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赣文化—古韵悠存—南昌湾里有座皇姑墓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55
转发:0
评论:0
赣文化—古韵悠存—南昌湾里有座皇姑墓,   这是一座江西省最大的地表墓,因为墓内主人的身份与皇亲有关,这座年代久远的墓

    这是一座江西省最大的地表墓,因为墓内主人的身份与皇亲有关,这座年代久远的墓地因此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的眼球;又因为墓内躺着的是一对“靓夫丑妻”,所以,民间衍生出许多与这对夫妻爱情有关的传奇。

    带着一种探寻的心理,2004年岁末第一场大雪过后的第三天,记者到湾里区找到了这座被列为南昌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皇姑墓。


 
    5对石像守候皇姑墓

    从梅岭风景区内太平乡老上自然村的合水桥西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谷小路攀援而上,走了大约两公里,一座规模宏大的地表墓葬赫然显现在记者的眼前。据史料记载,这座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的墓地,是迄今为止江西省罕见的大型地表墓葬。

    穿过一道修竹茂密的绿色屏障,向导指着一排由麻石砌成的狭长石梯通道说:“上面就是你们要找的皇姑墓。”一条由150块麻石修成的台阶(俗称“百步金阶”),顺着山谷中轴线陡直而上。从山脚沿着台阶拾级而上,一对掩映在杂草丛中的牌坊座基依稀可见,石梯通道沿山而上与墓庐槽门相连,通道两旁有石龟、石羊、石狮、石马和翁仲各一对。

    在一篇题为《苍茫皇姑墓》的文章中,对于这些石像作者是这样描述的:石阶两旁依次排列着石龟、石羊、石狮、石马和翁仲,神态各异,肃穆庄严,雕法古拙,历经二百余年的风风雨雨、雪雪霜霜,它们似乎对世事沧桑毫不萦怀,沉默而忠诚地守候着墓主人。

    向导说,石像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墓地能修建到这种程度,墓内主人的身份肯定显赫。但是———

    皇姑墓历经两次劫难

    据资料记载:皇姑墓历经两次劫难,一次是建国前夕,一次在“文革”时期。这两次劫难都让皇姑墓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摧残。

    记者见到的是经过政府重新修复后的皇姑墓。皇姑墓下面成圆柱状上似圆锥形,占地约40平方米,墓的顶部盖有一圈圈侧瓦片,墓围用砖块和水泥浇筑砌成,墓碑高1米多、宽约1米,上刻有隶书“裘文达公、一品夫人熊太君合葬墓”。墓前方有一个石拜台,东西各立石阙。据史料考证,墓前原有两块石碑和四支华表分立两旁。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告诉记者,用瓦片堆砌墓顶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防止杂草丛生,二是可以不让雨水渗透到墓中去,起到保护墓中什物的作用。

    太平乡政府一位李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30年前,这座皇姑墓尚未修复时,他曾与村里的小同伴们来过这里玩。他说,那时的皇姑墓就是一个窟窿,“墓肯定被人盗过,我们钻到里面去玩耍,里面空空的像是一个窑洞。”李说,事隔30多年,再回想起来仍觉得清晰如昨。

    站在墓前宽敞的祭台上,视野极为开阔。雪后的山谷中积雪尚未完全融化,点缀在草丛间的石像泛着白光,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记者发现,皇姑墓所在的山峦,犹如一张面向东南方向的太师椅,整座墓地恰似坐在椅子上的一位沉睡了两百多年的老人,无语地俯瞰着这片银色的世界。而山脚下那一泓正对着皇姑墓的碧清湖水,却清晰地折射出———

    墓主爱情传说感动人

    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新建双港裘家村的一介书生裘曰修高中殿试二甲第七名进士,由此迈进了官场,先后任过庶吉、编修、侍读学士、礼部、刑部和工部尚书、左中允、军机行走、顺天府尹、五典乡试正考官等要职。

    史料称,曾任四库总裁和出使新疆巴里坤的裘曰修善诗文,在平剿伊犁民族分裂势力的战争中立功。生平最显著的功绩是治水,凡南北河渠水利,莫不了如指掌,频使江南,河南、直隶诸省查堪水利,尽心经画,皆有成效。

    然而,裘曰修的宦海得意和这些成绩的取得,却与一位丑陋女子息息相关,若无这女子的相助,裘曰修也许早就含冤屈死于狱中了。

    这无疑是一段快被岁月湮没的历史。当翻开这段封尘了整整两个多世纪的历史时,记者发现,墓主的身份里,竟然昭示着一段恩爱缠绵、相敬如宾的爱情故事。

    据介绍,民间传说中的裘曰修文弱白净,是个美男子。而其从小定亲之妻南昌县人熊氏却粗黑面麻,额上长着七颗排列得犹如北斗七星般的麻子,但两人从未见过面。洞房花烛夜,新郎揭开新娘头上的面纱,心中喜气顿时全消。闷闷不乐的新郎踱到书案前提笔漫无边际地写着,久久不肯上床就寝。熊氏久候不见夫君有何动静,只好起身走到裘曰修面前,见他在纸上写了“抬头不见月”5个字,便说:为妻愿续之。说完,展纸运笔一气呵成。裘曰修定睛一看,熊氏所写的“遥见满天星,众星拱北斗,牛女朝帝京”字迹挺拔俊秀,顿生钦佩之情。“不见月”是裘曰修感叹其妻脸庞不美;“满天星”是熊氏指自己脸上的有麻;“朝帝京”则隐含着熊氏愿全力助夫君之意。

    当晚,裘曰修被妻子的气度、胸襟和才德所感动,对自己唯貌是求后悔不已。于是,夫妻俩携手双进罗帐,成就百年之好。第二天,裘曰修起床,发现床头两双鞋虽有男女之别,却无大小之分,方知自己娶了个没缠脚的女子。

    也正是这双罕见的大脚板,却救了裘曰修的命———

    女墓主千里赴京救夫

    在丑妻的协助下,裘曰修高中进士。从此,他在官场上更是春风得意。

    据史料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场上春风得意的裘曰修,从开始的犯“糊涂”,到后来目中无人的变化,导致他得罪了权贵,被人诬告陷害打入大狱。在家苦候的熊氏得知“夫君入狱”的消息后,立即打点出门。她撒开那双惊世骇俗的大脚板,千里爬涉,历尽万苦,直赴京城。

    相传在赴京救夫的路上,熊氏巧遇銮驾出宫的皇太后,于是,便扑向前跪倒在地,高喊“有冤”!太后掀开帘子,见熊氏相貌酷似她那死去的爱女。于是,便收熊氏为干女,并将熊氏带入皇宫,熊氏因此成了乾隆皇帝的义妹,诰封一品夫人,而裘曰修也由罪臣变成了皇亲国戚。

    在太平乡老上自然村,记者又听到了熊氏被皇太后收为干女的另一种传说。该村上了年纪的老人称,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老上村时,巧遇相貌长得酷似其死去的妹妹熊氏,于是,乾隆皇帝便收熊氏为义妹。但仔细推敲,这种传说可信度不高。不过,史料记载与民间传说也有共同点,那就是熊氏成为乾隆皇帝的义妹身份不容置疑。

    后 记

    雪后的山间冷风拂面、松竹声声。在南昌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5年3月编印的《南昌掌故轶事》第10辑中,有一段文字写道:裘曰修,字叔度,又字漫士,其妻熊氏是一品诰命夫人,他俩死后,按照清朝一品大臣的埋葬制度埋葬,因而墓基宏伟。

    在太平乡老上自然村采访,记者还听到了这样一种民间传说:熊氏安葬入土时,乾隆皇帝为此专门扶柩来过太平乡老上村。熊氏安葬入土的前一天晚上,乾隆皇帝就住在老上自然村一间民房里,当晚深夜,该村整个地面下陷了三尺。在太平乡老上自然村,许多老人对于女墓主的身份提出了质疑,他们告诉记者,民间有一说法,称熊氏安葬入土的当天,全国有18棺一品夫人同时下葬,所以,太平乡老上自然村这座皇姑墓有可能是假墓。这种传说究竟是真是假,记者不得而知。记者试图通过有关部门揭开这个谜,但包括文博部门在内的南昌市许多单位,都称没听说过湾里区有座皇姑墓。如此,这座皇姑墓的真实身份也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赣文化—古韵悠存—欧阳修故里西阳宫
西阳宫是唐宋八大家致意欧阳修的故里,坐落在永奉县沙溪镇约1公里的泷冈。西阳宫是一座三殿并列的古建筑群。前面有一座高大的圆型拱门,门顶上方书有赫然醒目的“西阳宫”三个大字。右侧是泷冈书院,左侧是欧阳文忠公祠,以及《泷冈阡表》碑亭。进门后,一对方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亮节失青春,叹离莺苦唱,别鹄凄吟,五夜怆神深渗澹”、“恩伦褒丹陛,忆弋雁失群,丸熊课读,卅年回首尚辛酸”这是对欧阳修母亲郑氏夫人自誓守节,教子成材的赞美。欧阳修4岁丧父,家境贫寒,其母用荻管在沙盘上教其读书习字,使之成为名家。“画荻教子”已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后人曾在宫内兴建了一幢“荻楼”,以昭示后辈。由于年久失修,早已圮毁。欧阳文忠公祠与拱门相对,为递进式双厅结构,雕龙画栋,飞檐流翠,朱柱生辉,气势壮观。泷冈阡表碑亭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双层楼阁,布局匀称,结构精巧,古色古香。碑亭正中竖立着《泷冈阡表》碑石。正面刻《泷冈阡表》,背面刻...
· 赣文化—古韵悠存—河口古镇
铅山县城所在地河口镇,曾是历史上江西四大名镇之一。北宋时称“沙湾市”。明嘉靖年间,这里手工业发达,水路直通鄱阳湖,商品交换的扩大促进了"沙湾市"的繁荣,到了清乾隆年间,河口进入鼎盛时期,闽浙皖赣川广荆苏等货物集散于此,转销全国,成了商贾云集的“八省通衢”之地。如今,这里仍保留着旧时繁华的印记和古朴的风貌。沿河五米长的明清古街,层楼绵延,鳞次栉比,古老而典雅;青石板路面上的道道车辙,记录下当年小镇的繁荣。镇内小河蜿蜓迥转,一座座青石桥横跨两岸,增添了小镇的水乡情调。沿江码头的碑石上,字迹历历可见,令人回想起当年"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杨,舟楫夜泊,绕岸灯辉"之盛。古镇北面,是闻名的九狮山,为县北门户,又称龙门。山下江水深不可测,据说从这里可以直达龙宫,故名“龙门第一关”,现镌刻在峭壁上的“龙门第一关“五个大字仍清晰可见。九狮第一山下的明代“天乳寺”为明代佛寺,寺边有一天然水池,上书"天乳寺...
· 赣文化—古韵悠存—石城客家古寨堡
在石城县的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座座被专家誉为“江南古堡”的古寨堡。这些古寨堡虽遭自然和人为不同程度的损毁,残存下来的依然雄风犹存,记录着客家人设寨避侵,择地防卫的厚重历史。据史料记载,从中原迁徙到石城的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和匪患,自元代开始就建筑山寨,至清代咸丰年间,当地官绅、富豪、家族为保护人身安全和家财更是遍择险要山巅筑山寨,形成修建寨堡高潮,县境内有大小山寨近百座。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古寨堡的防御功能在现代兵器面前大打折扣,寨堡开始走向衰落,并多被废弃。目前,残存有通天寨、石马寨、红石寨、胜石寨等近20座古寨堡。石城客家古寨堡大多选择临近村庄、四面陡峭突兀但山顶平坦宽阔的山头,依山建寨。山寨的外围选择险要处用石头砌有寨墙,寨墙上建有寨门、寨堡、射孔等,形成完备的防御体系。古寨内有完备的生活设施,除建有足够的堡垒式民房外,生活所需和防御必备的水井、马坊、粮仓、炮台、药库等一应俱...
· 赣文化—古韵悠存—钓源古村“五奇”
距江西吉安城西约十几公里处,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后裔聚居的古村落———钓源。走近钓源,如同观赏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明清景画;置身钓源,尤如穿越时空隧道,熔入明清时代的社会生活。远眺近观,举目所及的青山碧水,长道短巷,宅院重檐,以及深隐其中的神幽奇绝,无不令人生发出问古风之悠远,寻流韵之长传的雅兴情思……“太极八卦”布局奇钓源村由渭溪和庄山两个自然村组成。呈现东西走向,有如道家太极图“S”形中分线的长安岭,为钓源村南向的自然屏障。而太极图中分线的“太阳”中心区“少阴”位及“太阴”处,则分别将渭溪和庄山纳置其中。瑰美秀丽的钓源,不仅有天造地设的“太极图”,竟然还拥有俨然天成的“八卦形”。延绵于“太阴”处的庄山村,其北为横陈屏列的对门山,依东高西低地势一字形跌宕相连的十余口池塘贯穿全村,以二山夹一水,布成了传统八卦中象征美好吉祥的“离”卦。村中古建筑的布局,往往也依八卦成形。古建风格特色奇建...
· 赣文化—古韵悠存—江南第一衙
古代的县衙能够保留至今的实属少见,但在景德镇浮梁,我们却见到一座保存完好的五品级县级衙署。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指的就是今天的景德镇浮梁县。浮梁早在唐朝武德年间设县时就设有五品县官,原因是这里盛产茶叶,唐代初期就是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之一,年上缴茶税占全国的八分之三,宋代开始景德镇瓷税数额巨大,元明清三代朝廷又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所以浮梁县令一直是官居五品。现在保存下来的浮梁县衙为清代道光年所建,它较好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地方官衙的建筑艺术和清王朝的政体规制。踩着古老的青石砖,移步换景中把我们带回到历史里。这座衙署坐北朝南,有头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后花园几个部分组成。头门东旁有“鼓”,是告状人击鼓鸣冤之处,仪门为县令恭迎上级官员的地方。大堂为县衙的主要建筑,又称“亲民堂”,为县令办案场所,高大、昂轩、庄重、尽显官衙的威严;二堂为知县办公及居住的地方,它们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