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纳西神人宣科和纳西古乐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6
转发:0
评论:0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纳西神人宣科和纳西古乐,在丽江古城一座中间带有天井的二层古院,就是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地上没有方

  在丽江古城一座中间带有天井的二层古院,就是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地上没有方砖,也不见地毯,只铺着一层新鲜松针,脚感很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松香气。正房作为舞台,舞台古朴而简陋,台上横梁处悬挂着一排十几位老先生的照片。舞台两侧有一幅对联“乐尤药也,能钊艘嗄苌比耍焕衲死硌桑芍问酪嗫陕沂馈薄?br />
  在掌声中,老艺人颤颤巍巍得在女孩的搀扶下缓缓上台,身穿牛仔裤,外着一身蓝色马褂的宣科走上舞台。从他的开场白中,我们就感到,宣科,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人:“大家好,我看大家都不错,但我们的纳西音乐差不多要完蛋了,因为像我这样的中青年,噢,对不起说错了,应该是中年人,都已经73岁了,而我们的古乐社平均每年都要逝世两个人,而且,今年逝世的指标已经用完了,大家可以看看,舞台上方挂着的照片,就是我们已经去世的十几位老艺人,最近的两位还来不及挂上……”台下一阵唏嘘声。

  据介绍,纳西古乐是700年前创自纳西族民间的大型风俗性安魂乐曲,她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而此次演奏的乐曲最早的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不仅演奏的乐曲年代久远,演奏者中最年长的已是83岁高龄。高寿的老人、老人手中古老的乐器、古老乐器演奏的古曲是纳西古乐的“稀世三宝”。

  一曲据说唐明皇李隆基所作的宫廷音乐《紫微八卦》,拉开了古乐的序幕。30多位纳西古乐传人端坐并以淡然的神态演奏着,细细聆听,让人感到大唐时代的雄浑气度和江南丝竹的委婉柔美。以李后主所写名词“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谱的古曲《浪淘沙》,是纳西古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曲子,它时而端庄肃穆,时而奔腾千里。

  在每首乐曲随后开始前,宣科都要介绍这首乐曲的背景,并随时抨击一些社会现象。他说:“我们纳西族人是崇尚文化和艺术的,前几年,纳西族年轻人心中的的偶像是我这样有文化的人,可现在不行了,现在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是小燕子。我就是敢说话,我不怕,我就是要把这个舞台变成文化批评的场所,为此,我特意穿了和鲁迅一样的长褂。”音乐会场响起观众的掌声与笑声。 宣科就是这样,在亦讲亦演中将纳西古乐呈现给观众。每当宣科用流利的英语讲解乐曲时,台下的外国游客都微笑点头表示赞同。正如宣科在演出前所说,“音乐的价值不在于技法,而在于内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宣科说纳西古乐
所谓“纳西古乐”事实上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作为《安魂曲》的《白沙细乐》,今已濒于泯灭。丽江县民族文工团乐队根据1962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研所、省歌舞团及丽江地县音乐工作者所发掘整理的总谱不时演奏,并作为保留节目。其所以珍贵,它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几部大型古典管弦乐之一。无论是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丽江军民府知府管学宣和丽江府儒学教授万咸燕编修的《丽江府志略·风俗卷》中,或是民国6年(1917年)的《丽江县志·风俗卷》中,均有对此乐曲的详细描述:“此曲(《白沙细乐》)相传为元人遗音”,即是说它在元朝时就流传在原籍人中了。据此推断它的历史已有724年。其珍贵之处还在于它是丝竹合奏,分章节(尚存八首歌、舞、乐结构而成的套曲)。其旋律与“和声”的独特是全国所仅见的。从40年代到现在,不断有音乐史学家对此进行研究,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和调查报告,都认为《白沙细乐》在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学研究领域中均...
·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纳西古乐
来到丽江,处处可闻古乐声。纳西族具有优秀的音乐传统,几乎乡乡有民间古乐队。其中,白华、大研两队名声尤著,每逢节假日就在玉泉五凤楼内演奏。大研古乐队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技艺娴熟,加之入情入理的解说,听起来更有魅力。纳西古乐中,最著名的是大型组曲“北石细里”,据谐音俗称“别时谢礼”,汉译“白沙细乐”。这部古乐的来历有三种廉洁,一是“元代遗音”。忽必烈南征过丽江,纳西酋长麦良到渡口相迎,二人结为知交。临别时,忽必烈留下半支乐队,他们与纳西乐工共同创作了“北石细里”。“笃找”写忽必烈与麦良深夜话别情景,故又名“夜分手”;“一封书”由纳西乐工写就,麦康修书向忽必烈报喜,忽必烈即兴赐名“一封书”;“三思吉”描述纳西军民与元兵合修三思渠的情景;“阿丽丽金排”表达纳西人送别元兵时的依依之情。第二种说法与“龙女树”传说所记明代木氏公主与永宁“北”王子的爱情悲剧有关。第三种说法是,明代纳西将士出征频繁,古...
·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纳西族民间舞蹈
纳西族民间舞蹈纳西族民间舞蹈最有代表性的是“阿里里”、“哦热热”和东巴舞。阿里里是纳西族自娱性集体舞,因歌舞中的"阿里里"衬词而得名,多在节日喜庆时跳,舞者手拉手,肩并肩,围成圆圈,自左向右舞动,三步一甩手抬脚,由一人领唱,众人随和,不论跳多久,都是基本动作的反复,旋律欢快,节奏鲜明,舞步轻盈。哦热热原是狩猎时唱的撵山调,后来演变为丧葬时的挽歌。在节日、生产劳动或丧礼时朗诵或领唱,一女高音颤声相和,然后分男女两个声部合唱;舞步刚健有力、动作粗犷豪放,歌声高亢嘹亮,最富民族特色。东巴舞是纳西族东巴教祭坛上跳的舞蹈,13世纪问世的《神岁图》和《舞蹈来历》(即东巴舞谱)中,记录了东巴舞蹈的内容、跳法、形式、图形、服装道具等;近年来它的舞蹈形象,其形式的多样性和舞蹈的规范性,为众多的示舞蹈所罕见;生活气息浓厚,风格质朴典雅,舞姿富有雕塑美,具有很高的价值。
· 东巴文化—文化概述—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崛起和飞跃
唐宋时期,纳西族社会发生了较大跨度的历史性演进,尤其是西部纳西族地区,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南诏势力崛起后,纳西族地区归属南诏,并与南诏同归唐朝,其区域处于南诏、吐蕃与唐王朝的带。这时纳西族地区的历史发展与整个西南地区历史发展形势紧密联系在一起。公元7世纪时,纳西族地区的"家"已成为部落组织的基本单位,母系制与父系制正在交替,开始出现初期奴隶制萌芽,畜牧业生产还占居着主导地位。公元10世纪后的五代、辽宋时期,丽江木氏祖先的势力开始独立发展;宋仁宗时,木氏祖先牟西牟磋建"摩娑诏",大理政权"段氏虽盛,亦莫能有。"随着"铁剑时代"的开始,农业生产日益发展,至公元13世纪中叶,丽江地区出现"民田万顷",并实行水利灌溉。农业生产已跃居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手工业生产逐步兴起,商品交换也由此得到了发展。这一时期,纳西族社会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的发展,与吐蕃、南诏及中原各族包括藏、彝、普米、...
· 东巴文化—东巴艺术—纳西族妇女“披星戴月”服饰
纳西族不仅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且他们的服饰也是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这主要体现在纳西族妇女的服饰上。披星戴月的纳西妇女是丽江古城的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她们健壮爽朗,热情质朴,以勤劳能干着称,就像她们所穿的羊皮披肩上那七个刺绣圆盘所象征的一样,肩担日月,背负星星,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她们日夜操劳,几乎担负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古代的纳西族人民为了适应高原地区的农牧生产,一般以自织的麻布或粗棉布做衣料,男穿短衣、长裤,女着短衣、长裙。无论男女,大都不穿鞋袜,束花布腰带,外披一块羊皮或毛毡。纳西族妇女身背的羊皮披肩,既有装饰作用,也有实用价值,她们运送重物主要靠肩背,这时披肩可以起到保护背部的作用。后来由于受汉族的影响,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她们身穿大褂,外加坎肩,着长裤,腰系多褶围裙,在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