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赣文化—地方特色—宁都竹篙灯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5
转发:0
评论:0
赣文化—地方特色—宁都竹篙灯,   这是宁都县北部洛口乡南岭村八月中秋节期间的一项大型民俗表演。这项活动于八月

    这是宁都县北部洛口乡南岭村八月中秋节期间的一项大型民俗表演。这项活动于八月初一日拉开序幕,至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达到高潮,次日凌晨结束,前后历时半个多月。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火龙神。相传火龙神为两兄弟,弟弟为火虎,哥哥为火龙,统称之为火龙神。它们曾驱除了瘟神,保护了南岭百姓

的平安,因而受到南岭百姓世世代代的崇拜;不但为它们建了“火龙神庙”,长年识奉,而且于每年中秋节期间,都要举行隆重的禳神活动。

    禳神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禳火虎。从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每日晚上有七支由儿童组成的“火虎”队(每队七人),他们每人手持一个毛竹编制的半圆形虎头,每个虎头上插着数十根点燃着的香,分别到各个村民小组的每一户人家送吉祥。在这期间,各个村民小组要赶制竹篙火龙。竹篙火龙是一根长约3丈,围约1尺的巨长毛竹,毛竹的上半段横扎着一层层的竹片,每层竹片上又扎着许许多多的火把,这些火把全用山茶油、莱油等浸泡时过,易以燃烧,扎好后的毛竹成飞龙状。八月十五日晚上,禳神进入第二阶段,亦即禳火龙阶段。晚8时左右,由8个村民小组组建的7支火龙队依次来到火龙庙前的大坪上,他们将每根竹篙点燃,再将它们高高举起,共七七四十九根竹筒火龙,把天空映得如同白昼。劲风吹动着火苗,犹如四十九条窜动着的巨大火龙在与妖邪搏斗,100多年前的历史,仿佛在这一瞬间得到重现。然后,按照抽签结果规定顺序,各支火龙队依次绕着村子游神。走在队伍前面的是由七名儿童组成的“火虎”队,它们生龙活虎,天真烂漫。火龙队伍的后面则是乐队,他们敲锣击饭吹吹呐,金乐齐鸣,和着不停的爆竹声,使得气氛既庄重,又热烈。火龙队伍快步前进,他们所到之处,带来一片光明。晚上观看火龙节者人山人海,除本村男女老少外,还有来自方圆十几里的邻村邻乡人。人们兴高采烈,整个南岭沉浸在一片忘我的热烈气氛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赣文化—地方特色—宁都民间马灯舞
宁都客家人每逢春节期间,至今尚保留着打春锣,闹花灯,游火龙,打甑盖,摘茶灯,竹篙火簏等形式多样的传统禳神娱乐习俗。尤其是刘坑、会同、湛田、安福、竹笮、田埠等乡的马灯舞更加独具特色。马灯舞亦名“竹马灯”,又叫“跑竹马”。系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竹马一般用竹篾扎成竹架,外面用布蒙好,分前后两截,系在舞者腰上,如骑马状。舞时表现骑马徐行或疾驰跳跃,动作轻松活泼,情绪热烈奔放。同时又因与“盾牌舞”合演,故老表又称其为“洗马拆牌”。这种禳神的娱乐形式甚是壮观热闹,颇受群众欢迎。禳神祭祀人神共乐所谓禳神,传说是祭祀“清源妙道真君”,原为戏神,据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宜黄戏神清源师记》记载:“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为人美好,以游戏而得道,流此教于人间”。马克思早就指出:“舞蹈尤其为一切宗教祝典底主要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42页》)成为传达其宗教内容最直接、最具功利的载体,故早已形成了年...
· 赣文化—地方特色—宁都大布兔子灯
南北朝时期,宁都县东山坝乡的大布村曾是虔州县(即宁都县的前身)的县城。虽然时过境迁,但从大布村直到今天还四处林立的祠堂就可以想见当年这儿的富庶昌盛。千年的岁月在流逝,而虔州的遗风仍历历在目。虔州民俗更以它的约定俗成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传承着。大布村民俗中一项叫“过灯”的古老仪式就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了。火在原始社会就被人类奉茗神明般地崇拜着。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神圣的火演绎成了灯和灯彩,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宁都的灯彩绚丽多姿、品种繁多,“兔子灯”只是宁都灯彩其中的一种。点燃“兔子灯”的“过灯”是大布村一年一度每家每户都要参加的大型活动,“过灯”是用彩纸扎成的母子兔子形状的灯点燃后,在村庄、祠堂、各家各户巡游。据当地人介绍“过灯”的民俗是明万历年间被村里一位姓罗的商人,在扬州贸易时,迷上了“兔子灯”、“扛灯”(另一种大型花灯,灯中可装置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通过火力冲动人物可手舞足蹈灯彩...
· 赣文化—地方特色—赣县田村花灯
位于赣县东北部的田村镇,是个客家文化名镇。境内既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又有辉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源于唐代,盛于宋代,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田村花灯,其集剪纸、纸雕、彩绘、填绣、挤粉等众多民间艺术于一体,造型奇特,制作细腻,装饰精巧,堪称“江南一绝”。田村古镇与江西母亲河———赣江仅一山之隔,与赣江上游的两个重要口岸———赣县湖江和万安良口仅距15公里。在以水上交通为主的古代,绵延几十里的群山阻隔,既无碍于小股人群活动,又不利于大队人马的机动,是人们躲避兵燹之灾的理想居住地,所以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士民工商、官宦巨贾迁居于此,使得田村早期就是店铺林立、商贾如云,经济十分发达。花灯最早是客家先民节日喜庆的一种形式。其源流可以追溯到汉代,皇宫和一些达官贵人,正月十五晚上便在自家门口挂几盏宫灯,借以炫耀门楣。后来民间有钱之人也竞相仿效。一些从中原迁居过来的人士,将这种习俗带到了田村,并逐渐发扬光...
· 赣文化—地方特色—石城灯彩
灯彩,这个华夏龙图腾与火崇拜相结合的产物,被客家人送上了世界艺术的殿堂。石城灯彩是客家灯彩艺术的典范。它是集灯具、音乐、舞蹈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在地方志上已有四百多年的文字记载。客家语音中“灯彩”二字正好与“丁财”谐音,添丁,发财是客家最为急切的二件大事,于是灯彩便在民间愈演愈盛。据1983年民间舞蹈集成的普查,全县15个乡、镇,183个自然村,竟有350个灯队。近几十年来,石城县政府拨专款组织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开展灯彩艺术的收集、整理、加工提高,运用这一艺术形式进行节日的庆典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生活。一九九三年,中共江西省宣传部和江西省文化厅授予石城县为“灯彩之乡”的称号。石城灯彩品种繁多,万物皆可入灯。民间歌谣云:“灯彩纸扎随意变,海阔天空万物全,扎物似物凭巧手,以假乱真难分辨”。常见的有龙灯、狮灯、蛇灯、罗汉灯、莲灯、麒麟送子灯、寿桃灯、茶篮灯、马灯、船灯、蚌壳灯、宫...
· 赣文化—地方特色—全丰花灯
全丰花灯是江西修水全丰镇一项介于灯、戏、舞之间的艺术表演活动,主要特色是灯队表演,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春节期间,乡村各路花灯云集,从初一发灯一直唱到元宵,跑东家窜西家,通宵演唱。此外,民间节日、做寿、上梁、婚嫁,都请来花灯热闹一番。起源全丰花灯属江西曲艺,流传于修水西北部幕阜山下的塘城、全丰两乡。清乾隆《义宁州志》记:"分宁(今修水)界吴楚之交,俗多类楚……城市村落乡民犹多袭旧,专事巫祷"。该地巫风、道士活动非常盛行。据传,全丰花灯曲调系由道教音乐派生而成,以花灯《下南京》一曲与道教《颂经》对照比较,两者主音为徵、羽调式,旋律风格相同,句式结构都是上下两韵五言体。全丰花灯的源流传说也极富传奇色彩。清嘉庆《义宁州志》载,大约很早以前,有位阴阳先生曹宗哲,见全丰乡背后的龙泉段,山脉巍峨,逶迤起伏,状如蟠龙。于是,他便带着胞弟曹定吉来此起业,于双井之间,建屋树基,繁衍后代。其孙曹西平有子十二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