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赣文化—地方特色—上犹九狮拜象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37
转发:0
评论:0
赣文化—地方特色—上犹九狮拜象,   九狮拜象是上犹县大型综合性民间造型艺术,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一值盛传不衰,

    九狮拜象是上犹县大型综合性民间造型艺术,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一值盛传不衰,在赣南河西片也有一定的影响。这种艺术的形成大约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上犹的营前、龙门、金盆以及与上犹交界的崇义县金坑等地。

    九狮拜象,“狮”者“士”也,“象”者“相”也,这里面含有吉详、高雅的意思。狮、象的制作极为形象,狮灯头可左右晃动,眼可睁可闻,嘴可张可合,龙灯中吐珠喷雾,眼放射光亮;象灯鼻可伸可缩。九狮拜象,即由九只色彩、大小不同的狮子,一条多节缀连的蛇龙,一只大象,一只麒麟组合而成。龙、象、麒麟均为一色,唯有狮子色彩斑烂,有红、黄、青、绿、白等。白狮头上缀以红布,以示吉利。狮的形象也各有异,如蚕狮、猴面狮、猪头狮、狗头狮、牛头狮、猫头狮等。每只狮子由两人合擎,象两人擎,麒麟一人擎,小狮一人挚。蛇龙一般是九节,由九人擎。牌灯是整个龙队的指挥。牌灯上方扎有蝙蝠图样或花篮,中间写姓氏堂号,两旁装着贴有绘画图稿和剪纸花纹的小灯笼。锣鼓亭也很考究,亭内扎“八仙过海”、“鲤鱼跳龙门”、“水淹金山”、“刘海砍樵”等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会作各种动作。

   锣鼓亭后面是一条长十七、八米的九节蛇龙,龙眼发亮,龙嘴吐珠喷雾;蛇龙后面是神态各异的狮子,分红、黄、青、蓝、白等五色,有五、七或九个;白象、麒麟在其中。锣鼓、鞭炮声中,龙灯队伍前呼后拥,相互穿插、游离戏斗,十分热烈、活跃、壮观。

    九狮拜象,由锣鼓唢呐与鞭炮助兴。整个场面十分壮观,令人目不暇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客家文化—客家文艺—上犹九狮拜象
九狮拜象是上犹县大型综合性民间造型艺术,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一值盛传不衰,在赣南河西片也有一定的影响。这种艺术的形成大约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上犹的营前、龙门、金盆以及与上犹交界的崇义县金坑等地。九狮拜象在省城南昌八一广场的演出九狮拜象,“狮”者“士”也,“象”者“相”也,这里面含有吉详、高雅的意思。狮、象的制作极为形象,狮灯头可左右晃动,眼可睁可闻,嘴可张可合,龙灯中吐珠喷雾,眼放射光亮;象灯鼻可伸可缩。九狮拜象,即由九只色彩、大小不同的狮子,一条多节缀连的蛇龙,一只大象,一只麒麟组合而成。龙、象、麒麟均为一色,唯有狮子色彩斑烂,有红、黄、青、绿、白等。白狮头上缀以红布,以示吉利。狮的形象也各有异,如蚕狮、猴面狮、猪头狮、狗头狮、牛头狮、猫头狮等。每只狮子由两人合擎,象两人擎,麒麟一人擎,小狮一人挚。蛇龙一般是九节,由九人擎。牌灯是整个龙队的指挥。牌灯上方扎有蝙蝠图样或花篮,中间...
· 赣文化—地方特色—金溪手摇狮
金溪县城上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灯彩-手摇狮。相传这种灯彩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地劳动人民在练习武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据说明末清初,在江西金溪县琅居乡杨村一带,村民常因灌溉之需争夺水源,板凳椅子成了械斗之物。为了鼓舞士气,村民在板凳上雕刻狮、虎等猛兽形象以示争雄。有一次,两位看水员发生争执,遂抓起板凳较量起来,几个回合下来也分不出高低。当时两人的板凳均雕刻了狮子图案,整场打斗,犹如两狮相争互不相让。寒来暑往,百余个春秋过去,这一带武力争水风波渐渐平息,村民习武的传统却保留下来,而且每逢过节或五谷丰登时,他们都要一比板凳耍弄功夫。随着时间推移,村民将板凳相斗动作加以演变,在两狮格斗的基础上创造出三人板狮节目,而雕狮板凳也慢慢被色彩鲜艳的狮的雏形取代,成为现今的“手摇狮”。一百多年来,手摇狮经过当地劳动人民反复加工,曾经拥有108套表演形式。它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可惜大部分已经失传了...
· 赣文化—地方特色—九江文曲戏
文曲戏是流行于赣、鄂、皖三省边界的一个有名剧种,以其清新婉约而引人入胜。文曲戏的前身是“坐唱”。这种“坐唱”在江西的九江、瑞昌、都昌、湖口叫做“文词调儿”、“曲子”;湖北黄梅、广济叫做“调儿”、“曲子”;安徽的东至、宿松叫“儿家腔”、“文南词”。1980年江行民间曲种普查时,取“坐唱”的清雅简洁、清新婉约之意,并鉴于《德化县志》“夜话亭改清音亭”的记载,且考虑与“南昌清音”相呼应,于是将这种坐唱曲种定名为“九江清音”。但这个称谓并没有深入民间,很多艺人并不知道“九江清音”是何物,仍然使用民间的旧称。这种坐唱在清末民初曾盛行一时,到1940年后逐渐衰落。文曲戏是在1914年前后,由湖北艺人在坐唱基础上学习汉剧的分行与表演,汲取汉剧音乐并配上锣鼓登台演出,创造出了改剧种。并且由黄梅、广济传入我省。文曲戏的前身“坐唱”传入我省的时间更为久远。上个世纪九江县的文曲戏活动十分活跃,全县先后有业余文曲...
· 赣文化—地方特色—赣县田村花灯
位于赣县东北部的田村镇,是个客家文化名镇。境内既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又有辉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源于唐代,盛于宋代,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田村花灯,其集剪纸、纸雕、彩绘、填绣、挤粉等众多民间艺术于一体,造型奇特,制作细腻,装饰精巧,堪称“江南一绝”。田村古镇与江西母亲河———赣江仅一山之隔,与赣江上游的两个重要口岸———赣县湖江和万安良口仅距15公里。在以水上交通为主的古代,绵延几十里的群山阻隔,既无碍于小股人群活动,又不利于大队人马的机动,是人们躲避兵燹之灾的理想居住地,所以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士民工商、官宦巨贾迁居于此,使得田村早期就是店铺林立、商贾如云,经济十分发达。花灯最早是客家先民节日喜庆的一种形式。其源流可以追溯到汉代,皇宫和一些达官贵人,正月十五晚上便在自家门口挂几盏宫灯,借以炫耀门楣。后来民间有钱之人也竞相仿效。一些从中原迁居过来的人士,将这种习俗带到了田村,并逐渐发扬光...
· 赣文化—地方特色—东河戏
是江西古老剧种之一,集高腔、昆腔、乱弹多种声腔,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发展并流行于江西东河(即贡水)流域,故名为东河戏。明嘉庆年间,赣县一带的高腔“坐堂班”逢吉庆节日,酬神还愿时,演唱一种受弋阳腔影响的“土高腔”(亦称“道士腔”)。清顺治年间,昆曲艺人进入该地区,高、昆腔互相渗透,正式形成东河戏。清乾隆年间,各种地方戏曲传入赣州,还吸收了江西宜黄腔(老二簧)和安徽石牌腔(安庆调),因而增加了乱弹班,东河戏得到进一步发展。清咸丰年间,又受到桂剧影响,始演唱西皮,东河戏形成了高、昆、乱“三合班”的体制,进入全盛时期。东河戏的剧目约有四百多种,高腔主要演弋阳腔连台大戏,如《目连传》、《三国传》、《封神传》、《铁树传》等。昆腔整本戏有《金印记》、《金雀记》、《渔家乐》等,皮簧戏在东河戏中占多数,如《九江为王》等。高腔的《双斗猴》,皮簧的《九江为王》等剧目,在其他剧种中已很少见。东河戏的戏曲语言用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