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东北文化—历史溯源—追忆“海东盛国”--唐代渤海国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3
转发:0
评论:0
东北文化—历史溯源—追忆“海东盛国”--唐代渤海国,岁月悠悠,在龙江大地历史的长河中,有海东盛国之称的唐代的渤海国是一颗耀眼的明

  岁月悠悠,在龙江大地历史的长河中,有海东盛国之称的唐代的渤海国是一颗耀眼的明珠。渤海国始建于公元698年到公元926年被契丹灭亡,先后存世229年。如同唐朝是中华民族的辉煌一样,渤海国也是黑土地上最辉煌的地方政权,展现了黑龙江先人的勤劳和智慧。渤海国初建称震国,意为东方的国家。公元713年,首领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获渤海郡王的封号,并领忽汗州都督,遂改震国为渤海国,成为臣属于唐朝的藩属政权,又是唐朝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府即忽汗州都督府。渤海自大祚荣始,传位15代王,兴盛时期设有5京、15府、62州、100多县。辖域包括今天整个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北岛的东北部和俄罗斯的南滨海地区,“方五千里”,被中原誉为“海东盛国”。由于渤海国“崇尚华风”、“革故维新”、“万里寻修”、“繁荣贸易”,国势日盛,雄踞北方,与盛唐同期创造了北国辉煌。今天故国早已灰飞烟灭。我们只能从她留给我们的遗迹中来发现她的文明与辉煌,来回顾她229年的春秋故事。

  渤海国上京故城,俗称东京城,又作忽汗城、火茸城、古大城、沙兰城、讷讷赫城、讷佛贺城等。故城地处今宁安市东京城盆地之中,四面环山、三面水绕,远山为屏,近水成堑,山河险固。故城所处之地平坦开阔,江河纵横,城沃山饶,宜于耕垦牧猎。根据考古发现,上京故城规模宏大,由外城(廓城)、内城(皇城)、宫城(紫禁城)及内苑等部分组成。俯视这近16平方千米的故都遗址,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满族的先民粟末革末革曷人曾经在这里演出229年。城内的残砖断瓦俯拾皆是,有的刻印着文字,有的琢磨着花纹,有的挂染着采釉,它们就像剧后遗失的道具,仿佛还在演奏着1000多年前的历史乐章。它是悉仿唐都长安模式设计营筑的大城,因此上京城可谓牡丹江畔的小“长安城”。外城呈长方形,东西宽,南北窄,与唐长安城形制基本相同。城垣以土筑为主,间有石筑,外城垣周长16千米,现已知有11门,南三北四,东西各二门。外城内的北部正中筑宫城、内城和内苑。外城区有5条大街与外城9门直接相通。其中有一条中心大街(朱雀大街)是全城的中轴线,经起内城南门(相当于长安城后城朱雀门),全长2100米,街宽110米,直通外城南门,把全城分为东西两城区。另外还有6条街道5条大街纵横交错,将城区分为若干区域,其内开辟里坊,外筑坊墙,内辟曲巷,修建院落。民居、寺院等建筑在坊区。据考古调查及文献资料考证,上京城约有82坊。

  宫城在故城北部成中,平面呈规整长方形,城垣周长2.5千米。宫城分东西中三区,中区有一座门址和五重殿址。宫城东侧有禁苑和离宫遗址。内城在宫城之南,由于建制、布局与唐长安城和洛阳城中的皇城十分相似,故称其为皇城。在故都遗址的周边还有渤海国时期的桥址、窑址;以及当时上京辖下的府、州城址和防御外敌的城墙址;还有由故都通向外城的驿站和道路遗址。

  考古的研究告诉我们,当年的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繁荣发达,充满神奇。神奇是因为渤海国没有留下一点直接的文史资料,所有已知的关于渤海国的记述都是间接,或者是由遗址中发掘得知的。因此有的史学家称渤海国为“迷踪王国”。在历史长河中渤海国的诞生、繁荣与消真有些像白山黑水间的海市蜃楼。

  渤海国的政治在一开始就“宪象中国”,奉行王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中央政权机构的建设几乎完全是当时唐朝中央官制的“移植”。渤海国也设三省六部。其中六部的建制竟直接以儒家的忠、仁、义、礼、智、信命名,这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包括各地方民族政权、藩属政权)是独一无二的。在地方,经过建国初期的“开拓境宇”,三世文王着手“开置郡邑、厘定州界”,出现了“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百余县”的盛国局面。但渤海毕竟是氏部落的原始社会形态迅速升华为封建社会形态的,因而在远离都城的边境州县,原始氏族部落统治形式一定还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一定会在中央王族统治集团内有反映。渤海国存世229年里有3次迁都,十五代王中有三代短命王都均不足1年。多次迁都和瞬间易位,这中间一定蕴藏着鲜为人知的生动而复杂的传奇故事。

  渤海国的经济非常繁荣。当时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纺织业的产品都在中原很有名气。《新唐书·渤海传》中记录的渤海国名贵特产有“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莫阝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帛系,龙州之幺由、位城之铁、卢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凡都之李、乐游之梨。”日益繁荣的经济与当时铁在渤海国的普遍使用不无关系。近年出土的渤海国时期的铁器有铧、铲、镰、刀、凿、刨、矛、剑、镞、盔、甲片、锅、盒、函、香炉、风铃、剪、钉、锁、佛像、门饰、户枢、铁权等等。这些铁器或为生铁铸造,或为熟铁锻制,品种多、质地好、造型美。在故城寺庙遗址土的舍利函,工艺同超,足见当时渤海国手工业之发达。渤海的都城建设在当时可与唐朝王宫相媲美。从故城出土的建筑材料看,当时的建筑业十分发达,宝相花纹砖、三彩兽头和鸱吻堪称一绝,出土的完整饰件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列为国宝珍藏。

  渤海国的交通,无论是陆路、水路都有重要干线和航道,这是“万里寻修”、“繁荣贸易”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当时渤海国的水陆交通主要有通往唐朝的朝贡道;通往日本的日本道;通往朝鲜的新罗道;还有与周邻陆路交往的营州道、契丹道等。据学者考证229年间遗使团人数最多的一次有359人。与日本海上交往一方面显著的渤海国与日本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渤海国当时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先进与发达。另据史学家研究,中原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往,期间渤海国在当时起到了中转作用,至今文献中还可看到许多渤海人从中传递中原与日本友人物什的生动故事。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繁荣的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变化。从现有的渤海文字看,当时渤海曾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渤海人的文字和书法曾被日本人誉为“笔下雕云”、“毫含松烟”流存下来的渤海读诗文不多,但体裁多样,有绝句、律诗、古风、七言、五言。渤海的诗曾得到晚唐诗词大家温庭筠的赞誉:“盛勋归旧国,佳名在中华”。出土的渤海国贞理贞孝二公主墓志铭,都是酷似唐代风格的骈文杰作。渤海的音乐和舞蹈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据文献记载公元740年渤海国已珍蒙出访日本。就曾为日本宫迁演秦渤海乐,随后日本宫造成派内雄等人来渤海学习“音声”,并被吸收为日本宫迁乐。至渤海国灭亡后,其教坊一直为辽人所用。宋人王曾使辽时,曾在柳河馆一带,目睹渤海遗民载歌载舞的场面。他写到:“渤海俗,每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仕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宛转,号曰踏锤”。我们从现今许多满族舞中都能看到这咱踏锤舞的影子。渤海人崇尚佛教,都城遗址中已发现寺庙址有11处,各种佛像无数。现存兴隆寺的最典型的佛教珍品“石灯幢”,制作之精美,造型之天成,堪称国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北文化—历史溯源—千年古城金钱屯曾为金国要塞
石人、石羊分别在双城市朝阳乡两个村内出土,离这两个村子不远便是金代金钱屯古城遗址,这个古城所在的胜前村与出土石人的胜业村及出土石羊的胜勤村三点之间呈三角之势,每两点之间大约1.5公里。金钱屯古城与石人和石羊的出土地点近在咫尺,它又有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了金钱屯古城。农田里经常挖出铜钱金钱屯古城遗址位于双城市朝阳乡胜前村金钱屯,据村民介绍,很久以前,村民在种地的时经常挖出铜钱,后得名金钱屯。金钱屯位于胜前村的西部,南距引拉河15米,距拉林河1500米。该城三面为平原,一面临河。在1954年、1962年挖出两个带盖的石槽,长约1.2米,宽约70厘米,盖子是半圆形的。传说中两个石槽打开后,里面衬着的红绸一见风就化成了灰烬。双城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因城墙毁坏严重,金钱屯城址具体结构已无法辨认。从残存的城垣中可知古城平面近似正方形,周长约为1200米,城墙为夯土版筑。城...
· 东北文化—历史溯源—巴彦苏苏的皇后村
悠悠松花江流淌了千百万年,不仅流淌了一片丰泽的土地,也流出了远古的文明和希冀。考古发现证明,松花江流域在十几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印记,阿城的交界、五常的学田以及阎家岗文化都使我们这块神秘的黑土地升腾出了许多光环,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到中世纪,松花江流域更以辉煌灿烂的金源文化而享誉中外。就这个时代在松花江边的一个不起眼的村子里出了四个皇后,这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这个小村子就是巴彦县的皇后村——富江村。巴彦史称巴彦苏苏,是黑龙江历史上建制比较早的县,该地隋唐时期为靺鞨黑水部,辽金时期为“生女真”之地,属上京会宁府东北境,金史记载,巴彦境内有三个部落:泥庞古部、唐括部、术甲部;元初,属辽阳行中书省水达达路;清同治元年(1862年),设呼兰厅理事同知,同治三年,理事同知衙属在中兴镇(今巴彦镇)建立,管理呼兰、巴彦、木兰、绥化、庆安一带;光绪三十年(1905年),呼兰厅升呼兰府,移治呼...
· 东北文化—历史溯源—城市话语:哈尔滨历史之源在金代
哈尔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着“天鹅项下珍珠城”的赞美与冰城的称誉。这座紧挨着松花江畔的现代都市,她最初的地名被称呼为阿勒锦,满语意为“晒网场”(另一说为女真语“荣誉”)。从地名的沿革上推断,在清朝立国以后哈尔滨还不过是个鲜为人知的小渔村,到了清末的1904年,随着中东铁路的筑修,哈尔滨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城市。因而,若论哈尔滨筑城史不过百年,论阿勒锦小渔村史,也顶多不超过二百年左右。其实,这不是哈尔滨的真正历史之源。为了溯其根脉,我们很有必要讲述一下发生在松花江流域的历史文明及文化。简言之,即渤海文化与金源文化。渤海文化创造于公元八世纪前后,其文明的策源地在松花江支流的牡丹江流域,渤海国历史及文化的兴盛在唐代中期。渤海国在辽河流域的契丹贵族兴起后,为辽所灭。都城与文化都毁灭于一场大火之中。到了宋辽时期,白山黑水广袤的区域由靺鞨演绎为女真之地。其中,在渤海国旧土牡丹江流域生活着的完颜...
· 满族先祖靺鞨是怎样创立“海东盛国”的
靺鞨,中国古代民族名,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先祖。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和战国时的“挹娄”。北魏称“勿吉”,唐时写作靺鞨。初有数十部,後逐渐发展为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七大部。主要分布在粟末水(今松花江)和黑水(今黑龙江)一带。以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最强大。靺鞨经常向汉王朝献贡。各部发展不平衡。黑水靺鞨部居最北面,发展较慢,分十六部,使用铁器,善用自造毒药敷於箭矢,以射禽兽。725年,唐在黑水靺鞨地区置黑水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其馀各部隶属于都督府,称为州,各部首领为州刺史,唐派长史监领之。海东盛国粟末靺鞨部居最南方,较先进。靺鞨各部发展水平不一,大多以角弓、楛矢射猎为生,凿土穴而居。种植粟、麦、穄等作物,养猪、马,以米酿酒,以猪皮为衣。7世纪初,粟末诸部役属于高句骊。公元698年粟末部酋长大祚荣联合其他族在松花江以东乌苏里江流域,建立渤海政权。后不断向唐王朝遣...
· 东北文化—历史溯源—顾乡屯龙江史从这里开篇
在哈尔滨市郊的一个远离繁华闹市的偏僻角落,有一个小村叫顾乡屯。当我们追溯黑龙江悠久的历史渊源时,谁也不会料到,历史长卷的第一篇竟然是从这里翻开的。根据古文献记载,黑龙江省有文字可考的历名不过4000余年。而在顾乡屯温泉河(现名正阳河)畔出土的古动物化石以及相应的文化遗物,却向世人昭示,黑龙江的历史起码可以再提前40000多年。迄今为止,在该省发现的所有旧石地代地点中,还没有哪一处的时代能够超过顾乡屯。因此,把顾乡屯作为黑龙江历史的开篇绝不是故弄玄虚或是夸大其词。探索有文字记载以前时代人类的遗迹、遗物,运用考古学同时结合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民族学等方法研究当时的文化面貌,经济形态,社会生活和断代分期,是史前考古学的任务,史前考古学包括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和铁器四个时代,旧石器时代延续的时间最长,大约从二三百万年到一万年前,中国史前考古学开始于本世纪20年代。黑龙江史前考古学则起步于3...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