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客家文化—客家文艺—赣南客家山歌概况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9
转发:0
评论:0
客家文化—客家文艺—赣南客家山歌概况, 山歌,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且以口头传唱作为发表方式和传播手段。“山歌”一词

   山歌,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且以口头传唱作为发表方式和传播手段。“山歌”
一词,在清代以前是所有民间歌曲的泛称,清末渐为“民歌”一词作为各类民间歌曲的总称,山歌遂成为民歌中的一个类别。客家人爱唱山歌,称唱山歌为“打”山歌,凡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他们在山野田间,老少同唱,世代相传,历久不衰。特别是兴国山歌,一曲“哎呀勒—”唱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闻名遐迩的“山歌之乡”。至今兴国县每年都有举行山歌擂台赛的传统。

  赣南客家山歌,是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并发展的,是中原移民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相融合,以及周边文化影响的产物。它产生于客家劳动人民中间,人们在山上砍柴、摘木梓、伐木放排、铲松油、挑担及田间劳动时,或为寻觅同伴,以驱野兽强盗;或为消除疲劳对歌打趣:或诉幽怨;或泄愤懑;或表男女爱慕之情等等,都用山歌的形式来表达。“唱戏一半假,山歌句句真”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客家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而其中又以情歌数量最多,也最富特色。正如山歌所唱:“自古山歌唱风流”,“ 山歌唔唱唔风流”。诸如爱慕、试探、追求、初恋、热恋、拒爱、送别、相思、断情等等,均用大量形式各异的山歌来表达。如上犹的一首山歌唱道:“高岭埂上打呼咒,细妹屋家吃晏昼;细妹听到呼咒响,筷子一扔碗一丢。”表现了细妹听到情哥唱山歌的哟嗬声,便无心吃饭的天真活泼形象。又如兴国的《生死缠》:“入山看到滕缠树;出山看到树缠藤;树死滕生缠到死,滕死树生死也缠。”歌随人走,这首表现爱情生死不渝的山歌,不仅广泛流传于赣南,且在粤东、闽西、广西和台湾都有传唱。

  在音律艺术上,由于赣南地处山区,山歌常出现在深山密林或田野山坑,为求传得远听得清,一般音调高扬,声音绵长。其最高音往往在第一句中就出现,起到先声夺人或呼唤的艺术效果,然后逐渐下行至主音结束。在修辞手法上,从诗歌最基本的“赋、比、兴”,到双关、对偶、歇后、排比、顶针(尾驳尾、捡脚跟)、反复重叠等各种修辞手法都有应用。在唱法上,有假嗓、本嗓和细嗓三种。假嗓,包括真假嗓结合唱,主要用于高腔山歌;本嗓,为常见形型,它润腔复杂多变,擅长即兴编词对歌;细嗓,多为妇女单独自吟自唱,音量小,音调宁静细腻,委婉动听。前两种唱法,歌之头尾还常加歌号子“嗬——喂”。在句法结构上,主要有二句体和四句体。前者运用上下句不断反复而成,一字一音,重在表达歌词内容;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而成,一般歌首有一长拖腔。

  赣南客家山歌,最具地方风格的是“兴国山歌”有固定的“过山溜"。兴国山歌,有固定的歌头格式:“哎呀嘞——哎”,音调既高且长,回荡山谷,意在引人注意。中间是字多腔少的数板性音调,然后又经过一个固定的句式:“心肝格”或“心肝哥(妹)” (苏区时期改为“同志哥”),预示着歌唱将要结束。如:“哎呀嘞哎!打只山歌过横排,横排路上石崖崖;行了几多石子路,心肝格,着烂几多禾草鞋。”过山溜,产生于龙南县扬村乡。过去这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常有虎豹出没,人们走山路时,便唱起过山溜:“喔喂,打嗒——啊喂......"声音激越高亢,可传数里.以此一则邀集同伴,二则惊散猛兽,故一般都用假嗓高腔或真假嗓结合唱, 技巧性很高,难度较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客家文化—客家文艺—赣南客家曲艺概况
众所周知,在赣南最负盛名的民间曲艺是采茶戏,这是一个在江西土生土长的古老剧种,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江西采茶戏是中国采茶戏的始祖,赣南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的始祖,采茶戏与秧歌戏是中国南北两大民间戏曲。赣南采茶戏传统音乐润色加工的歌曲则流传更广,很受欢迎,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的“送郎当红军”;“麻窝草鞋一双双”、“八月桂花遍地开”、“十送红军”;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小小竹排江中流”、“映山红”;电影《地道战》里的“毛泽东思想闪金光”,以及唱片“井冈山上太阳红”、“井冈山下种南瓜”、“为咱亲人补军装”等等。一首《请茶歌》让赣南客家山歌家喻户晓,赣南所属的十九个县(市)除赣州市外,其余十八个县份,绝大部分家语。赣南各县的客家多人唐宋移民。这一地区的民歌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东河戏,是廷生于赣南的古老剧种之一,因发源于赣南贡江流域故称"东河戏"。明代嘉靖年间,在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
· 赣文化—民歌—赣南客家山歌概况
山歌,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且以口头传唱作为发表方式和传播手段。“山歌”一词,在清代以前是所有民间歌曲的泛称,清末渐为“民歌”一词作为各类民间歌曲的总称,山歌遂成为民歌中的一个类别。客家人爱唱山歌,称唱山歌为“打”山歌,凡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他们在山野田间,老少同唱,世代相传,历久不衰。特别是兴国山歌,一曲“哎呀勒—”唱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闻名遐迩的“山歌之乡”。至今兴国县每年都有举行山歌擂台赛的传统。赣南客家山歌,是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并发展的,是中原移民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相融合,以及周边文化影响的产物。它产生于客家劳动人民中间,人们在山上砍柴、摘木梓、伐木放排、铲松油、挑担及田间劳动时,或为寻觅同伴,以驱野兽强盗;或为消除疲劳对歌打趣:或诉幽怨;或泄愤懑;或表男女爱慕之情等等,都用山歌的形式来表达。“唱戏一半假,山歌句句真”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客家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
· 客家文化—客家文艺—赣南客家民歌句句真
客家民歌是民众之歌,民众之声,是客家先民在长期劳动生息中,不矫揉造作,不修饰应景,以自然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传唱的口头文学。高尔基曾说:“从太古以来,民歌总是亲切地伴着历史,它们有自己的意见……不知道人民的口头创作是不能了解人民真正历史的。”客家民歌真实地反映和记录了客家人的爱与恨、兴与衰、情与志,如早期客家先民南迁来到赣闽粤山区,靠勤劳的双手,在荒山野岭垦荒种茶,谋求生存,过着艰苦生活,如民歌“话起茶农真可怜,半碗酸菜一撮盐;吃杯老茶算是酒,吃碗豆腐算过年。”客家人自幼热爱劳动,放牛之事则由儿童承担,那小孩赶大牛的情景在民歌中形象而逼真:“放牛崽子好吃亏,戴个笠笸坎坎累;撵得笠笸牛又走,追得牛来阵(伴)又归。”客家人还常以小修小补出门谋生,如于都民歌:“肩挑担子当呀当,挑起担子走四方;好比于都打铁佬,漂洋过海到南洋。”客家民歌虽然是口头创作,但文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哲理性都很强,如以字形...
· 客家文化—客家山歌—山歌恋郎
女:八月十五是中秋,歌手聚会在梅州;文化公园歌声亮,歌声嘹亮找朋友。男:隔远听到妹歌声,听声阿妹好后生;上前问妹姓脉个,问明情况正来谈。女:问明情况正来谈,转问阿哥何贵庚?家住何方何地址?告知阿妹正来行。男:转告阿妹正来行,阿哥住在华侨城;今年刚好二十九,姓马致富系我名。女:马致富来系你名,妹子家住系石坑;姓侯庚申二十七,勤劳二字系我名。男:勤劳二字系你名,怎样勤劳讲涯听;顾名思义勤劳妹,听妹勤劳有八成。女:听涯勤劳有八成,积极生产把田耕;管理柚橙和奈李,年均收入三万三。男:年均收入三万三,阿哥算来比妹赢;水果生意搞批发,远销深圳北京城。女:远销深圳北京城,听音阿哥有名声;再问阿哥两件事,嫖赌两事有无沾?男:老老实实话妹知,我今恋你娶为妻;阿妹面前下保证,歪门邪道不会企。女:歪门邪道不会企,阿妹诚心嘱咐你;文明新风是正道,愿同亲哥结夫妻。合:勤俭致富结良缘,哥妹同结心相连;同出同入同劳动,...
· 客家文化—客家文艺—赣南采茶戏的由来
江西采茶戏是由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距今约有三百余年的历史。采茶戏的产生,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荼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交钱。二月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的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