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东北文化—历史溯源—三块见证黑龙江历史的女真文古碑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4
转发:0
评论:0
东北文化—历史溯源—三块见证黑龙江历史的女真文古碑,东北地区的古碑虽然在数量上远不如中原,但也不在少数,而且还有镌刻着女真文字的

  东北地区的古碑虽然在数量上远不如中原,但也不在少数,而且还有镌刻着女真文字的古碑,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作为满族的先世,兴起于九世纪的东北女真人,遍布松花江、牡丹江、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十二世纪初,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花江支流按出虎水(即阿什河)的女真人完颜部头领阿骨打,联合各部女真人反抗契丹族辽王朝的残暴统治,起兵反辽,并迅速取得一系列胜利,建立金王朝(定都按出虎水之白城——阿城市东南郊)。如同其先世、建立唐王朝东北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的靺鞨人一样,金朝建国之前,女真人无文字,记事、传令以刻木为契。与辽王朝交往,借用契丹字。建国不久,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和叶鲁创制女真字。博学多才的完颜希尹,依据由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制成了女真字。天辅三年(1119年)八月字成颁行,这就是女真大字,颁行后成为金朝官方通用的文字。金熙宗完颜亶时,又创制一种笔画简省的新字,即女真小字,于天眷元年(1138年)正月颁行。从此,金代的黑龙江人在黑龙江地方创造了一种新文字。女真大小字在黑龙江、在金王朝统治的北中国并行使用,与汉字、契丹字同为官方通用文字,契丹字后来废除。在金代,女真文字为推动华北地区——北中国地区的统一做出了贡献。金代曾用女真文翻译汉文书籍多种,均失传。尽管金世宗以后,进入中原地区的女真人作为少数民族被数量众多的汉民族同化,汉语言文字普遍使用。但在其产生地、女真人的故乡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广大地区,女真文字却在此后的数百年里普遍使用,是通用文字。明代的文献记载,松花江的胡里改、斡朵里部与牡丹江流域的建州女真头领,如阿哈出、猛哥铁木耳(努尔哈赤六世祖)与九次出巡奴儿干地区的亦失哈等人,均精通女真文字,前二人向明王朝呈递的表文都是用女真文写的。而明王朝给他们的敕谕居然也用“女直书字”(女直即女真),这更可说明女真文字影响之深,使汉民族明王朝也十分重视,用于治理东北吉黑地区众多女真人部族。直到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王朝,考虑到女真文字不易学习,命额尔德尼和噶盖用蒙文字母创制满文——老满文(无圈点满文),在东北地区推行。至此,产生并通行东北大地的女真文字,完成了它近五百年的历史使命。

  由于女真人与金王朝统治者并不如汉人王朝与士大夫那样对刻石勒碑铭记功德那么热心,没有在东北与北中国土地上留下许多女真文字石碑。至今为止,在东北或明清时期的东部地区——包括今天的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以东至海地域内,刻有女真文字的古碑仅有十数块,弥足珍贵。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三碑。

  按着历史顺序,第一块是《大金得胜陀颂碑》。此碑现在今天的吉林省扶余市石碑崴子拉林河岸。得胜陀,女真语“忽土皑葛蛮”,即金太祖誓师得胜之地。公元1114年(辽天祚帝天庆四年),因不堪忍受辽王朝残酷统治,按出虎水女真人完颜部首领阿骨打,联合松花江中下游各部女真人起兵反辽。同年九月,率各部猛安谋克兵二千五百人,进攻辽江宁州(今扶余东南小城子古城)。渡涞流水(拉林河),在河岸誓师,借助巫术鼓舞士气助长军威。十月一日,遇辽王朝派来的渤海兵。阿骨打命次子宗干(后封辽王,即海陵王完颜亮之父)率兵出击,双方展开大战。宗干率众向前,阿骨打身先士卒,射死辽将耶律谢十。女真兵士气旺盛,人人奋勇,辽兵大败,“相蹂践死者十七八”。阿骨打率女真兵乘胜围江宁州,一举攻克,大获全胜。阿骨打在阿城市东南白城建国称帝之后,命其誓师首战大胜之地为“忽土皑葛蛮”——得胜陀。

  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从燕京回到上京会宁府(即阿城市之白城)“巡幸”的金世宗完颜雍,为追念宣扬祖先的功绩,重振朝臣民众尚武精神,下令在太祖阿骨打起兵反辽誓师之地立碑纪念,次年(1185年)七月二十八日告成,即“大金得胜陀颂碑”。

  金代的得胜陀碑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不仅是我国最古远的女真文石碑,而且碑颂文体与刻字书法堪称双璧,很有研究价值。此碑的碑文仿唐玄宗李隆基的《起义堂颂》和《旧宫述圣颂》,辞彩华丽,琅琅上口。书写者是孙俣、赵可,篆额者是党怀英,二人书法绵远遒劲,刚柔相济。不仅党怀英是我国金代文豪,诗文书法影响很大,赵可、孙俣也都是当时名士。更为可贵的是,此碑用汉文和女真文两种文字刻写碑文,两相对照,不仅为观赏者提供方便,更为女真文字研究者看重。数百年来,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

  刻有女真文最为著名的古碑是永宁寺碑和重修永宁寺碑。永宁寺碑全称是奴儿干都司永宁寺碑,简称永宁寺碑。因此碑刻于明代太宗——成祖朱棣永乐十一年(1413年),一般称之为永乐碑。永乐碑的历史及其所立之地关系重大。

  它们在最初及此后五百多年间,是立于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黑龙江在1858年《中俄瑗珲和约》之前一直是我国内河,除了南源额尔古纳河向北流之外,在黑龙江省漠河县折向东南之后,基本是向东流去。如果像某文说它流向北冰洋,它不仅不会是过去的内河今天的界河,这两块著名的女真文古碑也就无处立身了。汇合松花江乌苏里江之后,在黑龙江省抚远县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交界处折向东北,黑龙江流入古代的奴儿干地区(今属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在鞑靼海峡流入鄂霍次克海。明朝太宗永乐九年(1411年)内官亦失哈奉皇帝之命与都指挥同知康旺,率兵从松花江、黑龙江水路乘船到奴儿干地区中心奴儿干卫所在地特林,在元代征东元帅府旧址开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管辖黑龙江流域与乌苏里江地区已设立的近二百个卫所。亦失哈第二次奉旨巡视奴儿干地区,于永乐十一年秋在特林北山上修建永宁寺,并刻石勒碑记事,即永宁寺碑。后来,因特林有永宁寺,黑龙江入海口的村镇被中国人称之为庙街,即今天的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

  亦失哈第二次巡察奴儿干所建的永宁寺,是一座供奉观音的寺庙,是为了宣扬明王朝召抚边疆各民族的功德。取“永宁”为名则是祈愿奴儿干地区与人民永世昌宁。所建立之碑是为纪念永宁寺的修建,石碑额题就是“永宁寺记”。碑文首行为“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碑铭记述了内官亦失哈奉明朝皇帝之命,巡视奴儿干,抚慰各部民众以及修建永宁寺的情况。此碑的正面为汉文,阴面为女真文和蒙古文。碑身左右两侧分别刻写汉文、女真、蒙、藏四种文字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吽。阴面刻女真文字是“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全文,女真文刻写的六字真言更属罕见,明王朝视女真文字与两种蒙文藏文同列,足可见明代女真族与明王朝的密切关系,以及明廷对女真文的重视程度。

  明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亦失哈以钦差都知监太监身份再次到奴儿干地区巡视,发现“永宁寺破毁,基地存焉”,于次年春天重建永宁寺并又刻石立碑,名为“重修永宁寺碑”。同样用汉文、女真文、蒙文镌刻铭文,即《重修永宁寺碑记》。因为此碑是刻立于明宣宗宣德年间,明清两代与民国年间又被称之为宣德碑。

  历经风雨沧桑,两座永宁寺先后颓废,但这两块刻有女真文的古碑,却在此后三四百年间,仍在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特林山上耸立。清末杰出的东北历史地理学家曹廷杰,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春,受吉林将军希元之命到黑龙江下游地区考察,他在《西伯利东偏纪要》中写道:“庙尔上二百五十余里混同江东岸特林地方,有砬壁立江边,形若城阙,高十余丈,上有明碑二:一刻敕建永宁寺记,一刻宣德六年重修永宁寺记……”文中庙尔即黑龙江入海处的庙街,混同江即黑龙江,宣德六年应是宣德八年。曹氏见到二碑是在1885年,距重修永宁寺已有四百五十二年。此前,清初宁古塔流人、爱国诗人吴兆骞随宁古塔将军巴海出征到这里见过;入侵黑龙江下游的俄国哥萨克士兵见过;十九世纪初曾到此调查的日本人间宫林藏见过……

  但黑龙江下游的奴儿干地区和特林,毕竟是太遥远了。尤其是那里成为另一个国家的领土之后,这两块女真文古碑的信息也就杳如黄鹤了。它们的命运,它们几百年来偶尔露峥嵘的不平常经历,甚至近年来第二块古碑——重修永宁寺碑在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小街露面的传闻,都有些神秘色彩。而它们作为明代东北与黑龙江地区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历史见证,不能不令人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北文化—历史溯源—女真族和独立的地方政权百年金朝
翻开浩瀚的华夏史册,盛唐结束以后,中原文明进入了一个动荡时期,黑龙江地区,出现了最后一个独立的地方政权,这就是金朝。这个历经百年的北方强国一度把中原的北宋王朝赶过长江。今天在阿城它的遗址上我们还能依稀看到当年金朝第一个都城上京会宁府的辉煌模样。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女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女真和他们的先人们,世世代代居住、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所谓"白山黑水,种族繁矣"。到了完颜阿骨打时期,女真族已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由于自身的强大和不堪辽宋压迫,于公元1114年9月,阿骨打命女真各部人马誓师来流水(今拉林河),开始了为期十年的伐辽争战。1115年正月初一,阿骨打称帝,建国号大金,定都会宁(今阿城市)。金于1125年灭辽,灭辽后,金朝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吴乞买即位,按照金太祖阿骨打"中外一统"的诏令为遗训,下令南征伐宋,并于1127年灭北宋。金朝的疆域,东北到日本海、鄂霍...
· 东北文化—历史溯源—巴彦苏苏的皇后村
悠悠松花江流淌了千百万年,不仅流淌了一片丰泽的土地,也流出了远古的文明和希冀。考古发现证明,松花江流域在十几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印记,阿城的交界、五常的学田以及阎家岗文化都使我们这块神秘的黑土地升腾出了许多光环,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到中世纪,松花江流域更以辉煌灿烂的金源文化而享誉中外。就这个时代在松花江边的一个不起眼的村子里出了四个皇后,这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这个小村子就是巴彦县的皇后村——富江村。巴彦史称巴彦苏苏,是黑龙江历史上建制比较早的县,该地隋唐时期为靺鞨黑水部,辽金时期为“生女真”之地,属上京会宁府东北境,金史记载,巴彦境内有三个部落:泥庞古部、唐括部、术甲部;元初,属辽阳行中书省水达达路;清同治元年(1862年),设呼兰厅理事同知,同治三年,理事同知衙属在中兴镇(今巴彦镇)建立,管理呼兰、巴彦、木兰、绥化、庆安一带;光绪三十年(1905年),呼兰厅升呼兰府,移治呼...
· 东北文化—历史溯源—城市话语:哈尔滨历史之源在金代
哈尔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着“天鹅项下珍珠城”的赞美与冰城的称誉。这座紧挨着松花江畔的现代都市,她最初的地名被称呼为阿勒锦,满语意为“晒网场”(另一说为女真语“荣誉”)。从地名的沿革上推断,在清朝立国以后哈尔滨还不过是个鲜为人知的小渔村,到了清末的1904年,随着中东铁路的筑修,哈尔滨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城市。因而,若论哈尔滨筑城史不过百年,论阿勒锦小渔村史,也顶多不超过二百年左右。其实,这不是哈尔滨的真正历史之源。为了溯其根脉,我们很有必要讲述一下发生在松花江流域的历史文明及文化。简言之,即渤海文化与金源文化。渤海文化创造于公元八世纪前后,其文明的策源地在松花江支流的牡丹江流域,渤海国历史及文化的兴盛在唐代中期。渤海国在辽河流域的契丹贵族兴起后,为辽所灭。都城与文化都毁灭于一场大火之中。到了宋辽时期,白山黑水广袤的区域由靺鞨演绎为女真之地。其中,在渤海国旧土牡丹江流域生活着的完颜...
· 东北文化—历史溯源—追忆“海东盛国”--唐代渤海国
岁月悠悠,在龙江大地历史的长河中,有海东盛国之称的唐代的渤海国是一颗耀眼的明珠。渤海国始建于公元698年到公元926年被契丹灭亡,先后存世229年。如同唐朝是中华民族的辉煌一样,渤海国也是黑土地上最辉煌的地方政权,展现了黑龙江先人的勤劳和智慧。渤海国初建称震国,意为东方的国家。公元713年,首领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获渤海郡王的封号,并领忽汗州都督,遂改震国为渤海国,成为臣属于唐朝的藩属政权,又是唐朝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府即忽汗州都督府。渤海自大祚荣始,传位15代王,兴盛时期设有5京、15府、62州、100多县。辖域包括今天整个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北岛的东北部和俄罗斯的南滨海地区,“方五千里”,被中原誉为“海东盛国”。由于渤海国“崇尚华风”、“革故维新”、“万里寻修”、“繁荣贸易”,国势日盛,雄踞北方,与盛唐同期创造了北国辉煌。今天故国早已灰飞烟灭。我们只能从她留给我们的遗迹中来发现她的文明与...
· 东北文化—历史溯源—“流人”,创造了黑土地时代的文明
古老的黑土地上,历经多少历史的风霜雨雪、沧海桑田!自古物华天宝的黑龙江,地杰人灵。也正因为有了人,才有了白山黑水的灵气。回望历史,人们总是会想到那些边关战事、朝代更迭,记住那些轰轰烈烈的历史大事,有谁会忆起那些屈辱的流人给这块土地带来丰厚的滋养。如今,中华版图上的“天鹅”已不再原始和荒凉,浩浩历史长河,凄凄流人文化!历史应该记住流人曾给这块土地播下的文明种子。在数百年前的满清王朝,“流放宁古塔”是人们对黑土地最多的记忆。其实,宁古塔没有塔,宁古塔三个字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而这六个人还与后来的清室攀得上远亲。三百多年前,冰冷遥远的宁古塔是流人的土地,也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当他们对着“流放宁古塔”圣旨谢恩之后,他们带着夹板,带着不明不白的屈辱,经过几千里路途的艰辛和苦楚,走上了流人必经之地大石桥,站在大石桥上之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