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赣文化—民歌—长征交响曲中的客家山歌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0
转发:0
评论:0
赣文化—民歌—长征交响曲中的客家山歌,《长征交响曲》是我国著名钢琴家、音乐教育家、理论家、作曲家丁善德先生于20世

  《长征交响曲》是我国著名钢琴家、音乐教育家、理论家、作曲家丁善德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所写的代表性作品。他借用交响乐的艺术形式,成功地反映了“长征”这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并在交响乐民族化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已的独特的风格和个性。特别是近现代和声中突出声部横向运动的“线条风格”写作手法,在《长征交响曲》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与运用,有些片断已成为复调教学中的范例。

  《长征交响曲》共分五乐章,描述了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长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吴起镇的中国革命史上的艰苦岁月和光辉历程。在第二乐章里,作者根据这一时代背景,准确地选用了赣南闽西客家山歌中的长汀《风吹竹叶》这一颇有影响的民歌音调为主题“迭句”素材,采用多种高巧的艺术创作手法,充分利用原民歌的可塑性特点,五六次地再现了这一音乐主题,形象地揭示着交响曲的艺术特性,不仅完美成功地表现了伟大长征这一特定时期,红军告别根据地的恋舍之情的典型环境,而且使作品更具有中国民族化艺术特色。

  《风吹竹叶》系分节歌形式,由单乐句反复而构成。这种风格的山歌绝大多数是以典型的节奏,采用相同(相近)的节奏发展扩充为节奏特征明显而旋律线相近或不同音调,甚至调性色彩迥然不同的各类曲目。正因为它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音乐特性鲜明之忧,所以更有利于作为大型乐曲主题“迭句”所用,使其音乐形象个性化地发展。这类曲目在赣南闽西客家山歌中屡见不鲜,比比皆是。例如龙南《十二别》、大余《看郎歌》、宁都《拧牛歌》、瑞金《新作祠堂白瓦梁》和漳平《雄鸡一鸣天就亮》等。

  赣南闽西客家山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的“扩红”运动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山歌像春风,唤醒了大众;山歌似号角,激励着军民;山歌如匕首,瓦解了白军,“一首山歌三个师”是真实形象的写照,成为永传佳话。同时,革命也促使了赣南闽西山歌的极广泛的流传和发展。为了革命的需要,浩瀚的客家山歌,印着时代脚步,更新革命内容,升华了情歌中爱的主题,唱出了人间真情实爱,成了苏区山歌运动的又一大特色。当年流传甚广、最为人知的《送郎参军》和《送郎当兵歌》则为最好的例证,像《风吹竹叶》等一些山歌也衍化注入新词而传唱。

  “一首山歌一团火,唱得满山烈火烧”。山歌运动为中国革命创造了辉煌;山歌运动开启了我国革命史上大众文化的新阶段;山歌运动为我们民族文化留下了一批批不可多得的财富。山歌像一帧画卷,描绘着苏区革命的悲壮景观;山歌像一部史册,真挚、朴实地记载着共产党和毛主席的伟大恩情,记载着无数革命先辈的英雄业绩。随着“长征”,赣南闽西客家山歌也辗转南北,传遍全国各地。

  解放后,赣南闽西客家山歌音调曾多次出现在如电影《翠岗红旗》、《党的女儿》、《冬梅》、《闪闪的红星》及《红军根据地大合唱》等多种艺术作品之中,而丁善德先生却首将《风吹竹叶》作为《长征交响曲》中音乐主题形象之一而用,使得历史悠久的客家山歌音调,融进现代交响乐曲之中,并随同《长征交响曲》这一世界性名著而载入世纪音乐史册,这确实是客家人的骄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赣文化—民歌—赣南客家山歌概况
山歌,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且以口头传唱作为发表方式和传播手段。“山歌”一词,在清代以前是所有民间歌曲的泛称,清末渐为“民歌”一词作为各类民间歌曲的总称,山歌遂成为民歌中的一个类别。客家人爱唱山歌,称唱山歌为“打”山歌,凡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他们在山野田间,老少同唱,世代相传,历久不衰。特别是兴国山歌,一曲“哎呀勒—”唱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闻名遐迩的“山歌之乡”。至今兴国县每年都有举行山歌擂台赛的传统。赣南客家山歌,是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并发展的,是中原移民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相融合,以及周边文化影响的产物。它产生于客家劳动人民中间,人们在山上砍柴、摘木梓、伐木放排、铲松油、挑担及田间劳动时,或为寻觅同伴,以驱野兽强盗;或为消除疲劳对歌打趣:或诉幽怨;或泄愤懑;或表男女爱慕之情等等,都用山歌的形式来表达。“唱戏一半假,山歌句句真”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客家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
· 赣文化—民歌—赣南客家民歌句句真
客家民歌是民众之歌,民众之声,是客家先民在长期劳动生息中,不矫揉造作,不修饰应景,以自然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传唱的口头文学。高尔基曾说:“从太古以来,民歌总是亲切地伴着历史,它们有自己的意见……不知道人民的口头创作是不能了解人民真正历史的。”客家民歌真实地反映和记录了客家人的爱与恨、兴与衰、情与志,如早期客家先民南迁来到赣闽粤山区,靠勤劳的双手,在荒山野岭垦荒种茶,谋求生存,过着艰苦生活,如民歌“话起茶农真可怜,半碗酸菜一撮盐;吃杯老茶算是酒,吃碗豆腐算过年。”客家人自幼热爱劳动,放牛之事则由儿童承担,那小孩赶大牛的情景在民歌中形象而逼真:“放牛崽子好吃亏,戴个笠笸坎坎累;撵得笠笸牛又走,追得牛来阵(伴)又归。”客家人还常以小修小补出门谋生,如于都民歌:“肩挑担子当呀当,挑起担子走四方;好比于都打铁佬,漂洋过海到南洋。”客家民歌虽然是口头创作,但文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哲理性都很强,如以字形...
· 客家文化—客家文艺—赣南客家山歌概况
山歌,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且以口头传唱作为发表方式和传播手段。“山歌”一词,在清代以前是所有民间歌曲的泛称,清末渐为“民歌”一词作为各类民间歌曲的总称,山歌遂成为民歌中的一个类别。客家人爱唱山歌,称唱山歌为“打”山歌,凡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他们在山野田间,老少同唱,世代相传,历久不衰。特别是兴国山歌,一曲“哎呀勒—”唱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闻名遐迩的“山歌之乡”。至今兴国县每年都有举行山歌擂台赛的传统。赣南客家山歌,是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并发展的,是中原移民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相融合,以及周边文化影响的产物。它产生于客家劳动人民中间,人们在山上砍柴、摘木梓、伐木放排、铲松油、挑担及田间劳动时,或为寻觅同伴,以驱野兽强盗;或为消除疲劳对歌打趣:或诉幽怨;或泄愤懑;或表男女爱慕之情等等,都用山歌的形式来表达。“唱戏一半假,山歌句句真”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客家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
· 客家文化—客家文艺—赣南客家民歌句句真
客家民歌是民众之歌,民众之声,是客家先民在长期劳动生息中,不矫揉造作,不修饰应景,以自然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传唱的口头文学。高尔基曾说:“从太古以来,民歌总是亲切地伴着历史,它们有自己的意见……不知道人民的口头创作是不能了解人民真正历史的。”客家民歌真实地反映和记录了客家人的爱与恨、兴与衰、情与志,如早期客家先民南迁来到赣闽粤山区,靠勤劳的双手,在荒山野岭垦荒种茶,谋求生存,过着艰苦生活,如民歌“话起茶农真可怜,半碗酸菜一撮盐;吃杯老茶算是酒,吃碗豆腐算过年。”客家人自幼热爱劳动,放牛之事则由儿童承担,那小孩赶大牛的情景在民歌中形象而逼真:“放牛崽子好吃亏,戴个笠笸坎坎累;撵得笠笸牛又走,追得牛来阵(伴)又归。”客家人还常以小修小补出门谋生,如于都民歌:“肩挑担子当呀当,挑起担子走四方;好比于都打铁佬,漂洋过海到南洋。”客家民歌虽然是口头创作,但文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哲理性都很强,如以字形...
· 客家文化—客家山歌—山歌恋郎
女:八月十五是中秋,歌手聚会在梅州;文化公园歌声亮,歌声嘹亮找朋友。男:隔远听到妹歌声,听声阿妹好后生;上前问妹姓脉个,问明情况正来谈。女:问明情况正来谈,转问阿哥何贵庚?家住何方何地址?告知阿妹正来行。男:转告阿妹正来行,阿哥住在华侨城;今年刚好二十九,姓马致富系我名。女:马致富来系你名,妹子家住系石坑;姓侯庚申二十七,勤劳二字系我名。男:勤劳二字系你名,怎样勤劳讲涯听;顾名思义勤劳妹,听妹勤劳有八成。女:听涯勤劳有八成,积极生产把田耕;管理柚橙和奈李,年均收入三万三。男:年均收入三万三,阿哥算来比妹赢;水果生意搞批发,远销深圳北京城。女:远销深圳北京城,听音阿哥有名声;再问阿哥两件事,嫖赌两事有无沾?男:老老实实话妹知,我今恋你娶为妻;阿妹面前下保证,歪门邪道不会企。女:歪门邪道不会企,阿妹诚心嘱咐你;文明新风是正道,愿同亲哥结夫妻。合:勤俭致富结良缘,哥妹同结心相连;同出同入同劳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