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河洛文化—河洛姓氏—客家姓氏根在中原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6
转发:0
评论:0
河洛文化—河洛姓氏—客家姓氏根在中原,  客家人是中華民族中優秀的一支,近一千年來五次大遷徙,從中原向外播徙,當今已繁

   客家人是中華民族中優秀的一支,近一千年來五次大遷徙,從中原向外播徙,當今已繁衍發展到一億二千多萬人口,分佈在海內外各國和地區。客家人不論走到哪里,都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為中華民族的發展,為居住地的振興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巍巍客家,心系中原。本文從姓氏文化方面說一說“客家姓氏,根在中原”的歷史資料。因為:“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中華民族有追宗溯源、尋根問祖的傳統,而姓氏尋根是追宗覓祖的捷徑。中華姓氏源遠流長,數量繁多,古今姓氏達一萬多個,這些姓氏歷經數千年的發展,血緣相續,薪火相傳,成為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同時,由於中華姓氏的形成、發展、演變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的進程,與其他社會現象相比,姓氏發展緩慢且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規律性。因此,姓氏成為中華民族子孫尋根溯源的活化石。以下從三個方面談姓氏文化問題。
  一、中華人文始祖主要活動在中原,是萬家姓之源
    現在的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並且公認炎帝和黃帝為中華人文初祖。這是因為炎黃二帝及其部族於上古時期在中華大地上長期居於主導地位,炎黃族系遂成為後世華夏族的主體。同時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其他部落、部族、邦國還有很多,他們與炎黃族團都有密切的關係。這些古部族(或族團)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通過相互間的頻繁交往和紛爭,最後逐漸融合為一體,形成華夏族群,產生了大量的姓氏,作為區別本部族與其他族群的符號標記。據古文獻記載,我國上古時代氏族林立,除有炎黃二帝之外,歷代相傳的古氏族首領還有燧人氏、太昊伏羲氏、蚩尤阪泉氏、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他們也都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是中華人文始祖。中華民族眾多的姓氏,就是這些部族領袖率領族眾在漫長的生存鬥爭中發展形成的,所以,人文始祖可以說是萬姓之源。以下簡述十大人文始祖主要事蹟。
燧人氏  燧人氏相傳為大巢氏所生,是上古時“火”的發明者。史書載:燧人氏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遂天之意,故為燧人。“鑽木取火”的發明使人類掌握了火,結束了上古先民“茹毛飲血”的時代。燧人氏還發明了“結繩記事”,開創了     “日中為市,交易而退”的易貨貿易。燧人氏主要活動于中原,燧人氏的墓在今河南省商丘市。
   太昊伏羲氏  伏羲氏是燧人氏裔孫女諸英所生,由於智慧品德超常,加上又是先聖嫡親後代,因此被推為部族首領。伏羲氏作為部族聯盟首領居於陳,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並把當時最大的動物“龍”(據說是鱷魚)作為最吉祥的動物納為圖騰崇拜。伏羲氏還發明了魚網,大大提高了魚的產量;與此同時,他還率領部族馴服禽獸,使牛、馬、羊、雞等許多動物成為家畜。在文化上,他的功績首推畫八卦,創造了最原始的預測方法——蔔筮。我國古典名著《易經》就是這門學問的集大成者。伏羲氏還始創周天歷數,定365晝夜為一年。自此開始,時間和年代有序,混沌蒙昧狀態結束。他還是中華正姓氏、制嫁娶的創始人。據歷史記載,伏羲氏去世後葬于河南淮陽。如今淮陽的“太昊陵”,是現今保存下來的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古代陵墓之一。伏羲氏本姓風(彭),傳伏、宓二氏,又產生15個古姓氏,即女媧氏、柏皇氏、大庭氏、赫胥氏、方雷氏等。同時,在正“諸侯之姓氏”過程中,又重新確定了勾陳氏、黃神氏、皇覃氏、吳回氏、封胡氏和焦氏等。以上姓氏大多數成為今中華姓氏之源。
   炎帝神農氏  炎帝神農氏以教民種植穀物而為後世稱頌。炎帝族與黃帝族在古代是同一祖族分支出來的胞族。《國語•晉語》雲:“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炎帝生於華陽城(今河南新鄭市),一說生於“列山石室”(今湖北省隨州北厲鄉縣神農穴),因長於今陝西鳳翔、岐山縣東的姜水畔,故姓薑。炎帝是古代原始農業的開創者,他率民眾進行百穀的人工栽培、種植,併發明瞭農用工具。他能因天時,相地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教民藝五穀,因而農事興,被後人尊稱為“神農氏”。同時神農氏還大力宣導商品交換,所以被譽為中華民族的“商祖”。在科技領域,炎帝創制了醫藥。後人繼承了他的遺志,寫出了一部中國醫學的開山之作——《神農本草經》。在人民生活的改善方面,他使中國人民首次普遍食用鹽,大大改善了各種食物的味道,促進了人體的健康。據歷史記載,神農氏是因為品嘗百草而中毒去世。炎帝陵位於今湖南省炎陵縣。炎帝後裔有烈山氏、縉雲氏、三烏氏、封父氏、共工氏及姜、唐、焦、周、管、蔡、晉、魯等108個姓氏。
   黃帝軒轅氏  黃帝相傳也是少典和有蟜氏的後代,生於新鄭的軒轅之丘,其活動中心在今河南地區。黃帝有三個姓,本姓公孫,長於姬水而姓姬,國于有熊而姓熊,號軒轅氏。黃帝在軍事上擴大和加強了部族團結,與炎帝部落聯盟,融合了蚩尤部落,統一了中原各部族,創建“龍文化”。以“龍文化”作為團結部族大家庭的紐帶。幾千年來,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把“龍”作為民族團結、中央集權的神聖象徵。黃帝作為部族聯盟的首領,居於有熊(今河南新鄭)。在社會生產上,黃帝組織發明、研製了一系列重要的生產、交通、作戰工具和生活用具,開始使用銅器。黃帝的正妃嫘祖發現了養蠶、制絲的方法。從此,先民有了蠶絲衣料。由於上述重大貢獻,軒轅黃帝被中華民族子孫尊稱為“人文初祖”。
   黃帝去世後,葬在今陝西省黃陵縣城西北的橋山。河南省靈寶市亦有鑄鼎原和黃帝陵塚。黃帝有25子,得姓者有12姓,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另外,依據《世本》對黃帝后代的粗略統計,從黃帝時代到先秦時期,黃帝直系子族發展到101個屬地(方國、諸侯國),共分衍出510個氏。分別統計,顓頊族有直系子族6個,子族8個,隔世子族5個;帝嚳族有直系子族8個,子族10個(隔世子族未計);堯族的後代佔據5個屬地,共40個氏;舜族後代佔據9個屬地,有61個氏;禹族後代佔據12個屬地,有33個氏;契族後代佔據12個屬地,有124個氏。另據《路史》對少昊後代的統計:“偃姓國22個,嬴姓國57個,李姓國4個,紀姓國6個,蔑姓國2個,還有不知何姓的國9個。總共6姓100個國。”以上黃帝後裔繁衍的姓氏是當今中華民族姓氏的重要組成部分。
   蚩尤阪泉氏  在上古時期的眾多部落逐步統一融合為中華民族的過程中,有一位著名的部族領袖——蚩尤。他領導發明了當時最先進的金屬武器——大弩、戈、矛、戟等,因此被後世的歷史學家和民眾尊稱為“戰神”(兵主)。他是黎族、瑤族和苗族的始祖,也是黎、苗、勾、鄒、屠、吳、司馬、祝、彭、曹等姓氏的遠祖。蚩尤墓在今河南省台前縣。
  少昊金天氏  少昊金天氏,己姓,本名摯,在史書上又稱小昊。因其“能修太昊之法”,有“以金德王天下”之稱,故號為金天氏。少昊活動於今山東半島一帶,以曲阜為中心,為當時24個氏族部落聯盟的酋長。當時,少昊部族各氏族都崇拜鳥,少昊在位時,吸收各部族鳥類圖騰最光彩的部分,集錦雞首、孔雀羽、太陽鳥尾、仙鶴腿等於一身,創造出“鳳皇”這個“神鳥”,象徵美好、和樂、祥瑞、安寧。我國著名的“龍風文化”的“鳳”即來源於此。出於對鳥的崇拜,“以鳥命官”,以“鳳鳥氏”作百官之首(宰相),“玄鳥氏(燕子)”掌兵事等。少昊為政期間,出現了“民無淫,天下大治,諸福之物畢至”的祥和幸福局面。少昊去世後,葬於今山東曲阜市東四公里的舊縣村。少昊後裔有偃、贏、紀等姓氏。
   顓頊高陽氏  顓頊高陽氏本姓姬,是軒轅黃帝的孫子。因最初建侯國于高陽(今河南杞縣),故後稱為高陽氏。他20歲繼承金天氏帝位,遷都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一帶)。在政治上,開始以民事紀官,把管理樹林和木材的稱為“木正”,把管理土地的稱為“土正”,等等,從此,各項職責不再含混不清。在宗教上,他大力改革巫術與祭祀。在文化上,他改革甲曆。顓頊去世後葬于“濮陽城外廣陽裡”。今河南省內黃縣城南30公裡的梁莊鄉三陽莊村西北有顓頊墓。顓頊帝後裔的姓氏有姒、薛、禹、沈、江、辛、封、白、鐘、羋、陸、楚、蔣等多種。
   帝嚳高新氏 帝嚳,姓姬,名俊,因為在辛地(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南高辛裡)開基,故號稱高辛氏。據史載,帝嚳少時即輔佐叔父顓頊,學習政事。30歲時繼承顓頊帝位,居於亳殷(今河南偃師市西)。帝嚳行政大公無私,有明察善惡的能力。帝嚳的後裔有帝堯、後稷(此人成為周族的始祖)、契(此人後來成了商族的始祖)、摯(帝嚳帝位的繼承人)。這幾個人對中華民族百家姓氏的形成,起了決定性作用。因此,帝嚳被列為“上古五帝”之一。帝嚳去世後與顓頊同葬在河南內黃縣境內。帝嚳陵寢原湮沒在黃沙灌木叢中,現已整修開發,存有元朝所立“帝嚳陵”石碑。帝嚳後裔的姓氏有唐、杜、房、宋、孔、孟、朱、鄒、華、林、畢、郜、芮等諸多姓氏。
   帝堯陶唐氏 帝堯是帝嚳與三妃陳鋒氏慶都(一名慶節)所生之子,排行第二。本姓姬,自幼隨母親在外婆家的“伊侯之國”(今河南伊川縣)生活,後又遷住祁(今山西黎城縣),故又姓伊祁氏。他曾先後受封于陶地(今山東定陶)和唐地(今河北完縣、唐縣境。完縣今名順平縣,該縣有伊祁山,上有堯母洞遺址),故又稱陶唐氏。帝堯實行傳遞帝位禪讓制,以“選賢任能”作為最重要的任務;他首創“諫鼓”和“謗書”,鼓勵民眾直言批評行政得失;他推行仁政,把存鰥寡、賑荒災、避免民眾犯罪作為主要行政目標。帝堯主要活動于中原地域,去世後葬於今山西臨汾市城東35公裡的郭裡神林。帝堯兒子丹朱墓在河南範縣。帝堯身後產生了陶、唐、伊、祁、劉、杜、堯、趙、龍等姓氏。
  帝舜有虞氏 帝舜為瞽叟與握登之子,因眼中有雙瞳子,故名重華,出生于河南濮陽姚墟(古濮州,今濮陽有姚墟)。虞舜是中國上古史上一位既不靠武力奪權又不靠世襲繼承,而是靠試用考核登上帝位的領袖人物。他在任期間,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他派大禹率民眾開山嶺、疏河道,制定正確治水方針,把“以堵塞為主”改變為“以疏導為主”,使洪水得以順河直流人海,徹底治服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特大洪災。在政治建設上,他實行“選賢任能”的方針,開創了官員考核制度;帝舜還是中國法制建設的開山鼻祖,協助堯創制了“五刑”,開中國法制的先河;實行“貢賦”制度,是中國賦稅制度的發端。在文化教育領域,舜帝協助堯制定“五禮”,從此,中國成為“禮儀之邦”;創建太學和小學,推行教育和養老制度,開創了古代中國“以孝治天下”、“敬老尊賢”的文明傳統。舜出生在河南濮陽,主要活動在中原,但把帝位讓于禹後,率族人南遷,因而舜帝逝世於湖南省蒼梧山野。現存的舜帝陵在今湖南省永州市九嶷山麓。舜帝姓虞、媯、姚,其後裔還有陳、胡、苟、袁、陸、車、田、古等多種姓氏。
   綜上所述,人文始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為世代中華兒女所崇敬。人文始祖也創下了萬家姓,因此,認定中華人文始祖是萬家姓之源,人文始祖主要活動在中原,文化遺址在中原。因此,作為中華民族的一支,客家姓氏根在中原。
   二、河南地處中原,是200大姓的發源地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這裡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或中華人文始祖多集中活動于中原地區,並留有大量的活動遺跡。如炎帝的後代曾在今河南境內建立許、謝、申、呂、焦等國,今河南南樂縣境有炎帝(赫胥)墓。黃帝部族的主要活動範圍在河南,其“軒轅之丘”和“有熊之國”均在今河南新鄭一帶。河南靈寶市境內有黃帝鑄鼎原和黃帝陵、軒轅壇。此外,河南西華縣有女媧城,開封市有蒼頡台。河南商丘市有燧人氏墓、高辛氏(帝嚳)故裡,還有閼伯台。閼伯即契,為商人的始祖。河南柘城縣有古天子朱襄墓。河南淮陽縣有太昊陵,河南省鞏義市有伏羲畫卦台,上蔡縣有伏羲畫卦亭。輝縣本名共,是因共工氏在此活動而得名。河南台前縣有蚩尤墓遺址,河南內黃縣有顓頊和帝嚳陵,俗稱二帝陵。
   夏、商、周三代及其以後,河南逐漸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據有關的考古和文獻資料證實,夏禹都陽城在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鎮一帶),夏啟都陽翟即今河南禹州市境內,夏王太康、仲康、少康、胤甲、孔甲等也都居於河南境內,夏朝晚期都城斟郡在偃師境內,夏王桀居此。河南偃師西亳曾為帝嚳和商湯所居,鄭州商城(隞都)是商代前期都城,安陽殷墟為商後期都城,朝歌(即今河南省淇縣城)是紂王亡國之地。洛陽有西周成周城、東周都城。周代,河南地區有管、蔡、衛、宋、鄭、江、黃、鄧、許等數十個諸侯國。戰國時期,魏、韓、楚曾建都于河南,其中韓、魏亡國於此。這都說明了地處中原的河南省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中國歷史上,河南曾長期是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東漢、魏、西晉、北魏、隋(東都)、唐(東都)、北宋等多個封建王朝均建都于河南,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因此,這裏成為諸多姓氏的發源地。經初步統計,在中國古今姓氏中,約有l500多個姓氏的祖根在河南;在當今中國以人口統計,人口最多的大姓,有200多個大姓源於河南省的一些市、縣。這些姓氏子孫經歷代遷徙繁衍,已散佈於神州大地,更有遠涉重洋,移居港臺和海外各國及地區者。
    以姓氏人口統計數為序,對源于河南的大約200個大姓排列如下,其中排首位的李姓,其人口已上億人。李、王、張、劉、陳、楊、黃、周、孫、胡、林、何、郭、羅、梁、宋、鄭、謝、韓、唐、馮、于、董、程、袁、鄧、許、傅、沈、曾、呂、蘇、盧、蔣、蔡、丁、魏、葉、潘、杜、戴、夏、鐘、范、方、石、姚、廖、熊、陸、孔、白、康、毛、丘(邱)、秦、江、史、顧、侯、召 邵、孟、龍、段、雷、湯、尹、常、武、賀、賴、龔(共)、文、樊、蘭、殷、陶、洪、翟、安、牛、溫、蘆、俞、葛、韋、申、畢、焦、向、柳、邢、駱、岳、梅、莊、莘(辛)、管、祝、塗、谷、時、耿、卜、路、詹、關、苗、淩、費、項、成、游、陽、衛、屈、覃、霍、甘、蒲、單、司、柏、甯、柯、阮、華、房、邊、吉、戚、古、苑、鄔、來、諸、婁、蓋、木、穆、燕、連、商、竇、鄢、冷、花、仇、艾、都、鞏、嵇、樂、虞、封、原、官、衣、楚、栗、匡、宗、應、巫、明、岑、和、展、寇、晁(朝)、雍、門、帥、裘、榮、相、伊、杞、湛、禹、庾、祖、戈、國、鹿、蒯、尉、厲、虢、息、酈、郗、道、郟、頓、宛、養、凡、、扈。
   三、姓氏的播遷
  我們研究姓氏播遷,資料搜集面廣一些,遷徙時間向上追溯遠一些。雖然不完全確定是客家人的遷徙,但我們也收錄於此,保留這份歷史資料。
  源于中原的姓氏,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不斷地向外遷徙。其中大批遷徙有五次。另外,因居官、經商、避災禍戰亂等分散遷徙者不計其數。以下簡介由中原向南北各方五次大播遷的情況。
(一)秦、漢至魏晉時期(西元前250年—西元479年)中原人向南方遷徙
秦統一中國後,曾派數萬大軍深人嶺南,此後這批秦軍在嶺南戍守。為進一步打通南北交通,秦始皇又派50萬大軍到嶺南開闢靈渠,後留分士兵和北方移民,有的繼續南下到邕州(今南寧市)定居,成為秦朝的北方移民。漢代曾出兵交趾,東漢大將軍馬援平息戰亂後,也留分官兵戍邊屯墾。這些北方士兵和移民,多數來自中原。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不已,中原士族大批隨晉室南遷。新編《固始縣誌》記載有西晉末八姓人閩,文中引用《閩中記》:“永嘉之亂,中原士族林、黃、陳、鄭四族先入閩。今閩人皆稱固始人。”還引用《閩書》載:“永嘉二年(308)中原板蕩,衣冠姓氏人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兩晉交替之際,北方人移居江南,是中國歷史上影響巨大的移民潮。不僅是人閩八族,還有近百萬人渡江南下。如有范、蔡、于、王、袁、謝、周、荀、江、殷等多個姓氏南遷。
 (二)唐初陳政、陳元光率部入閩
     唐總章二年(669年),泉州、潮州間發生山民騷亂。高宗詔令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縣)人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3600名,將校自許天正以下123員,前往閩粵之界的綏安縣地予以鎮撫。初戰獲勝,後因將士不服水土,病死較多,加之寡不敵眾,作戰失利,退守九龍山(今漳州南),奏請朝廷派兵增援。朝廷命陳政兄陳敏、陳敷率固始“五十八姓”軍校增援。軍隊行至浙閩交界,陳敏、陳敷染病卒。其母魏氏率眾與陳政會合。儀鳳二年(677年),陳政卒。其子元光代父領兵,繼續鎮撫閩南,他屯墾建宅,興修水利,發展農桑和文化教育。垂拱二年(686年),奏請獲准,開建漳州。3600名官兵和“五十八姓”軍校在漳州地區落籍。
據後人考證,唐初隨陳政父子入閩將士和眷屬近萬名,其中實有陳、許、盧、戴、李、歐、馬、張、沈、黃、林、鄭、魏、朱、劉、徐、廖、湯、塗、吳、周、柳、陸、蘇、歐陽、司馬、楊、詹、曾、蕭、胡、趙、蔡、葉、顏、柯、潘、錢、余、姚、韓、王、方、孫、何、莊、唐、鄒、邱、馮、江、石、郭、曹、高、鐘、汪、洪、章、宋、丁、羅、施、翟、卜、尤、尹、韋、甘、寧、弘、名、、麥、邵、金、種、耿、謝、上官、司空、令狐、薛、蔣等84姓。
 (三)唐末王潮、王審知率部入閩
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年),壽州人王緒率農民軍攻陷光州,固始東鄉人王潮、王審知兄弟,奉母董氏率鄉民5000人從義軍入閩。唐昭宗大順二年(891年),王潮為福建節度使。光化元年(898年),王審知為威武軍節度使。後樑開平三年(909年),王審知被封為閩王。隨王審知入閩的固始籍民有王、陳、李、張、關、蔡、楊、鄭、謝、郭、曾、周、廖、莊、蘇、何、高、詹、林、沈、施、盧、孫、傅、馬、董、薛、韓、駱、蔣、黃、包、袁、賴等34姓。
 (四)宋代北方百姓向江南大播遷
   遷徙始于靖康、建炎年間。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人汴京,俘虜徽、欽二帝及皇親、將臣及百姓數萬人北去。宋康王趙構率領殘餘的宗室、朝臣逃至江南,定都臨安(杭州),史稱南宋。在此期間,戰火燃遍大江南北,中原百姓為避戰火大規模南遷。據有關資料統計,自宋建炎以來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的15年間,大約有500多萬北方移民定居江南,主要寓居於今江蘇、浙江、江西等地。
   兩宋時期,還有一些中原百姓經由福建、江西遷入廣東,較為集中的移民活動發生過兩次:一次是在北宋滅亡時,中原族民的一部分隨趙構奔走東南,至太湖流域;還有相當一部分人隨隆祐太后到達贛南地區,部分人在動亂中繼續南下,到達珠江流域一帶定居下來。又一次是元軍南下,南宋滅亡,宋舊臣文天祥等擁皇子趙昰(9歲)為帝,從溫州沿海撤至福州。元軍自浙江入福建,宋殘軍節節敗退,倖存下來的十余萬人大部分隱匿於廣東各地。與此同時,還有文天祥組織的江西百姓抗元義軍亦兵敗,其大部分人皆由贛南逃入廣東。
南宋末年,為避戰火逃入廣東的中原人,在南雄珠璣巷一帶有97戶33姓相約一同南遷,臨行前發誓道:如果遇到能安居之地,各家分居,各姓子孫應世代友好相處,“富者建祠奉祀,貧者同堂共餐,萬代永不相忘也”。這33姓是:羅、湛、鄭、張、尹、文、蘇、謝、陳、麥、盧、湯、溫、胡、趙、伍、曹、區、李、梁、吳、馮、譚、蔡、阮、郭、廖、黃、周、黎、何、陸、高。據後人統計,宋代自南雄珠璣巷南遷珠江三角洲的北方移民後裔現已遍佈廣東29個市、縣,分市於668個鄉(鎮)、村,總計有143姓。
   宋朝還有狄青、楊文廣率禁軍南征,大批士兵留廣西戍邊屯墾,《宋史》載皇祜中廣源儂智高陷邕州,狄青上表請行,願得蕃落騎(少數民族騎兵)數百和禁兵(中央的北方兵)出征平亂。狄青敗濃智高於邕州後,部分官兵戍邊屯墾。又《宋史》載楊文廣從狄青南征,皇祜五年(1053年),留禁兵四千戍邕州,還於廣西屯兵一萬人。由此可見,幾次戰役,都留有中原官兵在邕州(今南寧)及其邊境,其中許多人後來都定居和當地人通婚,傳下後代;在北宋後期,還允許禁軍官兵帶家屬隨軍行動,稱“老營”,他們定居南疆,這亦是中原移民廣西的一部分。以上中原移民多自稱白馬縣(今河南滑縣)人。
  (五)明清時期,中原移民的後裔大批赴台或到海外各國
其中首推隨鄭成功收復臺灣者。清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4月23日,鄭成功決心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親率將士25000人,乘艦數百艘,自料羅灣浩浩蕩蕩出發,24 日至澎湖。經過艱苦戰鬥,大軍艦隊魚貫至臺灣外沙線。後包圍了赤嵌及臺灣城。提督馬信率兵駐紮於城外,攏土為壘,嚴密封鎖。相持8個月,通往城內的水源全被切斷,荷蘭兵彈盡糧絕,走投無路,扯起白旗投降。1662年2月1日,舉行隆重的受降儀式,荷蘭侵略者投降。這次收復臺灣的將士25000人,其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從北方遷徙到南方各省,特別是遷到福建的河南人的後裔。僅鄭成功的主要將士中就有鄭、馮、馬、楊、劉、陳、董、臧、曾、施等姓,其祖根都在河南。鄭成功的祖先就是“從王潮自光州固始入閩”的鄭氏後裔。
   1683年,清朝統一臺灣後,由大陸渡海入台墾殖的百姓不絕于道,形成由大陸向臺灣的移民高潮。其中亦有不少中原移民的後裔,他們為臺灣寶島的開發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明清時期由大陸入臺灣的確切人數,已無法進行統計。據有關資料說,大陸向臺灣移民,歷來以閩人居多,閩人之中又以泉、漳二府各縣為最。據1926年的調查,全臺灣漢族居民共375萬多人,祖籍福建者達310多萬,占83%強。其中泉州府各縣占44.8%,漳州府各縣占35.1%。另據臺灣、廣東的一些家譜記載,明清時期移民臺灣的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廣東省,其人數僅次於福建。而福建、廣東兩省,歷代移民多來自中原,自宋代以來,這一帶已成為中原移民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因此,明清時期由福建、廣東向臺灣的移民中,有相當數量是中原移民的後裔。
   以上遷徙到南方的人口中,一部分形成了“客家人”。當今客家人已有一億二千萬人,分佈在南方各省(區)和臺灣、香港,亦有大批客家人出海到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客家人都自稱祖根在中原。據初步調查瞭解,客家人有一百多個姓氏,其中大部分姓氏是源于河南,根在中原。如對李、王、張、劉、陳、楊、黃、周、孫、胡、林、何、郭、羅、梁、宋、韓、唐、馮、程、袁、鄧、許、傅、沈、曾、呂、蘇、盧、蔣、蔡、丁、魏、葉、潘、戴、鐘、范、方、姚、廖、熊、陸、孔、邱、丘、江、湯、賀、賴、共、龔、文、蘭、溫、韋、莊、塗、卜、詹、甘、阮、華、甘、巫、雷、毛、侯、官等68個客家姓氏,都查對了其祖根在河南省的一些市、縣,可核對源于河南200大姓名錄。
   綜上所述,中華人文始祖是中華萬姓之源;源于河南地區的大姓有200個,河南是中華姓氏的主要發源地;從中原向海內外各地區和各國大遷徙五次,客家一百多個姓氏大部分根在河南。
意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要記述客家人艱苦創業、愛國愛鄉的光輝事蹟,進一步增強民族大團結,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貢獻。我們相信,今後客家人會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祖國的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河洛文化—河洛姓氏—中华姓氏中原寻根
接省委统战部关于丛书图片资料收集工作任务后,我部立即向相关县(市)区委统战部进行了部署分工,并责成部办公室与理论宣传科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市区内资料收集工作和县(市)区上报资料的汇总工作。现就图片收集情况作如下说明:按省委统战部要求,我市共需收集图片资料80项,涉及葛、武、陆、穆、石、周、王、程、龙、刘、杜、毛等12个姓氏。现已完成省定任务75项,5项内容未完成,另外根据我市县区反馈情况又增加了伊川县范姓、邵姓,偃师市刘姓,宜阳县尹姓,龙门白居易墓等姓氏相关文字与图片资料。经归集整理后,市县两级共收集姓氏相关图片235张,文字资料10篇。一、未完成项目及原因1、葛姓—洛阳战国粮仓遗址,发掘较早无地面遗存及图片资料;2、程姓—今洛阳市东的古程国所在地上程聚,无法确定具体地点,无地面遗存及图片资料;3、葛姓—偃师市葛从周墓,地点确定但被政府办公楼占用,无图片资料;4、程姓—春秋战国间程侯铜镜、程侯...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河洛文化和客家文化
1600多年前,发生在京都洛阳、河洛和中原大地上的那场大范围、长时间的西晋末年战乱及北方胡人南下,迫使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河洛文化也随之南播。这种“南迁”、“南播”,以后又几次发生。客家先民、客家人“根在河洛”,河洛文化、中原文化乃客家文化之源,这几乎是研究者所持的共同看法。一、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即古河南地区,又称河洛地区。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关于古河南地,陈昌远先生曾这样表述:“它指黄河由河曲、渭河而东,中经砥柱之险,过孟津、洛河,流出大伾,开始散为荥播,这一大段大河之南地。”①关于河洛地区的具体范围,朱绍侯先生曾指出:“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②显然这个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洛阳平原或洛阳盆地,但洛阳平原无疑是河洛地区的...
· 河洛文化—河洛姓氏—姓氏起源
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甚为人知晓。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
· 河洛文化—河洛姓氏—姓氏文化: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
形形色色的姓氏寻根追宗,全不能避开河南。因为《新百家姓》中,有73个姓氏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有48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河南处于河洛一带,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是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这片土地孕育了母系氏族社会最繁荣的代表——仰韶文化,曾经是“人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和帝喾的活动区域,还是夏和商的国都所在地、政治与文化中心,“八大古都河南居半”,无论如何,炎黄子孙的祖先曾经深情地眷念这片土地是毋庸置疑的,河南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都与姓氏的开端、发展息息相关。正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催生了这个“大姓的故乡“。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徐光春关于姓氏文化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
· 河洛文化—河洛姓氏—姓氏文化: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
形形色色的姓氏寻根追宗,全不能避开河南。因为《新百家姓》中,有73个姓氏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有48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河南处于河洛一带,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是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这片土地孕育了母系氏族社会最繁荣的代表——仰韶文化,曾经是“人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和帝喾的活动区域,还是夏和商的国都所在地、政治与文化中心,“八大古都河南居半”,无论如何,炎黄子孙的祖先曾经深情地眷念这片土地是毋庸置疑的,河南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都与姓氏的开端、发展息息相关。正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催生了这个“大姓的故乡“。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徐光春关于姓氏文化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