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赣文化—地方特色—田村云灯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2
转发:0
评论:0
赣文化—地方特色—田村云灯,云灯是客家古镇田村花灯的一种艺术形式,云灯是歌舞相结合的民间灯彩艺术形式,其

  云灯是客家古镇田村花灯的一种艺术形式,云灯是歌舞相结合的民间灯彩艺术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

  云灯的起源与田村的东河戏有着紧密的联系。当时东河戏“凝秀班”每到春节,为了恭贺新年,便由演员手拿写有“恭喜发财”、“四季平安”等字样的牌子,化装成八仙到各家去拜年,深得村民的喜爱

。同时,祠堂每年春节都要邀请戏班演出,而按照田村的民间习俗,戏班没有灯彩是不能进祠堂演出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凝秀班”老艺人便利用东河戏传统剧目《白蛇传》中“水漫金山”一折的水族舞表演形式,结合田村灯彩的特点,将水族舞的“水旗”改为“云牌”,并经过老艺人的精心加工编排,改编创作了富有民间地方色彩的《云灯》舞,后在田村一带的东河班社中广为传学,逐渐成为东河班社的“班灯”。

  云灯之所以繁荣,这和云灯的风格特点有着密切关系。一是云灯的云牌组合造型。云牌是云灯的主要道具,天空中的云彩,地上的花鸟虫鱼形象以及各种文字图案,都由云牌的造型来完成。舞蹈造型有“跳云”、“点斗”、“团云”、“洗云”、“结云”及“摆字”等,歌词的内容也用云牌来表达,即云牌摆字,大多为吉庆、祝愿之语,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九州升平”、“人财兴旺”。二是云灯舞的演出特点。初为6至8人,后逐渐发展到12至24人以上的大型舞队,原只舞不唱,发展到配以东河昆腔词曲,到清朝末年,还在云灯舞队之前加上两盏方形灯笼。云灯通常是随东河戏班到各处演出,每年正月为演出期,云灯进村前,先由两盏方形灯笼引路,灯笼后随“鼓架”(两人抬鼓架,司鼓者站于架内),乐队随后,乐队后为灯舞,最后是一副“鸾架”(即皇凉伞),云灯进村前先敲锣打鼓,主人鸣放鞭炮以示迎接。三是云灯的音乐特点。以古老的戏曲音乐(昆腔)与民间地方音乐(吹、打曲牌)的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并配以“轻而缓、细而密”的舞蹈动作。另外,云灯的道具、服装都绘制成“云钩”图案,所有服装、头饰的装扮都为传统的古装戏曲形式。

  云灯是随着东河戏的发展而发展的,1926年,赣州梨园工会登记已有60多个云灯班社,这一时期是云灯发展的高潮时期。到清末民初,东河戏因循守旧,渐渐衰落淘汰,云灯班社也随之自然消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赣文化—地方特色—赣县田村花灯
位于赣县东北部的田村镇,是个客家文化名镇。境内既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又有辉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源于唐代,盛于宋代,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田村花灯,其集剪纸、纸雕、彩绘、填绣、挤粉等众多民间艺术于一体,造型奇特,制作细腻,装饰精巧,堪称“江南一绝”。田村古镇与江西母亲河———赣江仅一山之隔,与赣江上游的两个重要口岸———赣县湖江和万安良口仅距15公里。在以水上交通为主的古代,绵延几十里的群山阻隔,既无碍于小股人群活动,又不利于大队人马的机动,是人们躲避兵燹之灾的理想居住地,所以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士民工商、官宦巨贾迁居于此,使得田村早期就是店铺林立、商贾如云,经济十分发达。花灯最早是客家先民节日喜庆的一种形式。其源流可以追溯到汉代,皇宫和一些达官贵人,正月十五晚上便在自家门口挂几盏宫灯,借以炫耀门楣。后来民间有钱之人也竞相仿效。一些从中原迁居过来的人士,将这种习俗带到了田村,并逐渐发扬光...
· 赣文化—地方特色—宁都竹篙灯
这是宁都县北部洛口乡南岭村八月中秋节期间的一项大型民俗表演。这项活动于八月初一日拉开序幕,至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达到高潮,次日凌晨结束,前后历时半个多月。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火龙神。相传火龙神为两兄弟,弟弟为火虎,哥哥为火龙,统称之为火龙神。它们曾驱除了瘟神,保护了南岭百姓的平安,因而受到南岭百姓世世代代的崇拜;不但为它们建了“火龙神庙”,长年识奉,而且于每年中秋节期间,都要举行隆重的禳神活动。禳神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禳火虎。从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每日晚上有七支由儿童组成的“火虎”队(每队七人),他们每人手持一个毛竹编制的半圆形虎头,每个虎头上插着数十根点燃着的香,分别到各个村民小组的每一户人家送吉祥。在这期间,各个村民小组要赶制竹篙火龙。竹篙火龙是一根长约3丈,围约1尺的巨长毛竹,毛竹的上半段横扎着一层层的竹片,每层竹片上又扎着许许多多的火把,这些火把全用山茶油、莱油等浸泡时过,易以燃...
· 赣文化—地方特色—石城灯彩
灯彩,这个华夏龙图腾与火崇拜相结合的产物,被客家人送上了世界艺术的殿堂。石城灯彩是客家灯彩艺术的典范。它是集灯具、音乐、舞蹈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在地方志上已有四百多年的文字记载。客家语音中“灯彩”二字正好与“丁财”谐音,添丁,发财是客家最为急切的二件大事,于是灯彩便在民间愈演愈盛。据1983年民间舞蹈集成的普查,全县15个乡、镇,183个自然村,竟有350个灯队。近几十年来,石城县政府拨专款组织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开展灯彩艺术的收集、整理、加工提高,运用这一艺术形式进行节日的庆典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生活。一九九三年,中共江西省宣传部和江西省文化厅授予石城县为“灯彩之乡”的称号。石城灯彩品种繁多,万物皆可入灯。民间歌谣云:“灯彩纸扎随意变,海阔天空万物全,扎物似物凭巧手,以假乱真难分辨”。常见的有龙灯、狮灯、蛇灯、罗汉灯、莲灯、麒麟送子灯、寿桃灯、茶篮灯、马灯、船灯、蚌壳灯、宫...
· 赣文化—地方特色—全丰花灯
全丰花灯是江西修水全丰镇一项介于灯、戏、舞之间的艺术表演活动,主要特色是灯队表演,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春节期间,乡村各路花灯云集,从初一发灯一直唱到元宵,跑东家窜西家,通宵演唱。此外,民间节日、做寿、上梁、婚嫁,都请来花灯热闹一番。起源全丰花灯属江西曲艺,流传于修水西北部幕阜山下的塘城、全丰两乡。清乾隆《义宁州志》记:"分宁(今修水)界吴楚之交,俗多类楚……城市村落乡民犹多袭旧,专事巫祷"。该地巫风、道士活动非常盛行。据传,全丰花灯曲调系由道教音乐派生而成,以花灯《下南京》一曲与道教《颂经》对照比较,两者主音为徵、羽调式,旋律风格相同,句式结构都是上下两韵五言体。全丰花灯的源流传说也极富传奇色彩。清嘉庆《义宁州志》载,大约很早以前,有位阴阳先生曹宗哲,见全丰乡背后的龙泉段,山脉巍峨,逶迤起伏,状如蟠龙。于是,他便带着胞弟曹定吉来此起业,于双井之间,建屋树基,繁衍后代。其孙曹西平有子十二人,...
· 赣文化—地方特色—东乡“罗汉灯”
失传近百年的东乡“罗汉灯”,近日在江西东乡县小璜镇重现生机,该节目还被选拔参加“首届江西农民艺术节”。糅武术、杂技、傩舞于一身的东乡“罗汉灯”,以力与美的叠加造型妙趣横生。图为农民们在表演“牵象进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