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赣文化—地方特色—上饶石人桥灯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6
转发:0
评论:0
赣文化—地方特色—上饶石人桥灯,   上饶县历史悠久,民风纯朴牞民间灯彩名目繁多,而以石人桥灯最具特色。石人桥灯

    上饶县历史悠久,民风纯朴牞民间灯彩名目繁多,而以石人桥灯最具特色。石人桥灯与道教圣地石人殿同时出现——始于晋,兴于唐,鼎盛于明清,代代相传,久盛不衰,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千百年来,石人桥灯以其独特的形式、壮观的气势、高超的灯技而闻名于赣东北地区。近几年来,上饶县充分挖掘灯彩文化,使它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重放异彩。在上饶县委宣传部精心策划组织的连续三届盛世元宵灯会上,石人桥灯都带着人们美好的祝愿在该县旭日广场展现它独特的风采。它身上所体现的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活跃的生命力让它备受人们的瞩目和赞誉。

    石人桥灯又称板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又有鸭龙和虾龙之分。整个龙头用竹蔑环套叠成正好为100个角的圆球,俗称“百角球”,外饰以72种不同形态的图案花纹,圆中有方,方中有圆,美观别致。龙身即桥灯,又叫子孙灯,由数百块灯板连接而成。板上托着两只小巧玲珑可点蜡烛的花灯,灯上饰有人物、山水、鱼龙、鸟兽等图案。龙尾形似横卧的“S”,饰有鳞片、龙爪,尾翼略翘,舞动时左右摇摆,上下摆动,宛如鲤鱼跳龙门。龙头、龙尾都饰有彩旗,上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联语,在烛光下熠熠生辉,寄托着劳动人民的美好心愿。

    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十五日为石人桥灯的会期。从发起到结束,桥灯要经过“胀”灯、备灯、扮灯、出灯、车灯、圆灯等六个环节,而每个环节都体现着浓厚的风俗风采。

    “胀”灯其实就是用激将法激励人们大闹花灯,激励的物质一般有钱、红布、火炮、灯酒等。胀灯的标准往往以板数多少、连接起来多长进行讨价还价。一般情况下,桥灯都会被“胀”到一百节以上,长时可达330余米。于是就会出现“村村寨寨无闲人、人人忙着闹花灯”的丰年农家乐景象。

    备灯包括放龙头板和砍龙头竹两个环节。每年灯会结束,用过的龙头板要放到祠堂或庙宇里,作为镇村之宝高高搁起,等到次年抬桥灯时再把它放下来。放龙头板时,行鸣放三响火铳,再燃放鞭炮,接着敲锣打鼓把龙头板从高处放下来,披上红布送到编扎龙头的堂屋去,所过之处,家家户户燃放鞭炮,以示祈安接福。砍龙头竹同样要有这样的仪式,由腰捆红布的汉子从山上砍下最老最大的毛竹做龙头竹。

    扮灯是石人桥最复杂的环节,也是要求最高的环节。龙头、龙尾要专门聘请民间艺人来打扮,龙身则由抗抬者的家庭来打扮。男人制灯架,女人制灯花。灯花名目繁多,一只彩灯表面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共32幅平面图案,每幅灯花的内容绝不能雷同,诸如“银波叠浪”、“喜鹊闹梅”、“猴子摘桃”、“八仙飘海”等。所用灯纸薄如蝉翼,灯花线条细如发丝,剪贴工艺十分精细,工艺水平要求极高,故石人农村有民谣“男人看锄把,女人看灯花”。

    桥灯制作好了,就是出灯。出灯时,每板桥灯点上蜡烛,摆在各家中的厅堂,厅堂中央的火盆中燃烧起檀香柏木和茶叶。三响火铳后,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小孩们高唱《催灯歌》、《龙头歌》,大人们则个个灯板上肩,万灯齐发,星星点点涌入接灯场,一板一板分散的桥灯连接起来,再连上龙头龙尾,形成了一条条巨型长龙,浩浩荡荡,一望数里。灯会时,数班甚至数十班桥灯汇于一处,龙头咬着龙尾,龙尾接着龙头,到处是灯山灯海,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山琼阁。

    车灯即是舞灯,石人桥灯舞灯花样独特,技艺高超,有“火绳索”、“风车扭”、“包龙头”、“包龙尾”、“小团圆”、“大团圆”等。车灯时,数百板套接在一起的桥灯在场地上形成大小十几个包围圈,时而龙头在里龙尾在外,时而龙尾在里龙头在外。整个场地上彩灯飘忽旋转,如蛟龙出海,似银汉落地,循环往复,激烈异常。烛光时明时暗,使人眼花缭乱,忘乎所以。车灯通常以“大团圆”的形式结束。

    石人桥灯一般进行三至五夜,元宵之夜是灯会的高峰期,也是灯会的结束期。经过一夜的狂欢后,桥灯要被拆掉,这就是圆灯。圆灯时,连接在一起的桥灯要抬到村口之外去拆开,撕下龙须、龙花、鳞片就地烧掉,含有“驱”、“送瘟神”之意。然后龙尾在前,龙头在后倒退回村,喻为“退龙回宫”,祈望新的一年太平吉祥、人寿年丰。

   “搁起灯桥板,犁耙叮当响”,每年灯会一结束,石人村民便带着玩灯后的余兴,投入紧张的备耕生产当中,争取以丰硕的劳动成果迎接下年的桥灯灯会的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赣文化—地方特色—上饶板龙灯
每年的的元宵节前后,在玉山、婺源、上饶县等一带的农村都有舞板龙灯的习俗。即用竹骨彩纸扎成龙头龙尾,龙身由各户自扎,每户各置一长条形板凳,上扎二至五个花灯为龙身。各节花灯内点蜡烛,每节板上两盏花灯,长达2米,由一人手持。一条龙灯由上百节板灯连接组成。元宵之夜,穿行于村镇小道,灯光映天,如巨龙游走。引来万人空巷,场面非常壮观。
· 赣文化—地方特色—宁都竹篙灯
这是宁都县北部洛口乡南岭村八月中秋节期间的一项大型民俗表演。这项活动于八月初一日拉开序幕,至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达到高潮,次日凌晨结束,前后历时半个多月。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火龙神。相传火龙神为两兄弟,弟弟为火虎,哥哥为火龙,统称之为火龙神。它们曾驱除了瘟神,保护了南岭百姓的平安,因而受到南岭百姓世世代代的崇拜;不但为它们建了“火龙神庙”,长年识奉,而且于每年中秋节期间,都要举行隆重的禳神活动。禳神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禳火虎。从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每日晚上有七支由儿童组成的“火虎”队(每队七人),他们每人手持一个毛竹编制的半圆形虎头,每个虎头上插着数十根点燃着的香,分别到各个村民小组的每一户人家送吉祥。在这期间,各个村民小组要赶制竹篙火龙。竹篙火龙是一根长约3丈,围约1尺的巨长毛竹,毛竹的上半段横扎着一层层的竹片,每层竹片上又扎着许许多多的火把,这些火把全用山茶油、莱油等浸泡时过,易以燃...
· 赣文化—地方特色—赣县田村花灯
位于赣县东北部的田村镇,是个客家文化名镇。境内既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又有辉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源于唐代,盛于宋代,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田村花灯,其集剪纸、纸雕、彩绘、填绣、挤粉等众多民间艺术于一体,造型奇特,制作细腻,装饰精巧,堪称“江南一绝”。田村古镇与江西母亲河———赣江仅一山之隔,与赣江上游的两个重要口岸———赣县湖江和万安良口仅距15公里。在以水上交通为主的古代,绵延几十里的群山阻隔,既无碍于小股人群活动,又不利于大队人马的机动,是人们躲避兵燹之灾的理想居住地,所以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士民工商、官宦巨贾迁居于此,使得田村早期就是店铺林立、商贾如云,经济十分发达。花灯最早是客家先民节日喜庆的一种形式。其源流可以追溯到汉代,皇宫和一些达官贵人,正月十五晚上便在自家门口挂几盏宫灯,借以炫耀门楣。后来民间有钱之人也竞相仿效。一些从中原迁居过来的人士,将这种习俗带到了田村,并逐渐发扬光...
· 赣文化—地方特色—石城灯彩
灯彩,这个华夏龙图腾与火崇拜相结合的产物,被客家人送上了世界艺术的殿堂。石城灯彩是客家灯彩艺术的典范。它是集灯具、音乐、舞蹈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在地方志上已有四百多年的文字记载。客家语音中“灯彩”二字正好与“丁财”谐音,添丁,发财是客家最为急切的二件大事,于是灯彩便在民间愈演愈盛。据1983年民间舞蹈集成的普查,全县15个乡、镇,183个自然村,竟有350个灯队。近几十年来,石城县政府拨专款组织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开展灯彩艺术的收集、整理、加工提高,运用这一艺术形式进行节日的庆典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生活。一九九三年,中共江西省宣传部和江西省文化厅授予石城县为“灯彩之乡”的称号。石城灯彩品种繁多,万物皆可入灯。民间歌谣云:“灯彩纸扎随意变,海阔天空万物全,扎物似物凭巧手,以假乱真难分辨”。常见的有龙灯、狮灯、蛇灯、罗汉灯、莲灯、麒麟送子灯、寿桃灯、茶篮灯、马灯、船灯、蚌壳灯、宫...
· 赣文化—地方特色—全丰花灯
全丰花灯是江西修水全丰镇一项介于灯、戏、舞之间的艺术表演活动,主要特色是灯队表演,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春节期间,乡村各路花灯云集,从初一发灯一直唱到元宵,跑东家窜西家,通宵演唱。此外,民间节日、做寿、上梁、婚嫁,都请来花灯热闹一番。起源全丰花灯属江西曲艺,流传于修水西北部幕阜山下的塘城、全丰两乡。清乾隆《义宁州志》记:"分宁(今修水)界吴楚之交,俗多类楚……城市村落乡民犹多袭旧,专事巫祷"。该地巫风、道士活动非常盛行。据传,全丰花灯曲调系由道教音乐派生而成,以花灯《下南京》一曲与道教《颂经》对照比较,两者主音为徵、羽调式,旋律风格相同,句式结构都是上下两韵五言体。全丰花灯的源流传说也极富传奇色彩。清嘉庆《义宁州志》载,大约很早以前,有位阴阳先生曹宗哲,见全丰乡背后的龙泉段,山脉巍峨,逶迤起伏,状如蟠龙。于是,他便带着胞弟曹定吉来此起业,于双井之间,建屋树基,繁衍后代。其孙曹西平有子十二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