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东北文化—历史溯源—“流人”,创造了黑土地时代的文明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6
转发:0
评论:0
东北文化—历史溯源—“流人”,创造了黑土地时代的文明,古老的黑土地上,历经多少历史的风霜雨雪、沧海桑田!自古物华天宝的黑龙江,地杰

  古老的黑土地上,历经多少历史的风霜雨雪、沧海桑田!自古物华天宝的黑龙江,地杰人灵。也正因为有了人,才有了白山黑水的灵气。回望历史,人们总是会想到那些边关战事、朝代更迭,记住那些轰轰烈烈的历史大事,有谁会忆起那些屈辱的流人给这块土地带来丰厚的滋养。如今,中华版图上的“天鹅”已不再原始和荒凉,浩浩历史长河,凄凄流人文化!历史应该记住流人曾给这块土地播下的文明种子。

  在数百年前的满清王朝,“流放宁古塔”是人们对黑土地最多的记忆。其实,宁古塔没有塔,宁古塔三个字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而这六个人还与后来的清室攀得上远亲。

  三百多年前,冰冷遥远的宁古塔是流人的土地,也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当他们对着“流放宁古塔”圣旨谢恩之后,他们带着夹板,带着不明不白的屈辱,经过几千里路途的艰辛和苦楚,走上了流人必经之地大石桥,站在大石桥上之时,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苦难的流放,给这片神奇的黑土地带来的新鲜血液,带来的先进,带来的创造!还有黑土地的坦坦荡荡!“流人”,创造了黑土地时代文明,创造了黑土地的博大精神。今天黑龙江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我们不能不说是流人们精神的张扬。

  吴门流人吴兆骞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有许许多多的流人来到荒凉凄苦的北大荒,有的是官吏、文人雅士,有的是艺匠、官人,有的是战俘,也有平民百姓千里赴北疆。不同的人,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罪名,走上同一块土地。他们在这塞北寒山饮凄风苦雨、茹荒野寂寥,可谓“古戍黄沙迷断砖,羊裘坐冷千山雪”。他们当中有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金圣叹家属;著名诗人吴兆骞;思想家吕留良家属等等。在悲惨的境遇中勉强生存的同时,他们也为边疆的经济建设、文化、教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惊才绝艳”的江南名士吴兆骞应该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他出身书香门第与贵贾之家,他“少颖悟,有奇才”,“七岁参玄文,十岁赋京都”,“十三学经史”,九岁时就写有数千言的《胆赋》。顺治十四年,兆骞参加了南闻乡试,考中举人,但不久在震惊朝野的江南科场案中“为仇家所诬陷”,由于“一纸谤书”的诬陷而衔冤入狱,虽然最后“审无情弊”,但仍于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判处遣戍宁古塔。初时囊空如洗,生活艰难,后其妻出塞来到戍所,“携来二、三婢仆,并小有资斧”,生活稍有好转,此后以授徒为生,先教流人子弟,后来当地少数民族子弟也有从学者。康熙四年夏,他与张绪彦、姚其章、钱威及钱虞仲、方叔、丹季三兄弟结“七子之会”,是为黑龙江第一个诗社。康熙十三年秋,时黑龙江将军巴海聘请吴兆骞为书记兼家庭教师。后经友人搭救,于康熙二十年七月还乡。兆骞著述颇多,但大都失传,今传《秋茹集》、《归来草堂足族》。他的诗典雅华丽,出塞后因生活在民间,使诗作更具有了新的意境和现实主义的文风。如“冕戌自关军国计,改将筋力怨长征”(《可汗河晓望》)、“幕府只今勒远戌,敢将离思问重逢”(《送姚琢之戍冗喇》),表明了对抗俄斗争的积极支持。

  李兼汝是靠同样在流放的杨越的帮助,偷偷逃走踏上回乡之路的。他被流放后,一直靠一起流放的朋友杨越照顾他,后来他年老体衰,实在想离开这个地方,杨越便想了一个办法,让他躲在一个大瓮里由牛车拉出去,挥泪作别,自己再回来继续流放。这件事在流人中悄悄传开来了,杨越成为无私的流人精神的象征。苦难让友情升华,今天黑龙江人真挚、豪爽分明也接受着流放者遗传。

  在这些流人中,吴兆骞和李兼汝是比较幸运的,在他们人生的最后几个春秋离开了宁古塔。更多的人则是留在了黑土地上,成为黑土地文化的先驱。

  离开熟悉的江南,来到冰冷的北国,流人的生活是艰难的。为了生命的延续,抱着仅存的希望,他们寻找自己的生活。他们在黑土地贫瘠的文化土壤里找到了自己生命的空间。流人们比较常见的是选择教书。例如洪皓曾在晒干的桦树皮上默写出《四书》,教村人子弟,张邵甚至在流放地开讲《大易》,“听者毕集”,函可作为一位佛学家当然就利用一切机会传播佛法;其次是教耕作和商贾,例如杨越就曾花不少力气在流放地传播南方的农耕技术,教当地人用“破木为屋”来代替原来的“掘地为屋”,又让流人随身带的物品与当地土著交换渔牧产品,培养了初步的市场意识,同时又进行文化教育,几乎是全方位地推动这块土地走向了文明。流民的涌入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们种植稷、麦、粟、烟叶,采集人参和蜂蜜,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正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不知不觉中传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沟通。

  文化素养更高一点的流人则把黑龙江这一在以往史册文典中很少涉及的角落作为自己进行文化考察的对象,并把考察结果以多种方式留诸文字,至今仍为一切进行地域文化研究的专家们所宝爱。例如方拱乾所著《宁古塔志》、吴振臣所著《宁古塔纪略》、张缙彦所著《宁古塔山水记》、杨宾所著《柳边纪略》、英和所著《龙沙物产咏》、《龙江纪事》等等便是最好的例子,这些著作(有的是诗集)具有极高的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物产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是足可永垂史册的。

  在这整个过程中,有几个代代流放的南方家族给黑土地所起的文化作用特别大,例如浙江的吕留良家庭、安徽的方拱乾、方孝标家族以及浙江的杨越、杨宾父子等。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民国初年曾说到因遭文字狱而世代流放黑龙江的吕留良(即吕用晦)家族的贡献:吕氏“后裔多以塾师、医药、商贩为业。土人称之曰老吕家,虽为台隶,求师者必于吕氏,诸犯官遣戍者,必履其庭,故土人不敢轻,其后裔亦未尝自屈也。

  到宁古塔流放的人创造了一个奇迹,不少被流放的清朝官员与反清义士结成了好朋友,甚至到了生死莫逆的地步。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利益冲突都消解在北国的风雪中,消解在对人生价值的重新确认里。这种消解实质上是一种融合。共同的境遇是不同的人群之间相互包容,形成了今天黑龙江文化的多元性中的统一性。

  “宁古塔”三个字,承载了三百多年的历史,而流人途径的“大石桥”目睹了世事沧桑。她听到过流人的浅酌低唱和痛苦呻吟,也看到过长空飞雁和肥鱼硕米。她是流人断魂的墓志,也是流人思归的梦乡。

  “人自东流,水自西流。古人谁似我淹留?”这是流人才女徐灿内心的呼喊!如果,时空可以穿越,她会知道,她们的“留”,形成了今天的“流人文化”!

  我们承认历史,承认流人的苦难,但,苦难的结果未必永远是苦难,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流人也创造了文明,在一个原本荒凉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迅速开化的状态。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凭着这种高贵,他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他们为了文化和文明,可以不顾物欲利益,不顾功利得失,义无反顾。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流放下去,对这个家族来说是莫大的悲哀,但他们对黑龙江的开发事业却进行了一代接一代的连续性攻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北文化—历史溯源—回望康熙时代的雅克萨烽火
在中华民族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战争的历史上,康熙时代发生在黑龙江的雅克萨之战有着特殊的地位。它结束了沙俄对我国东北边防的侵犯,造就了黑龙江百年安定的边疆。自清朝建立以来,沙俄就不断侵扰我东北边境,继而以雅克萨为据点不断蚕食我国领土。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5月8日康熙下令出兵。到20日,先后有3000左右清军聚结到瑷珲等地,在彭春与萨布素的率领下开始向雅克萨进军。23日清军主力抵雅克萨城下,前线指挥部设在城对面江中的小岛(今古城岛)上。当即向俄军发出用满、蒙、俄3种文字写的最后通牒,要求俄方撤出并退回俄界。遭到俄方无理拒绝,于是清军包围了雅克萨。24日,清军歼灭了从上游驶来的一股沙俄援军。26日拂晓发动总攻。清军将士奋勇作战,附近的达斡尔等族人自动参战,俄军伤亡惨重。在弹尽援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守将托尔布津被迫乞降,清军受降。被俄人掳去的索伦、巴尔虎等男女160多人得以回归故土。7月5日...
· 东北文化—历史溯源—巴彦苏苏的皇后村
悠悠松花江流淌了千百万年,不仅流淌了一片丰泽的土地,也流出了远古的文明和希冀。考古发现证明,松花江流域在十几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印记,阿城的交界、五常的学田以及阎家岗文化都使我们这块神秘的黑土地升腾出了许多光环,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到中世纪,松花江流域更以辉煌灿烂的金源文化而享誉中外。就这个时代在松花江边的一个不起眼的村子里出了四个皇后,这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这个小村子就是巴彦县的皇后村——富江村。巴彦史称巴彦苏苏,是黑龙江历史上建制比较早的县,该地隋唐时期为靺鞨黑水部,辽金时期为“生女真”之地,属上京会宁府东北境,金史记载,巴彦境内有三个部落:泥庞古部、唐括部、术甲部;元初,属辽阳行中书省水达达路;清同治元年(1862年),设呼兰厅理事同知,同治三年,理事同知衙属在中兴镇(今巴彦镇)建立,管理呼兰、巴彦、木兰、绥化、庆安一带;光绪三十年(1905年),呼兰厅升呼兰府,移治呼...
· 东北文化—龙江之最—大豆黑土地上的金豆子
黑龙江有大豆之乡的美称,大豆实际种植面积保持在4500万亩以上,总产量超过500万吨,各占全国的1/3,平均亩产高于全国平均亩产高20公斤。是我国质量最好,产量最高,面积最大的大豆产区。2002年在农业实施“高油高产大豆发展计划”的1000万亩大豆面积中,黑龙江拥有570万亩示范区面积,平均亩产达到176.3公斤,超过了美国2001年大豆亩产170.4公斤的单产水平。黑龙江垦区的高油大豆的含油率突破21%,达到进口大豆的国际标准;平均单产188.6公斤,超过美国同类品种。提高了黑龙江大豆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黑龙江耕地广阔,土质肥沃,根据国际市场看好非转基因大豆的趋势,黑龙江正在建立绿色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实行标识管理。未来大豆将成为黑龙江农业的金豆子。大豆是主要油料作物,亦是植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大豆的用途极为广泛,除了作为油料、副食和粮食直接食用外,在工业上可用作生产肥皂、甘油、硬化油等...
· 东北文化—历史溯源—追忆“海东盛国”--唐代渤海国
岁月悠悠,在龙江大地历史的长河中,有海东盛国之称的唐代的渤海国是一颗耀眼的明珠。渤海国始建于公元698年到公元926年被契丹灭亡,先后存世229年。如同唐朝是中华民族的辉煌一样,渤海国也是黑土地上最辉煌的地方政权,展现了黑龙江先人的勤劳和智慧。渤海国初建称震国,意为东方的国家。公元713年,首领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获渤海郡王的封号,并领忽汗州都督,遂改震国为渤海国,成为臣属于唐朝的藩属政权,又是唐朝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府即忽汗州都督府。渤海自大祚荣始,传位15代王,兴盛时期设有5京、15府、62州、100多县。辖域包括今天整个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北岛的东北部和俄罗斯的南滨海地区,“方五千里”,被中原誉为“海东盛国”。由于渤海国“崇尚华风”、“革故维新”、“万里寻修”、“繁荣贸易”,国势日盛,雄踞北方,与盛唐同期创造了北国辉煌。今天故国早已灰飞烟灭。我们只能从她留给我们的遗迹中来发现她的文明与...
· 东北文化—历史溯源—城市话语:哈尔滨历史之源在金代
哈尔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着“天鹅项下珍珠城”的赞美与冰城的称誉。这座紧挨着松花江畔的现代都市,她最初的地名被称呼为阿勒锦,满语意为“晒网场”(另一说为女真语“荣誉”)。从地名的沿革上推断,在清朝立国以后哈尔滨还不过是个鲜为人知的小渔村,到了清末的1904年,随着中东铁路的筑修,哈尔滨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城市。因而,若论哈尔滨筑城史不过百年,论阿勒锦小渔村史,也顶多不超过二百年左右。其实,这不是哈尔滨的真正历史之源。为了溯其根脉,我们很有必要讲述一下发生在松花江流域的历史文明及文化。简言之,即渤海文化与金源文化。渤海文化创造于公元八世纪前后,其文明的策源地在松花江支流的牡丹江流域,渤海国历史及文化的兴盛在唐代中期。渤海国在辽河流域的契丹贵族兴起后,为辽所灭。都城与文化都毁灭于一场大火之中。到了宋辽时期,白山黑水广袤的区域由靺鞨演绎为女真之地。其中,在渤海国旧土牡丹江流域生活着的完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