姿独特,节奏明快,别具风格,展现了畲民的生活风貌,给人以美的享受。马灯舞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这种马灯由竹片、木棍,彩纸制成,先是三匹马灯,以后发展为四匹、六匹、八匹,一般以六匹为常见。舞灯时以马灯为主,杂以蝴蝶、鲤鱼、鸬鹚等彩灯。这些彩灯内点燃灯火,由年青人欢跳起舞,边舞边唱,歌词丰富多彩,情调明快舒畅,表演形式奇特新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马灯舞全套表演先后分五种集体“串阵”,即太平阵,单八阵、青龙阵、绞绳子、盘四门,这些阵势各有方位,自显特色,动作繁杂。同时,马灯及其他彩灯配合协调,一般出场的是三匹马灯(分红、黄、白三色),一只蝴蝶灯,二尾鲤鱼灯,二只鸬鹚灯,三个排灯,另外还有二名花旦,一名花古公,四名伴奏人员。在音乐的伴奏下,各种彩灯以跳为主,花旦和花古公...
· 赣文化—地方特色—宁都竹篙灯
这是宁都县北部洛口乡南岭村八月中秋节期间的一项大型民俗表演。这项活动于八月初一日拉开序幕,至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达到高潮,次日凌晨结束,前后历时半个多月。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火龙神。相传火龙神为两兄弟,弟弟为火虎,哥哥为火龙,统称之为火龙神。它们曾驱除了瘟神,保护了南岭百姓的平安,因而受到南岭百姓世世代代的崇拜;不但为它们建了“火龙神庙”,长年识奉,而且于每年中秋节期间,都要举行隆重的禳神活动。禳神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禳火虎。从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每日晚上有七支由儿童组成的“火虎”队(每队七人),他们每人手持一个毛竹编制的半圆形虎头,每个虎头上插着数十根点燃着的香,分别到各个村民小组的每一户人家送吉祥。在这期间,各个村民小组要赶制竹篙火龙。竹篙火龙是一根长约3丈,围约1尺的巨长毛竹,毛竹的上半段横扎着一层层的竹片,每层竹片上又扎着许许多多的火把,这些火把全用山茶油、莱油等浸泡时过,易以燃...
· 赣文化—地方特色—婺源舞鬼
婺源舞鬼,俗称“鬼舞”或“舞鬼”。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是中国舞蹈艺术研究难得的“活资料”,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婺源舞鬼,通过多年的调查、挖掘,收集到原有班社10来个,节目100余,傩面200余个。由于岁月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及文革的影响,现存秋口镇长径村“驱傩神班”。有演员19人,面具30余个,(其中有四个原始木雕面具),可演节目24个。婺源舞鬼节目,既有原始的表现迎神驱鬼的《搭架》《追王和“开箱”、“封箱”、“教鬼”、“开光”、“收耗”等仪式,又有反映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开天辟地》、《太阳射月》、《孟姜女送寒衣》等。其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婺源“山阻而弗车,水激而弗舟”,自古以来交通不便,因此,÷舞鬼受外界影响极少,在表演艺术上仍保留着古朴、粗犷、简练、夸张、形象、传神的独特风格。动作多为顺拐、屈滕、下沉、含胸、挺腹,沉而不懈,梗而不僵独具特色。音乐伴奏均...
· 赣文化—地方特色—宁都大布兔子灯
南北朝时期,宁都县东山坝乡的大布村曾是虔州县(即宁都县的前身)的县城。虽然时过境迁,但从大布村直到今天还四处林立的祠堂就可以想见当年这儿的富庶昌盛。千年的岁月在流逝,而虔州的遗风仍历历在目。虔州民俗更以它的约定俗成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传承着。大布村民俗中一项叫“过灯”的古老仪式就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了。火在原始社会就被人类奉茗神明般地崇拜着。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神圣的火演绎成了灯和灯彩,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宁都的灯彩绚丽多姿、品种繁多,“兔子灯”只是宁都灯彩其中的一种。点燃“兔子灯”的“过灯”是大布村一年一度每家每户都要参加的大型活动,“过灯”是用彩纸扎成的母子兔子形状的灯点燃后,在村庄、祠堂、各家各户巡游。据当地人介绍“过灯”的民俗是明万历年间被村里一位姓罗的商人,在扬州贸易时,迷上了“兔子灯”、“扛灯”(另一种大型花灯,灯中可装置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通过火力冲动人物可手舞足蹈灯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