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赣文化—地方特色—宁都大布兔子灯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91
转发:0
评论:0
赣文化—地方特色—宁都大布兔子灯,   南北朝时期,宁都县东山坝乡的大布村曾是虔州县(即宁都县的前身)的县城。虽然

    南北朝时期,宁都县东山坝乡的大布村曾是虔州县(即宁都县的前身)的县城。虽然时过境迁,但从大布村直到今天还四处林立的祠堂就可以想见当年这儿的富庶昌盛。千年的岁月在流逝,而虔州的遗风仍历历在目。虔州民俗更以它的约定俗成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传承着。大布村民俗中一项叫 “过灯”的古老仪式就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了。

    火在原始社会就被人类奉茗神明般地崇拜着。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神圣的火演绎成了灯和灯彩,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宁都的灯彩绚丽多姿、品种繁多,“兔子灯”只是宁都灯彩其中的一种。点燃“兔子灯”的“过灯”是大布村一年一度每家每户都要参加的大型活动,“过灯”是用彩纸扎成的母子兔子形状的灯点燃后,在村庄、祠堂、各家各户巡游。据当地人介绍“过灯”的民俗是明万历年间被村里一位姓罗的商人,在扬州贸易时,迷上了“兔子灯”、“扛灯”(另一种大型花灯,灯中可装置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通过火力冲动人物可手舞足蹈灯彩艺术)的工艺,就装哑巴拜了制作这二种灯彩的师傅,辛勤伺候了师傅三年之久才学会这门技艺带回大布。兔子灯的制作更简单,所以村里人家家户户都会扎,而精彩细腻的“扛灯”却成了村里一种传男不传女的祖传艺术。大布“过灯”的民俗兴于唐朝,人们把兔子视为吉祥之物,兔子灯所到之处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了那儿。人们沿用这一吉祥物来迎神接福,其中寄寓的是人们所祈求神灵保佑,期盼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美好愿望。

   “过灯”是大布村人集体的活动。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的晚上,是大布村人“过灯”的日子,也是大布村最热闹红火的日子。有5千多人口的大布村,每一家每一户都要扎一盏一母二仔抱成团的兔子灯。兔子灯是由三个并列的兔子头组成,中间的兔子更大,是兔婆,旁边二盏是小兔子。兔子灯是用竹蔑做骨架,用红、绿、白三色的纸糊贴。兔身里安放一碗用茶油浸泡的白米,米中间放灯芯草,巡游时就点燃灯芯。“过灯”活动开始时,一家要出一个人擎着兔子灯地加入的大队伍。游灯的队伍是以二盏扇面灯领先,紧接着一条二十多米长的龙灯,最后是数以百人(早年村里没有人外工时,是数以千计的人)提着的兔子灯气势恢弘地巡游。

  行进在田野里

   在响彻云天的锣鼓唢呐声中,由近千人组成的游灯队伍浩浩荡荡地走家过户,穿街过巷、巡游在田埂上、池塘边,最后聚集在祠堂里。之后,村里人还会按家族按房分地分别去事先议定好的人家里热闹一番,这些人家都是年前有喜事的,或是家里考出了大学生或是取了媳妇,或是家里添了新丁,主人家则要备好茶点酒席来迎接招待这些贺喜的乡亲,因为,“兔子灯”队伍的到来,是象征着乡亲们给家里送来了吉祥如意的好运气。连续几天,大布村人都洋溢在欢乐喜庆之中,数以千计的“兔子灯”象繁星点灯,把这一方漆黑的天地点燃成了或长或圆或点或线或弯曲或成片的光明灿烂与辉煌火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赣文化—地方特色—宁都竹篙灯
这是宁都县北部洛口乡南岭村八月中秋节期间的一项大型民俗表演。这项活动于八月初一日拉开序幕,至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达到高潮,次日凌晨结束,前后历时半个多月。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火龙神。相传火龙神为两兄弟,弟弟为火虎,哥哥为火龙,统称之为火龙神。它们曾驱除了瘟神,保护了南岭百姓的平安,因而受到南岭百姓世世代代的崇拜;不但为它们建了“火龙神庙”,长年识奉,而且于每年中秋节期间,都要举行隆重的禳神活动。禳神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禳火虎。从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每日晚上有七支由儿童组成的“火虎”队(每队七人),他们每人手持一个毛竹编制的半圆形虎头,每个虎头上插着数十根点燃着的香,分别到各个村民小组的每一户人家送吉祥。在这期间,各个村民小组要赶制竹篙火龙。竹篙火龙是一根长约3丈,围约1尺的巨长毛竹,毛竹的上半段横扎着一层层的竹片,每层竹片上又扎着许许多多的火把,这些火把全用山茶油、莱油等浸泡时过,易以燃...
· 赣文化—地方特色—宁都民间马灯舞
宁都客家人每逢春节期间,至今尚保留着打春锣,闹花灯,游火龙,打甑盖,摘茶灯,竹篙火簏等形式多样的传统禳神娱乐习俗。尤其是刘坑、会同、湛田、安福、竹笮、田埠等乡的马灯舞更加独具特色。马灯舞亦名“竹马灯”,又叫“跑竹马”。系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竹马一般用竹篾扎成竹架,外面用布蒙好,分前后两截,系在舞者腰上,如骑马状。舞时表现骑马徐行或疾驰跳跃,动作轻松活泼,情绪热烈奔放。同时又因与“盾牌舞”合演,故老表又称其为“洗马拆牌”。这种禳神的娱乐形式甚是壮观热闹,颇受群众欢迎。禳神祭祀人神共乐所谓禳神,传说是祭祀“清源妙道真君”,原为戏神,据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宜黄戏神清源师记》记载:“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为人美好,以游戏而得道,流此教于人间”。马克思早就指出:“舞蹈尤其为一切宗教祝典底主要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42页》)成为传达其宗教内容最直接、最具功利的载体,故早已形成了年...
· 客家文化—客家文艺—宁都大布兔子灯
南北朝时期,宁都县东山坝乡的大布村曾是虔州县(即宁都县的前身)的县城。虽然时过境迁,但从大布村直到今天还四处林立的祠堂就可以想见当年这儿的富庶昌盛。千年的岁月在流逝,而虔州的遗风仍历历在目。虔州民俗更以它的约定俗成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传承着。大布村民俗中一项叫“过灯”的古老仪式就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了。开心娃娃耍兔灯火在原始社会就被人类奉茗神明般地崇拜着。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神圣的火演绎成了灯和灯彩,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宁都的灯彩绚丽多姿、品种繁多,“兔子灯”只是宁都灯彩其中的一种。点燃“兔子灯”的“过灯”是大布村一年一度每家每户都要参加的大型活动,“过灯”是用彩纸扎成的母子兔子形状的灯点燃后,在村庄、祠堂、各家各户巡游。据当地人介绍“过灯”的民俗是明万历年间被村里一位姓罗的商人,在扬州贸易时,迷上了“兔子灯”、“扛灯”(另一种大型花灯,灯中可装置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通过火力冲动人物...
· 赣文化—地方特色—赣县田村花灯
位于赣县东北部的田村镇,是个客家文化名镇。境内既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又有辉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源于唐代,盛于宋代,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田村花灯,其集剪纸、纸雕、彩绘、填绣、挤粉等众多民间艺术于一体,造型奇特,制作细腻,装饰精巧,堪称“江南一绝”。田村古镇与江西母亲河———赣江仅一山之隔,与赣江上游的两个重要口岸———赣县湖江和万安良口仅距15公里。在以水上交通为主的古代,绵延几十里的群山阻隔,既无碍于小股人群活动,又不利于大队人马的机动,是人们躲避兵燹之灾的理想居住地,所以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士民工商、官宦巨贾迁居于此,使得田村早期就是店铺林立、商贾如云,经济十分发达。花灯最早是客家先民节日喜庆的一种形式。其源流可以追溯到汉代,皇宫和一些达官贵人,正月十五晚上便在自家门口挂几盏宫灯,借以炫耀门楣。后来民间有钱之人也竞相仿效。一些从中原迁居过来的人士,将这种习俗带到了田村,并逐渐发扬光...
· 赣文化—地方特色—石城灯彩
灯彩,这个华夏龙图腾与火崇拜相结合的产物,被客家人送上了世界艺术的殿堂。石城灯彩是客家灯彩艺术的典范。它是集灯具、音乐、舞蹈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在地方志上已有四百多年的文字记载。客家语音中“灯彩”二字正好与“丁财”谐音,添丁,发财是客家最为急切的二件大事,于是灯彩便在民间愈演愈盛。据1983年民间舞蹈集成的普查,全县15个乡、镇,183个自然村,竟有350个灯队。近几十年来,石城县政府拨专款组织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开展灯彩艺术的收集、整理、加工提高,运用这一艺术形式进行节日的庆典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生活。一九九三年,中共江西省宣传部和江西省文化厅授予石城县为“灯彩之乡”的称号。石城灯彩品种繁多,万物皆可入灯。民间歌谣云:“灯彩纸扎随意变,海阔天空万物全,扎物似物凭巧手,以假乱真难分辨”。常见的有龙灯、狮灯、蛇灯、罗汉灯、莲灯、麒麟送子灯、寿桃灯、茶篮灯、马灯、船灯、蚌壳灯、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