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文化—古韵悠存—赣剧故乡乐平话戏台
赣剧是江西的古老剧种之一,它的传统剧目大部份都是宫廷大戏,要演这种戏,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要有个演戏的场地——戏台。
乐平人喜欢看戏,当然也就都乐意建造戏台。乐平的农村到处都有戏台,有些稍大一点的村庄,一村甚至有两、三座,据本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不完全统计,乐平城乡共有新、旧戏台(院)217座。在这些戏台(院)中,既有逾数百年的后港乡老菱田村的“皋二公”老戏台,也有本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建的南岸余家,东港里首,众埠秧坂、界首、文山黎桥、张家、童家、双田横路等新戏台和涌山、镇桥新戏院等。
乐平城乡的戏台有乡建的,村建的,族建的,商会建的,私人家里建的,还有由僧侣慕捐或施主还愿聚资兴建的种种。
乡建的戏台(院)大多是指解放以后乡政府组织集资建造的。这种戏台(院)多半属于会场、戏场两用。大部份建造于本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在粉碎“”后,随着人民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文化艺术事业的日益发展,乐平农村曾出现一股建造戏台(院)热,绝大多数的乡(镇、场)都集资建造了以会场为名目的戏院、影剧院。涌山,镇桥等乡的影剧院都造得比较壮观,拥有一千多个座席。这些影剧院,除了经常邀请本县(市)的剧团去卖票公演外,还不时邀请外地乃至外省、市的剧团去作营业性的演出,大大地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村建的戏台则是以自然村为单位建造的。—个村庄,不管有几十姓氏聚居,如果村里造戏台,那就得按户口或人口出钱,村里做戏也得同样摊派戏金,“供子弟”‘供演员的饭)。这种村建的戏台,在乐平农村占大多数。
族建的戏台分大族和小族(房、股)两种。这是以氏族为单位建造的,多半与祠堂建在一起,是该氏族祭祀祖先的场所。大氏族建造的戏台大都由邻近的同姓村庄集资兴建,如临港古田下堡的戏台。在古田附近散居着很多村庄,那些村庄里大部份都是盛姓集族而居,号称“古田十八族”,都是同一祖宗繁衍下来的,为了便于集中祭祀祖先,十八族便集资在下堡村建造了一座戏台,如举行祭杞祖宗或修宗谱等活动,同时都要大演其戏,其时,十八族都要分别推选头首(各族的为首者)参加筹画和摊派费用。此外,也有以氏族中的房股出面兴建的戏台,那是为了本房(股)的集中与祭祀祖先的方便而建的。如双田乡的横路村的叶姓就有一房、四房、九房三座戏台。塔前的山下朱家原来也有上边、下边两座戏台(上边戏台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已拆除)。双田的龙珠也有三座戏台。凡以宗族建造的戏台,都与祠堂相连或建在祠堂外围,相互组成宗族祭祀、社交、娱乐活动中心。这种戏台大都与祠堂统一建造,戏台与祠堂相对面,两旁有厢楼将戏台与祠堂连在一起厢楼可作包厢,亦供艺人住宿。厢楼下面是女人看戏的地方。戏台、祠堂、厢搂形成一个方形封闭式的包围圈,中间包围着一个较大的天井,这是男人看戏的地方。在封建社会里,戏场中的规矩也是很封建的。演戏时,祠堂里办酒设“口字席”。所谓“口字席”是指戏台对面的祠堂里摆设酒席,向着戏台的一方为上方,即首席。坐主客。如本宗族的头首(老板)、长辈或“华宗”(同氏族发脉下来,居住在外地的远房同宗)。两旁坐着陪客,背着戏台的一方空着,不设坐位,留一缺口,故称“口字席”。请头首、长辈、华宗来宾一边饮酒,一边看戏。在封建社会里,一般来说男女是不能混在一起看戏的,女人如果跑到天井里男人堆里看戏,则会被人耻为“不正经”的“贱货”、“骚婆”;男人如果钻列厢楼下女子丛中看戏,不但会受到公众的谴责,有时甚至会遭到毒打。
乐平农村中的宗族戏台,有的还造成了晴雨双面台,如果是祭祀祖宗,修宗谱要办酒请客或是下雨天演戏,则是用雨台,那就是上面所介绍的面向祠堂的台,这种戏台最大的缺陷,就是容量小,看戏的人多了就会拥挤不堪,有时甚至会因此引起事端。最大的好处是下雨天演出时,坐在祠堂里和厢楼上下可以不撑伞,且可边吃喝边聊天边看戏。戏台背面不封墙,而是用门板关闭的,平时一般不打开。若是天晴,为了能容纳更多的观众,大多用晴台演出,这便打开雨台背面的墙扳,把雨台的前台改作晴台的后台,后台改作前台,将舞台上前后的东西互相调换以下便可演出,像天济彭家、南岸余家的老戏台就是这种晴雨双面戏台。但就乐平农村现存的晴雨双面戏台的规模质量而言,恐怕要数浒崦程家的戏台为上乘。浒崦地处乐平镇桥镇北一公里许,其戏台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2年),集能工巧匠历三年竣工。远看重檐翘角,华丽壮观。屋脊中央树一硕大彩釉瓷瓶,瓶中插一铁叉,直指云天,瓶颈以四根铁练系住屋檐四角。檐下悬挂铁马风铃,风起铃响,清脆悦耳。台高14米、宽25米、深12米,正中以木质雕的屏风横向隔开,使之成为相互背依,紧密相连的晴、雨双面戏台。晴台面北,是全台的主体,雕工精美,气势恢宏。台顶天棚上有三口藻井(俗称窝棚)。中间一口为螺纹斗拱式,稍前两侧各有一口轿顶式藻井。后壁上端悬着一块镂有十八罗汉衬底的镀金匾额,上书“久看愈好”四个苍劲大字。台前四根漆黑锃亮的顶梁大柱上,挂着当地名儒手写的楹联,字迹潇洒俊逸。戏台两侧各一厢房,与雨台相通,供演员进出场。台上雕梁画栋,遍布描金戏文人物浮雕:《魁星点斗》、《刘海戏金蟾》、《昭君和番》、《三雇茅庐》……密密不下百余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雨台的构造与装沛,较晴台稍逊色。
商人做的戏台系指会馆戏台。乐平的会馆戏台,早见清末,延至民国年间,设于商人会馆,凡商界举行娱乐活动便聘班演出如徽州会馆戊台,抚州会馆戏台等。
私人建造的戏台,俗称家庭戏台,一般人只知道北京紫禁城里有戏台,那是聘戏班演给帝王后妃、皇亲国戚们看的,可很少有人晓得我们乐平竟有人学着朝廷一样摆阔气造了一座家庭戏台,专门演戏给家里人看。清朝乾隆年间,乐平北乡塔前村有个富绅洪汝仪,他家财万贯,良田千亩,自翊“马到饶州都不喝别人家的水(自他家乡至饶州,沿途都有他的私人“驿站”,都置有田庄,掘好了水井,所以沿途部可以取自己井里的水饮马)。洪汝仪生平爱好看戏,但又怕妻妾女媳出外看戏惹出风流韵事,招人笑谈。于是,特造起子一座家庭戏台,以便经常聘班演戏,以娱视听。这座戏台,系三进结构,每进有一门壁,中间横隔一狭长天井,三进共为一整体,平时不演戏,三进即三个大厅堂,演戏时将中间横隔的三扇门壁折除即成为一个大戏场。 入大门处为头进,戏台即设在头进门背面向一、二、三进的大厅,戏台拔地二米、宽六米、深四米,可随时搭拆,台右则另建楼式厢房,供艺人化妆及住宿用。因洪汝仪喜爱看戏,所以他自己组织过一个演唱“乐平腔”的戏班。这个戏班除逢时过节或他自己家里人寿诞喜庆时在自己家戏台上演出外,有时洪汝议还亲自率班出外演出。洪汝仪的次子洪常修在浙江石门任知县时,也曾从外地请过戏班到这座家庭戏台上演过戏。不过自这以后,随着他家庭的败落,那座家庭戏台上也就很少听到锣鸣鼓响唱戏声了。直到1948年,有一伙外来的京剧、越剧、武林调合演剧团到塔前做赌戏,先是放在田坂上搭台演出了十天十夜,后因合同期满,剧团又与外地订了戏关(合同),而塔前赌场的生意却逐日见旺,老板为了赚钱,便强留了一个唱武林调的剧组搬到洪汝仪的家庭戏台又续演了十天十夜。那个剧组的主要花旦名叫董金凤,她的拿手好戏有《八宝鸾钗》,《方玉娘祭塔》和《秦雪梅吊孝》等等。那次的演出,也可说是洪汝仪的家庭戏台的谢台演出吧。如今,那座家庭戏台已成农民的住宅。昔日旧景,今不复存,仅残留《刘海戏金蟾》戏文木雕两块和屋梁上一只尘封破旧的木雕吊篮。因此,至如今,就连塔前村里的青少年乃至部份中年人都不知道那幢农民住宅就是当年洪汝仪的家庭戏台。
由僧侣募捐或施主还愿集资建造的戏台即庙宇戏台,多设在寺庙中或寺庙附近。每逢庙会或祭祀,即聘请班社前来演出。这种戏台仅县城就有诸如观音阁戏台,关帝庙戏台,娘娘庙戏台等。
总之,乐平的戏台是多得出了名的。乐平农村曾流行过一首民谣:“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仍有锣鼓响”,这便是乐平戏风之盛、古戏台之多的真实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