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傩文化—历史形态—千古之谜“十二兽”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4
转发:0
评论:0
傩文化—历史形态—千古之谜“十二兽”,上古的傩,简单而又粗犷,保持着浓厚的原始群舞特点。进入秦汉时期,由于信仰和艺术活

上古的傩,简单而又粗犷,保持着浓厚的原始群舞特点。进入秦汉时期,由于信仰和艺术活动的新发展,要求傩礼也要有所提高。从秦和西汉的傩礼开始,逐渐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和程序。先是在方相氏和百隶的基础上加进了童男童女,东汉前期又将童男童女改成只有童男担任的“侲子”。到了汉末,更增添了“十二兽吃鬼歌”及其表演过程。

晋代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记载的这种汉末傩制,其他所有后汉史书全都没有提及。其中,十二兽(又称“十二兽神”或“十二神”)的多数出典无从查考,被十二兽“吃”的十一疫大多也找不到来源。这很可能是这种傩制经历的时间极短,又逢兵荒马乱,使典故失传,终成千古之谜。“十二兽吃鬼歌”的內容是说:甲作、胇胃、雄伯、腾简、揽诸、伯奇、强梁、祖明、委随、错断、穷奇、腾根十二位神兽,分别要吃鬼虎、疫、魅、不祥、咎、梦、磔死、寄生、观、巨、蛊等十一种鬼疫;最后还要劝鬼疫赶快逃跑,不然就会被十二兽掏心、挖肺、抽筋、扒皮,以致被十二兽吃掉。十二兽中目前能找到明确出典的有四种:①雄伯,传说中能吃“魅”的神。②伯奇,即百劳鸟、鵙 。他本来是人,其父轻信后母谗言将他杀死,变成伯奇鸟,父亲发现错杀后,便射死了后母。伯奇变成了鸟,但心明如镜,故能知恶梦、吃恶梦;③强梁,又叫疆良,虎首人身,四蹄长肘,能衔蛇操蛇的神。强梁与祖明一起共同吃磔死、寄生两类鬼疫;④穷奇,像牛,一身长着坚硬的刺猬毛,其声如狗,吃人。又说像虎,长长的尾巴,爪如钩,手如锯。它专吃正直忠良的人,却细心侍候奸劣的人,是一个奇得不能再奇的“穷奇”。穷奇与腾根一起,能吃流传最广的鬼疫蛊。可见,十二兽出身都不好,连根基很正的伯奇,人们也嫌他的叫声会令人家死人。

 
    不过,司马彪记载的这种傩仪的整体结构是清楚的。它有一个“先倡→后儛→再驱疫”的简单情节,整个仪式就是一出雏形傩戏。即:开始,由太监中的艺人中黄门带领120 名侲子倡(似唱非唱,似说非说)“十二兽吃鬼歌”;接着是“方相与十二兽儛”(请注意:这是带单人旁的舞字,强调的是其表演成分)。中国戏剧史专家任半塘《唐戏弄》一书说:“汉制大傩,以方相斗十二兽,以斗始,而以舞终。”斗,是镇服十二兽的过程,令其改恶从善;舞,是方相率领十二兽和120名侲子,在宮中一间一间房子地赶鬼出宮。120名侲子们各自手摇拨浪鼓(鼗鼓),鼓声和人的呼号声,惊天动地,声势十分浩大,鬼疫还能不被吓跑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傩文化—历史形态—从驱兽到驱傩
“傩起源于原始狩猎活动”的假说,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这种假说认为,它有一个从驱兽到驱傩的发展过程。狩猎,是人类延续了几百万年的生产项目,再驱赶中猎取动物是一种基本的技能。经历了旧石器时代长期的狩猎实践,人们不断观察和摹仿动物行为,在狩猎之余也会手舞足蹈,以表达狩猎成功的喜悦和对动物的喜爱,并力求摹仿得逼真。这便是原始驱赶式群舞,一种最接近自然状态的艺术。稍晚,发明了面具狩猎法,人们靠着面具伪装,接近和袭击野兽变得比较容易,狩猎成功率大为提高。人们便以为面具本身具有某种力量,因而产生了崇敬甚至敬畏面具的心理,早期的狩猎面具是假形和假头。在原始假面驱赶式群舞与原始巫术结合之后,逐渐演变成原始假面式巫舞;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驱赶巫舞逐渐转向以农耕为主题,成为农业社会的驱赶式巫舞。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早期人类,本来就有相对不同的生活状况。私有财产的出现,促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在我国,就有...
· 傩文化—历史形态—礼·五礼·傩礼
中国古代的礼,是一种基本政治制度,关系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礼从风俗中提炼而来。礼就是法,违礼就是违法。礼又是一种宗教,古代的礼也是由国家组织和管理的宗教活动。所以,中国宗教史常称其为“国家宗法制宗教”。中国古代的礼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称为五礼。两千多年的古代历史,也是五礼的历史。汉族统治者用这个系统,掌管中央政权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用这个系统。甚至民国时期也将当时的礼仪制度都纳入五礼分类中。古代的傩礼,有两大任务:一、定期驱傩;二、为死去的帝王将相送葬。它至少与军礼和凶礼有关。所以,要了解和研究傩文化,也需要多少知道一点五礼的常识。简单的说:㈠吉礼,是对天神地祗和宗庙(祖先)的祭祀之礼。封禅就是历代最大的吉礼。㈡凶礼,是指伤亡灾变之礼,包括水旱、饥馑、兵败、寇乱等礼,以丧礼最为重要。㈢军礼,主要是指军武之礼,有亲征、遣将、受降、凯旋、大射等礼。傩礼,多数朝代都归于军礼。㈣宾礼,是指君...
· 傩文化—历史形态—商代的傩寇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解释说:就是商代的傩,后省化为“宄”。(gui)[上图],上面的“宀”,表示是宅内。下面左边的“九”,与“鬼”相通;右边的殳,与攴相通,是一丈二尺长、尖头八棱的一种竹制兵器。九与殳,就是以殳打鬼之意。可见,“”就是室内打鬼,赶走室内鬼,与傩的“索室驱疫”意思相同。甲骨文的第二行,有“魌夾方相四邑”六个字,陈邦怀《殷代社会史料征存·方相》为证:戴大头面具(魌)的人名叫“夹”,执行方相氏逐疫的任务。四邑,犹言四方也。魌,是驱疫人戴的大面具,形象凶猛丑恶,对鬼疫极具威慑力。当代傩戏学家钱茀认为:这条卜辞的关键句是“魌夾方相四邑”,关键词则是“夹”。《周礼》说“方相氏,狂夫四人”,《史记·张仪传》中就记有这种狂夫的生动形象。张仪对楚王描述了一幅秦兵英勇过人的场景:脱去铠甲、赤身光膀的高大秦兵,左手拎着敌兵人头,右腋挟着生擒来的俘虏——这不正是一个活生生的吗?这条卜辞...
· 傩文化—历史形态—唐初的“赠堂大傩”
唐代的宫廷傩礼有四种形式:①除夕堂赠大傩,唐初用此制而不用隋代傩制;②显庆傩制,唐高宗开始依隋代傩制,只对人物、程序等作了些调整。尤其是增设了祭告太阴之神(月神)一节,使古傩最终脱离了原始状态,第一次进入礼拜神仙的阶段;③开元傩制,是唐代最完整的礼制。但实际上很少照章办事,大多以娱乐为主要目的。事先在太常寺预演(阅傩)时,百姓都可以进去观看,成为官民同乐的一个文化节日;④晚唐傩制更走向乐舞化,主角从蒙熊皮变成穿熊皮大衣,更华贵了,并且戴上了木面具。假面侲子达到500名之多,不再唱“十二兽吃鬼歌”,而是“呼(十二)神名”。有了大型的乐队和50人的大合唱,狮子舞也第一次进入宫廷傩礼表演。在这四种傩制中,唐初的堂赠大傩最为严肃。堂赠,本是周代的“男巫冬堂赠”,是季冬晦日(除夕)大傩之外的一种驱邪仪式,与宫廷其他祓禳杂祀有相似的辟邪功用。堂赠的“赠”是“送”的意思,即在堂屋里把不祥和噩梦送走。很客...
· 傩文化—历史形态—巫风·傩俗与戏剧
巫风、傩俗与戏剧的关系,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重要课题。始发轫者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王国维,1912年,他在被称作中国戏曲史开山著作的《宋元戏曲考》中,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歌舞之兴,其始于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他提到了上古巫风的起落与延续:“九黎乱德”时期的“民神杂糅”、夏商王朝的“巫风之戒”、周代“礼秩百神”之后的巫风余习,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周礼既废”情况下民间巫风的再次大盛。王国维认为:“巫之事神,必用歌舞”。巫觋装扮神灵,“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这一看法很有见地。傩和蜡,是上古巫风的“余习”。驱鬼除祟为“傩”,酬神报赛为“蜡”。这是被周代朝廷规范化了的礼仪和祭仪,保持着上古巫风的鬼神崇拜特质。自周代起,傩礼、蜡祭历朝相继,融入巫风,衍为民俗。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周代制定的严格的礼仪规范失去控制,民间巫风如火如炽。长江中下游沅湘之间的楚国便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