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赣文化—文化遗址—上饶万年仙人洞遗址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2
转发:0
评论:0
赣文化—文化遗址—上饶万年仙人洞遗址,匡庐奇秀,赣水奔流。江西的山水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江西人民也用自己

  匡庐奇秀,赣水奔流。江西的山水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江西人民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拓着家乡的大好河山。如果探寻他们祖先创业的足迹,则可以追溯到十分遥远的古代。

  江西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地点在万年县仙人洞,这里保存有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遗址。它位于距县城约十五公里的大源公社。这一带在地质上属于喀斯特地形,高低起伏的石灰岩峰峦环绕着一块狭长的小盆地。仙人洞在大源公社东南角,它是一座发育良好的石灰岩洞穴,洞口开阔并向前伸展,呈岩厦状,剖面呈弧形,最高处近六米,宽约十九米,是一处较理想的天然栖息之所。洞穴深四十米,可分成南北四个支穴。洞穴周围山青水秀,我们的远古祖先曾经在这座洞穴里居住过很长时间。

  1962年春天,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工作者根据县文化馆提供的线索来到达里进行勘察,在洞口发现了文化堆积,里面包含有蚌器、骨器、陶片、烧土、炭屑,还有大量的碎兽骨、螺蛳壳、蚌壳等遗物。在一些蚌器和骨器上还有圆孔。骨器磨制光亮。粗砂红陶片上饰篮纹或粗绳纹。

  1962年3月和1964年4月,考古队在洞穴内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面积为六十九平方米,出土各类文化遗物九百余件,还发现了三个灰坑和二十二处烧火遗迹。根据碳十四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数据和对堆积地层的分析,可推断这处洞穴遗址的时代距今大约为八千年至一万年。

  出土的石器有一部份是打制的,如刮削器、砍砸路等,有些握石片在打下来后未经任何加工就用来作切割或刮削之用。还有一部份石器则是经过磨制的,如钻孔器、凿、铲等;磨制得也比较粗糙。陶器都已破碎。从残片观察,器型大多是手工捏制而成的圆底罐,器内壁凹凸不平,胎壁厚薄不匀,胎质粗劣,有些还掺和了蚌末、石英粒;陶色很不稳定,有的在同一块陶片上呈现红、灰、黑三色;内壁和外壁均饰粗绳纹。这些都显示制陶技术尚处于原始阶段。当时烧造陶器可能是采用平地堆烧的方法。骨器有鱼镖、凿、针、笄等。鱼漂上刻有倒刺,戳鱼的功能较强。凿用于加工木器。针用于缝制衣服。笄上刻有条纹,以使束发时不易滑脱。蚌器多数穿孔;孔一般是对钻或敲凿而成;敲凿的孔四周很不规整。

  经过鉴定,遗址里发现的大量兽骨都是野生动物遗骨,鹿、猿、虎、野猪、麂、猪獾、小灵猫、果子狸、猕猴等,龟、鳖、螃蟹的碎骨。

  考古工作者在泥内发现属于四个个体的人骨化石,经鉴定,其中成年男女各一人,还有两个是八岁和一岁左右的小孩。这似乎是一个四口之家,但事实上当时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距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诞生为期尚远,这时人们依然过着共同劳功、共同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从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和其它文化遗物可以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先民们将兽皮缝缀衣服以避寒,将蚌壳钻孔后串连起来挂在胸前作装饰品,在山洞里燃起火堆烧煮食物和取暖,同时防御野兽的侵袭。这时还没有产生原始农业,人们主要靠渔猎为生,采集野生植物果实和螺蚌一类水生动物充饥。从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分析,今天的大源公社一带在当年还是森林、湖沼地区。尽管居住环境十分险恶,我们的祖先却凭藉着粗笨的石器,依靠群体的力量和智慧,战胜自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考古学界对万年仙人洞遗址很重视,有的认为这处遗址的堆积是“华南全新世洞穴堆积标淮剖面的代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陶瓷史展览,把仙人洞遗址下层堆积土的夹粗砂绳纹陶认定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陶器。

  据目前已掌握的考古资料看来,到全新世初期,以打制、磨制石器和粗砂绳纹陶共存的原始文化分布的范围很广,在我国华南、东南地区甚至包括印度的一些地方都曾有所发现,而万年仙人洞遗址可算是典型代表,因为它有层次分明的早晚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华南地区较早被发现,还经过两次科学发掘,出土的人骨和动物骨骼也都经过了科学鉴定,这就为分析比较和综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因此,有人提议,可以把这同一类型的原始文化定名为“万年仙人洞文化”。

  距今七、八千年前,和黄河流域的先民们辛勤开拓祖国中原大地的同时,居住在华南、东南地区的先民们也在披荆斩棘,创造着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再南面的珠江流域,应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说得好:“当时各种文化在祖国大地上争妍竞秀,并且常常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交织成一幅光彩流离的瑰丽图景,而且为后来独特的灿烂的中国文明订下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赣文化—文化遗址—樟树樊城堆遗址
樊城堆遗址,是江西赣江——鄱阳湖水系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它地处樟树境内,位于樟树镇以西约20多公里的三桥乡庙下村附近,与地处肖江上游的吴城商代遗址,相距仅六、七公里。自1977年试掘以来,经两次正式发掘,揭露面积累计达825平方米,取得了一批实物资料,初步了解了它的文化内涵和性质。樊城堆遗址的堆积层次,自上而下有七个自然层,第三层至第七层,是早期堆积的下文化层,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二层,是晚期堆积的上文比层,属于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堆积。樊城堆遗址下文化层出土遗物中,最具特色的是浅盘鼎、壶形鼎,各种式样豆类器、以及器盖和彩陶器等。据近年调查和发掘资料表明,樊城堆文化的南限目前已达于都,北界已到长江边缘,它是分布在赣江——鄱阳湖水系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是江西地区土著文化,现已提出命名为樊城堆文化。
· 赣文化—文化遗址—九江县神墩遗址
神墩遗址座落在九江新合乡境内。为配合大沙铁路的修建,经江西省文化厅报请中央文化部批准,省文物工作队于1984年和1985年秋冬季节,组织了两次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共计900平方米,出土各种文化遗物和可复原器物400余件。据两次发掘资料,神墩遗址包含有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的商、周等三个时期的地层堆积和文化遗物,而周代层堆积较厚,出土文化遗物的早晚演变序列也比较清楚,因而又可分为早、中、晚三期;该遗址文化堆积,前后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故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神墩遗址均是江西目前所发现的古文化遗存中之佼佼者,它将为江西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的研究和建立,为探索与周围省区古代文化之交流和融合关系,提供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和标尺。神墩遗址两次发掘出土的遗迹和遗物之中,以下列各项尤为珍贵:一、在神墩墓葬中,第一次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的人骨架,而且棺或椁灰痕迹清晰。这对研究江西葬俗史等课题,是...
· 赣文化—文化遗址—再访大洋洲青铜文化遗址
惊世对江西吉安市新干大洋洲来说,近二十年中的两件事改写了它的地位和面貌:一是商代大墓惊现于世,一是青铜文化遗址公园建成。这两件事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小村———大洋洲、程家村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早在1989年9月20日,一劳作的农民用锄头碰醒了地下青铜王国的梦。接下来两个月里,文物工作者艰苦细心发掘、收集,约2000件文物面世,大批国宝上交国家珍藏。这下乐坏了国家文物局领导,连声说:新干县立了大功,新干县不愧是江南的“青铜王国”。青铜文化研究权威、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说:大洋洲青铜文物,其价值与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就这样,青铜王国成了新干县继“粮仓、盐田、橘乡”后的第四张名片。当然这也是吉安、江西乃至江南的一张名片。梦醒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初地下王国惊现于世的巨大兴奋和轰动渐渐归于平静。新干人自豪地把江南青铜王国介绍给四方来宾,可是当客人提出要去看看时就傻了眼:看几张照片?看几丘沙地?久而...
· 赣文化—文化遗址—吉州古瓷窑址
在吉安市郊永和镇附近,有二十多座如山似岗、起伏连绵的窑岭,这便是驰名中外的吉州窑(又叫永和窑)遗址。吉州窑创于唐末,盛于南宋,衰于元朝。在其极盛时期,永和镇内曾有72花街,数十家窑场,商贾云集,一派民物繁庶的景象,时称“天下三镇之一”。然而吉州窑之所以留芳千古,还在于它拥有独具特色的吉州瓷。仅目前所发现的就有l00多种,其中以碗盏等生活用品为主,鸟兽虫鱼、杯筒瓶罐等工艺品也很丰富。其工艺花色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釉色有黑釉、白釉、青釉、绿釉、彩画、琉璃等;装饰有:印花、剔花、贴花和洒釉雕塑等。这些瓷器精致淳朴,极富江南风味。特别是吉州窑天目瓷中的木叶贴花,尤为稀罕。这种工艺,是在黑釉碗盏中贴上一片树叶,以“窑变”等特殊方法烧制而成,斟上茶水,那叶子便呈现出淡绿色,而且叶脉依稀可见,使人顿觉生机盎然。达就难怪在英国大英博物馆里;吉州瓷会成为众所瞩目的珍品。吉州窑在数百年的烧制中,为我国陶瓷业...
· 赣文化—文化遗址—我国最古老的白酒作坊遗址
被誉为中国酒业“国宝”,目前年代最早、遗迹最全、遗物最多、时间跨度最长且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大型古代白酒(俗称“烧酒”)作坊遗址——李渡烧酒作坊遗址在江西省进贤县李渡镇出土。目前已发掘出的遗址位于江贤县李渡酒厂厂区内,厂方是在今年6月份进行厂房改造时发现这一遗址的。经过国家考古研究所和江西考古人员数月的抢救性发掘后,确定这是一个发现面积15000平方米、距今约800年前的特大古代白酒作坊遗址。“这是目前中国发现时代最早的一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生产蒸馏酒的作坊遗址。”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认为,目前发掘面积已有350平方米,其揭露的遗迹现象竟然包涵有横跨元、明、清至近现代的炉灶、晾堂、酒窖、蒸馏设施、墙基、水沟、路面、灰坑和砖柱等,“从考古角度讲完全能说明中国古代烧酒生产的工艺流程。”记者刚走进厂房内的发掘现场,一股醇厚的酒糟香味扑鼻而来。在约半米深的土坑内,几十个圆形、长方形、腰形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