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闽文化—民间戏曲—漳州芗剧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23
转发:0
评论:0
闽文化—民间戏曲—漳州芗剧,芗剧是用闽南语演唱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福建省九龙江下游漳州平原的芗江流域。

  芗剧是用闽南语演唱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福建省九龙江下游漳州平原的芗江流域。又名歌仔戏,为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曲调优美,长于抒情,音乐极具特色,民歌色彩浓郁,说唱特点明显,尤其是“哭调”的丰富动用,有极强的感染力,极富闽南乡土特色。

  芗剧是在台湾歌仔戏和闽南改良戏基础上发展而来。歌仔戏和改良戏的主要声腔《七字仔》和《调》又都源自闽南古老的说唱曲艺“漳州锦歌”。

  南宋以来,标志着中国戏曲形式的南戏之一——竹马戏在漳州盛行。民间为酬神演戏的庙会文化风气极兴。至明清时期。漳州流行的戏曲声腔繁花似锦,有唱官腔的正音戏;唱白字的泉腔;唱潮调的潮腔;唱北音的傀儡戏;唱山歌小曲的采茶;尚有民间乐舞车鼓、渔歌、走唱、歌仔阵,到了清末初,各地戏班更是如雨后春笋。抗日战争暴发后,台湾歌仔戏在闽南遭禁宣。为了生活和延续闽南传统戏曲的命脉,邵江海、林文祥等人在“漳州锦歌”的基础上创立了“调”,这些用新腔“调”演唱的戏又被泛称“改良戏”。抗日胜利后,歌仔戏与改良戏同流汇合,在闽南形成一股新的戏曲潮流。 1948 年底,改良戏班赴台演出,给台湾歌仔戏注入新鲜的血液,“调”易名“都码调”成为台湾歌仔戏声腔一个重要的新腔。新中国成立后,重新整合歌仔戏与改良戏的队伍,因该剧种主要流行在漳州平原的芗江流域,定名为“芗剧”。

  芗剧是全国 360 多个地方戏剧中唯一横跨海峡两岸,为两岸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对于增强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感,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挫败分子的台湾文化本土化图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开展对台文化交流和联络海外侨胞亲情乡情中,起着其它剧种无可替代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闽文化—民间戏曲—漳州布袋木偶戏
漳州布袋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傀儡戏剧种之一。漳州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演、剧目、音乐、木偶制作、服装、道具、布景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集各艺术门类的特点,丰富、修饰、体现布袋木偶戏的内涵。漳州布袋木偶戏其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性的表演,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具有高超技巧、精美造型、风格独特、古老艺术的木偶剧种。布袋木偶戏的操纵是用手由下而上,以手掌作为偶人躯干,食指托头,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撑着左右两臂。技艺高超的艺人双手可以同时表演两个性格、感情各异的偶人。布袋木偶戏尤为擅长武打场面和善于刻划人物性格。漳州布袋木偶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我国古老珍稀的优秀艺术,南宋时兴盛于漳州,明末即流传到广东、台湾和东南亚一些地区。清中叶以来漳州各地大量出现专业布袋戏班社,形成...
· 闽文化—民间戏曲—装阁
每逢迎神赛会,常常要装阁。一些大的村落有时一场出了十多阁或二十多阁。所谓装阁就是把“阁”设置成小戏台,将整出戏的人物安置在上面。由童男童女扮的角色站在适当的位置,由几个大人扛着踩街。有的阁则用没顶盖的轿子抬着那些童男、童女,也有的骑马。装阁时,首先在村中挑选男女童数人装《八仙过海》里的八仙,《荔镜缘》里的陈三、五娘、益春,《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关公、张飞、孔明,《水浒传》里的林冲、武松、鲁智深、卢俊义……。男童、女童经过化装,个个维妙维肖。
· 闽文化—民间戏曲—南词
南词源于江苏苏州,约清代中叶传入福建,分苏派和赣语两种。苏派南词流行于闽北南平、沙县、将乐、邵武、建瓯等地;赣派南词流行于闽西的长汀、龙岩和闽南的漳州、龙海、漳浦、诏安等地。南词是福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其演唱形式比较自由,一般由7至12人团围坐唱,演唱者各操一种乐器,边奏边唱,以唱为主,间以插白,曲调优美、委婉、细腻。代表性曲目为《天宫赐福》。其他主要曲目有《紫燕盗令》、《踢连环》、《花魁醉酒》、《宋江杀惜》、《十景花鼓》等。建国后,南词在南平市得到较大的发展,成为闽北主要由种,1953年,南平南词已发展为剧种——南词戏。1960年成立南平市南词艺术学校和南词剧团,但曲艺形式继续在群众业余演唱中流行。
· 闽文化—民间戏曲—福州闽剧
闽剧是现存用福州方言演唱、道白的唯一戏曲剧种。福州方言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十邑”的共通语,整个闽东地区的代表性方言。在今福州市所属6?6市2县通行,宁德、南平、三明等市县也能听懂。闽北地区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则以福州方言为第二方言。在闽东方言区之外的浙江省泰顺县、平阳县、苍南县部分乡镇也有通行福州方言的。福州历来是大陆往台湾,台湾到大陆的首选口岸,渊源深厚,现居台湾省的福州同乡就有百万人之多。从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方言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把闽剧带到世界各地,特别以东南亚、台湾为多。闽剧的剧目丰富多彩。既有源于儒林班的《紫玉铰》、《女运骸》,江湖班的《开封府》、《珍珠塔》,平讲班的《储问记》、《招姐做新妇》等。还有承继大批的徽班剧目。闽剧,又称“福州戏”,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瑰宝。居福建五大剧种之首,音乐曲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昂扬奔放、委婉动人、...
· 闽文化—民间戏曲—闽南艺棚
艺榔又称扛艺、营艺,是民间欢度春节、元宵和迎神赛会时的文艺形式,流行于诏安、东山、云霄、漳埔、龙海等地。艺棚是一种象“椅轿”的小戏棚、小舞台,可容纳二、三位演员演唱戏曲片断。这种艺棚最早是用人扛着,称‘‘扛艺”。建国后改为推车,近年又将棚搭在汽车上,甚至装上电动机械,使之可缓缓旋转,增加了光电技术。载歌载舞,深受民间喜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