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赣文化—古韵悠存—江西最大古宅“十都大屋”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8
转发:0
评论:0
赣文化—古韵悠存—江西最大古宅“十都大屋”,  十都大屋,坐落于广丰县十都村的中东部,它建于清代乾隆十三年,是当时纸商王直贤

  十都大屋,坐落于广丰县十都村的中东部,它建于清代乾隆十三年,是当时纸商王直贤所建,故又名“直贤大屋”。据《王氏世谱》所载,十都肇基于元初,始祖童姓开始居住,王姓于南宋嘉熙年间,因战乱从山西太原迁至江山保安,后移居广丰十都。

    只要顺着古街道,由东往西走到村子的中东部,十都大屋就静立在游览者的面前,在200多年的风雨飘摇中,大屋也依然卓尔不群。

    十都大屋占地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780米,单层砖木结构,大屋内厅、堂、室、廊布局错落有致,除厅堂、风道外,有房间108间,小井2口,青石栏杆、鱼池4个,大小天井36个,青石推槽式圆门3个。文物考古专家称,十都大屋是目前江西省遗存最大的古民宅。

    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王家后人介绍,因为王直贤的纸业生意越做越大。不久,他想要置份家业,买田建房,他来到了一个上海纸商家里,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朋友。朋友问他生意如何?他回答日进斗金。同时,他很想建一幢100多间的大屋,请朋友找人帮他设计图纸。于是,上海朋友到杭州请了一位当时著名的设计师为他设计图纸,因他祖籍是山西,就设计了这份承袭山西大院风格的图纸。

    直贤拿到了图纸,又愁买田。正巧,十都祝姓一人因族内纷争,想请直贤帮他请人打官司,若官司赢了,姓祝的人就廉价转卖他在十都中东部的一大片田。结果,官司赢了,直贤仅用40担谷换回了一大片田。

    有田、有图纸,还要有技术巧木匠才行。直贤用“比技术”选招木匠:每个木匠自制一木匣,匣内放一份纸,木匣浸于水中一段时间后,打开匣子,若匣内的纸没有任何水渍,这位木匠便可留下工作。王直贤的精明能干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纷繁复杂的工艺

    从正门取道而折进,进入十都大屋的主体部分——中堂,它由三厅、3个天井构成。

    上厅为家厅,也称香火厅上设的牌位,是家人们就座用餐之厅。中厅为四合厅,又称官厅。闭门设席莫辨上下座,据说当时房屋的主人招待客人时,客人从哪个门进来,就让这扇门开着。客人在客厅中,面朝开着的门就座,这里就是上座。不管从任何一个门进来,都如此安排,绝不会失礼。并不像平常人家那样,受香火桌的牵制,非得按着一个方向坐才是上座。主人为什么这样待客?房子的设计为何有这么奇特功能?后人无从知晓。下厅为书厅,梁上刻有琴、棋、书、画等图样,此厅为宴请宾客时读书人就座之厅。厅厅之间,由天井隔开,却由廊相通。

    穿过三厅,向左侧小门进往右拐便可看到大屋的两个鱼池。鱼池用昂贵的青石砌成,青石上雕刻着花鸟虫鱼,十分逼真。堪称奇特的是,两个鱼池的进、排水设施完好,不管旱涝都保持一定的水位,水是活水,不腐不臭。

    这两个鱼池,尤其是那口大鱼池,还起到了整幢大屋防火灭火功能。

    据说大屋曾几次失火,人们都是用鱼池的水扑灭的。解放初期一次大练兵活动中,当时大屋里居住了五六百名将士,将士们出操时起火了,大伙仅用这鱼池里的水就把火扑灭。原来,这水是从十都港引进来的,长年不绝。

    从鱼池往左走,便可看到一防火墙,其实它是一扇青石圆门,圆门顶上刻有“爱吾庐”字样,表达了主人对此屋钟爱之情。门框中间有夹缝,门是推拉式的,用于开、关门。即使发生火灾,把此扇圆门关紧,火势就不会蔓延到其他地方。

    整座大屋纯属木质结构,雕梁画栋,工艺精绝,横梁与横梁、廊柱与廊柱、斗拱之间百转千回,却没有用一颗钉子,全是榫卯结构。工匠们这种缜密的计算和穿插,让人不得不佩服其超人智慧。游览大屋,各种鸟兽花木图,当时人们的饮食起居的情景,一一尽现在房檐、木柱、匾额之中,精美的雕刻艺术,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大屋两侧设有莲花池、望月楼、养鸡场、大菜园,还有占地约500平方米的四合院式的大屋兵站。

    “庭院深深深几许。”大屋之大、之豪华世人实在难以想象。据说,他们祖上的老人要到各房串门,即使是下雨天,也不会沾湿鞋,因为大屋108间房间间相通、门门相连。当时专门负责关门的下人每天关好门回到房里,还得使劲地揉揉肩和手。

    古建筑的博物馆

    十都村全村原有528栋古建筑,其中明代20余栋,清代150余栋,其余民国时期居多。

    这些古建筑,历史悠久,时间跨度大,从明代到清代,直到近现代,各个时期的都有,全面展示了明以后各个朝代建筑发展的轨迹。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马头墙,高低错落有致,建筑布局合理,独具特色。村内小街地面均以青石板或鹅卵石铺就,使人免受泥泞之苦。从村落走向、建筑布局、环境特色到空间联系和分割等多方面,用一条溪水把文章做活了,表现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又不悖逆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哲理。

    从十都大屋往西走,还可见到保存较好的明清建筑,有“上祝家大厅”(建于明代万历年)、“花堂门”(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古戏台”、“沈氏宗祠”、“童家大屋”、“十都石拱桥”、“显白公祠”等。

    走进十都,登上十都古石拱桥,看十都大屋等明清古建筑青砖瓦屋,沉淀的古文化,不得不赞叹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历史的厚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赣文化—古韵悠存—河口古镇
铅山县城所在地河口镇,曾是历史上江西四大名镇之一。北宋时称“沙湾市”。明嘉靖年间,这里手工业发达,水路直通鄱阳湖,商品交换的扩大促进了"沙湾市"的繁荣,到了清乾隆年间,河口进入鼎盛时期,闽浙皖赣川广荆苏等货物集散于此,转销全国,成了商贾云集的“八省通衢”之地。如今,这里仍保留着旧时繁华的印记和古朴的风貌。沿河五米长的明清古街,层楼绵延,鳞次栉比,古老而典雅;青石板路面上的道道车辙,记录下当年小镇的繁荣。镇内小河蜿蜓迥转,一座座青石桥横跨两岸,增添了小镇的水乡情调。沿江码头的碑石上,字迹历历可见,令人回想起当年"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杨,舟楫夜泊,绕岸灯辉"之盛。古镇北面,是闻名的九狮山,为县北门户,又称龙门。山下江水深不可测,据说从这里可以直达龙宫,故名“龙门第一关”,现镌刻在峭壁上的“龙门第一关“五个大字仍清晰可见。九狮第一山下的明代“天乳寺”为明代佛寺,寺边有一天然水池,上书"天乳寺...
· 赣文化—古韵悠存—石城客家古寨堡
在石城县的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座座被专家誉为“江南古堡”的古寨堡。这些古寨堡虽遭自然和人为不同程度的损毁,残存下来的依然雄风犹存,记录着客家人设寨避侵,择地防卫的厚重历史。据史料记载,从中原迁徙到石城的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和匪患,自元代开始就建筑山寨,至清代咸丰年间,当地官绅、富豪、家族为保护人身安全和家财更是遍择险要山巅筑山寨,形成修建寨堡高潮,县境内有大小山寨近百座。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古寨堡的防御功能在现代兵器面前大打折扣,寨堡开始走向衰落,并多被废弃。目前,残存有通天寨、石马寨、红石寨、胜石寨等近20座古寨堡。石城客家古寨堡大多选择临近村庄、四面陡峭突兀但山顶平坦宽阔的山头,依山建寨。山寨的外围选择险要处用石头砌有寨墙,寨墙上建有寨门、寨堡、射孔等,形成完备的防御体系。古寨内有完备的生活设施,除建有足够的堡垒式民房外,生活所需和防御必备的水井、马坊、粮仓、炮台、药库等一应俱...
· 赣文化—古韵悠存—钓源古村“五奇”
距江西吉安城西约十几公里处,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后裔聚居的古村落———钓源。走近钓源,如同观赏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明清景画;置身钓源,尤如穿越时空隧道,熔入明清时代的社会生活。远眺近观,举目所及的青山碧水,长道短巷,宅院重檐,以及深隐其中的神幽奇绝,无不令人生发出问古风之悠远,寻流韵之长传的雅兴情思……“太极八卦”布局奇钓源村由渭溪和庄山两个自然村组成。呈现东西走向,有如道家太极图“S”形中分线的长安岭,为钓源村南向的自然屏障。而太极图中分线的“太阳”中心区“少阴”位及“太阴”处,则分别将渭溪和庄山纳置其中。瑰美秀丽的钓源,不仅有天造地设的“太极图”,竟然还拥有俨然天成的“八卦形”。延绵于“太阴”处的庄山村,其北为横陈屏列的对门山,依东高西低地势一字形跌宕相连的十余口池塘贯穿全村,以二山夹一水,布成了传统八卦中象征美好吉祥的“离”卦。村中古建筑的布局,往往也依八卦成形。古建风格特色奇建...
· 赣文化—古韵悠存—江南第一衙
古代的县衙能够保留至今的实属少见,但在景德镇浮梁,我们却见到一座保存完好的五品级县级衙署。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指的就是今天的景德镇浮梁县。浮梁早在唐朝武德年间设县时就设有五品县官,原因是这里盛产茶叶,唐代初期就是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之一,年上缴茶税占全国的八分之三,宋代开始景德镇瓷税数额巨大,元明清三代朝廷又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所以浮梁县令一直是官居五品。现在保存下来的浮梁县衙为清代道光年所建,它较好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地方官衙的建筑艺术和清王朝的政体规制。踩着古老的青石砖,移步换景中把我们带回到历史里。这座衙署坐北朝南,有头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后花园几个部分组成。头门东旁有“鼓”,是告状人击鼓鸣冤之处,仪门为县令恭迎上级官员的地方。大堂为县衙的主要建筑,又称“亲民堂”,为县令办案场所,高大、昂轩、庄重、尽显官衙的威严;二堂为知县办公及居住的地方,它们之...
· 赣文化—古韵悠存—赣剧故乡乐平话戏台
赣剧是江西的古老剧种之一,它的传统剧目大部份都是宫廷大戏,要演这种戏,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要有个演戏的场地——戏台。乐平人喜欢看戏,当然也就都乐意建造戏台。乐平的农村到处都有戏台,有些稍大一点的村庄,一村甚至有两、三座,据本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不完全统计,乐平城乡共有新、旧戏台(院)217座。在这些戏台(院)中,既有逾数百年的后港乡老菱田村的“皋二公”老戏台,也有本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建的南岸余家,东港里首,众埠秧坂、界首、文山黎桥、张家、童家、双田横路等新戏台和涌山、镇桥新戏院等。乐平城乡的戏台有乡建的,村建的,族建的,商会建的,私人家里建的,还有由僧侣慕捐或施主还愿聚资兴建的种种。乡建的戏台(院)大多是指解放以后乡政府组织集资建造的。这种戏台(院)多半属于会场、戏场两用。大部份建造于本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在粉碎“”后,随着人民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文化艺术事业的日益发展,乐平农村曾出现一股建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