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赣文化—地方特色—盾牌舞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49
转发:0
评论:0
赣文化—地方特色—盾牌舞,   盾牌舞又叫男子群舞,主要在吉安的永新、安福等县流行。它源于古代军中的盾牌战

    盾牌舞又叫男子群舞,主要在吉安的永新、安福等县流行。它源于古代军中的盾牌战术。据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中的“藤牌总说篇”应为其源头。关于其何时传入江西,至今尚无定论,有一种说法为秦朝黄河流域居民大规模南迁时传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此舞为三国时期名将黄盖所创的《团牌武》而来。

  江西永新盾牌舞表演

    据吉安群艺馆工作人员介绍,该馆在近十几年的调查中发现,许多盾牌艺人的祖先都是行伍出身的,发展到后来,该舞又被戏剧吸收和改造。表演时舞者左手执盾牌,右手握长或短的兵器。盾牌形状有圆、椭圆、燕尾、长方等,牌面绘制的图案,大都是各种动物的首形,呈威武可怖之貌。制作盾牌的材料因地制宜,多为竹、藤编扎,蒙上兽皮后更加坚固。

    盾牌舞组织形式为“班”、“队”,宗族性十分浓厚。如永新县泮中乡南塘村盾牌队,全由村里同姓族人组成,全村参加盾牌舞的人达百余人,一家三代,同胞手足同台表演者比比皆是,村民中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盾牌舞队的规模则是宗族人口盛衰的标志,参舞的男子更是力量的炫耀,姑娘也往往在盾牌舞队中挑选自己的如意郎君。但在安福县,该舞则是一种传统的文娱活动。

    永新县盾牌舞老艺人刘先生向记者介绍,该舞风格特点为动作幅度小、频率快,表演时要掌握“推、挡、搭、架、逼、闪、跌、滚”8字诀,习练前有一套令人肃然的仪式,舞者要在族长的带领下杀雄鸡祭祀祖先牌位,其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出征男儿”,显然是古代士兵出征前祭祀仪式的遗留。

    该舞表演时多用民间打击乐伴奏,绕场子时常采用“翻鸡毛”鼓点,有的地方伴奏乐器会加入丝弦乐和吹奏乐,有的地方还加入一种民间特殊的乐器“呐子”,声音尖细、高昂,极具穿透力。

    阮晓春(吉安市群艺馆馆长、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盾牌舞是一种集武术、杂技、舞蹈与音乐为一体的民间舞蹈,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该舞动作粗犷、雄健、彪悍,队形变化奇特、壮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赣文化—地方特色—盾牌舞:力与勇的炫耀
盾牌舞又叫男子群舞,主要在吉安的永新、安福等县流行。它源于古代军中的盾牌战术。据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中的“藤牌总说篇”应为其源头。关于其何时传入江西,至今尚无定论,有一种说法为秦朝黄河流域居民大规模南迁时传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此舞为三国时期名将黄盖所创的《团牌武》而来。据吉安群艺馆工作人员介绍,该馆在近十几年的调查中发现,许多盾牌艺人的祖先都是行伍出身的,发展到后来,该舞又被戏剧吸收和改造。表演时舞者左手执盾牌,右手握长或短的兵器。盾牌形状有圆、椭圆、燕尾、长方等,牌面绘制的图案,大都是各种动物的首形,呈威武可怖之貌。制作盾牌的材料因地制宜,多为竹、藤编扎,蒙上兽皮后更加坚固。盾牌舞组织形式为“班”、“队”,宗族性十分浓厚。如永新县泮中乡南塘村盾牌队,全由村里同姓族人组成,全村参加盾牌舞的人达百余人,一家三代,同胞手足同台表演者比比皆是,村民中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
· 赣文化—地方特色—婺源舞鬼
婺源舞鬼,俗称“鬼舞”或“舞鬼”。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是中国舞蹈艺术研究难得的“活资料”,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婺源舞鬼,通过多年的调查、挖掘,收集到原有班社10来个,节目100余,傩面200余个。由于岁月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及文革的影响,现存秋口镇长径村“驱傩神班”。有演员19人,面具30余个,(其中有四个原始木雕面具),可演节目24个。婺源舞鬼节目,既有原始的表现迎神驱鬼的《搭架》《追王和“开箱”、“封箱”、“教鬼”、“开光”、“收耗”等仪式,又有反映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开天辟地》、《太阳射月》、《孟姜女送寒衣》等。其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婺源“山阻而弗车,水激而弗舟”,自古以来交通不便,因此,÷舞鬼受外界影响极少,在表演艺术上仍保留着古朴、粗犷、简练、夸张、形象、传神的独特风格。动作多为顺拐、屈滕、下沉、含胸、挺腹,沉而不懈,梗而不僵独具特色。音乐伴奏均...
· 赣文化—地方特色—宁都民间马灯舞
宁都客家人每逢春节期间,至今尚保留着打春锣,闹花灯,游火龙,打甑盖,摘茶灯,竹篙火簏等形式多样的传统禳神娱乐习俗。尤其是刘坑、会同、湛田、安福、竹笮、田埠等乡的马灯舞更加独具特色。马灯舞亦名“竹马灯”,又叫“跑竹马”。系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竹马一般用竹篾扎成竹架,外面用布蒙好,分前后两截,系在舞者腰上,如骑马状。舞时表现骑马徐行或疾驰跳跃,动作轻松活泼,情绪热烈奔放。同时又因与“盾牌舞”合演,故老表又称其为“洗马拆牌”。这种禳神的娱乐形式甚是壮观热闹,颇受群众欢迎。禳神祭祀人神共乐所谓禳神,传说是祭祀“清源妙道真君”,原为戏神,据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宜黄戏神清源师记》记载:“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为人美好,以游戏而得道,流此教于人间”。马克思早就指出:“舞蹈尤其为一切宗教祝典底主要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42页》)成为传达其宗教内容最直接、最具功利的载体,故早已形成了年...
· 赣文化—地方特色—贵溪畲乡元宵马灯舞
樟坪畲族乡旧时元宵节有舞马灯的习俗。据说这一习俗起源于清乾隆年间(1735-1790),是由广东凤凰山畲民聚居地传来的。其舞姿独特,节奏明快,别具风格,展现了畲民的生活风貌,给人以美的享受。马灯舞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这种马灯由竹片、木棍,彩纸制成,先是三匹马灯,以后发展为四匹、六匹、八匹,一般以六匹为常见。舞灯时以马灯为主,杂以蝴蝶、鲤鱼、鸬鹚等彩灯。这些彩灯内点燃灯火,由年青人欢跳起舞,边舞边唱,歌词丰富多彩,情调明快舒畅,表演形式奇特新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马灯舞全套表演先后分五种集体“串阵”,即太平阵,单八阵、青龙阵、绞绳子、盘四门,这些阵势各有方位,自显特色,动作繁杂。同时,马灯及其他彩灯配合协调,一般出场的是三匹马灯(分红、黄、白三色),一只蝴蝶灯,二尾鲤鱼灯,二只鸬鹚灯,三个排灯,另外还有二名花旦,一名花古公,四名伴奏人员。在音乐的伴奏下,各种彩灯以跳为主,花旦和花古公...
· 赣文化—地方特色—赣县田村花灯
位于赣县东北部的田村镇,是个客家文化名镇。境内既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又有辉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源于唐代,盛于宋代,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田村花灯,其集剪纸、纸雕、彩绘、填绣、挤粉等众多民间艺术于一体,造型奇特,制作细腻,装饰精巧,堪称“江南一绝”。田村古镇与江西母亲河———赣江仅一山之隔,与赣江上游的两个重要口岸———赣县湖江和万安良口仅距15公里。在以水上交通为主的古代,绵延几十里的群山阻隔,既无碍于小股人群活动,又不利于大队人马的机动,是人们躲避兵燹之灾的理想居住地,所以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士民工商、官宦巨贾迁居于此,使得田村早期就是店铺林立、商贾如云,经济十分发达。花灯最早是客家先民节日喜庆的一种形式。其源流可以追溯到汉代,皇宫和一些达官贵人,正月十五晚上便在自家门口挂几盏宫灯,借以炫耀门楣。后来民间有钱之人也竞相仿效。一些从中原迁居过来的人士,将这种习俗带到了田村,并逐渐发扬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