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岭南文化—文化基因—潮汕侨乡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88
转发:0
评论:0
岭南文化—文化基因—潮汕侨乡,  潮汕华侨的心理特征表现在:    一、勤劳拼搏、团结互助的成功信念。富饶狭窄

  潮汕华侨的心理特征表现在:

    一、勤劳拼搏、团结互助的成功信念。富饶狭窄的多灾多难的潮汕本土,年复一年孕育着一批又一批的破产者。自明代中后期开始,他们为求生存,潮汕饥民开始大量向南海逃去。他们的南逃,充满着血泪与冒险。到了那边,他们开始了未知来日的拼搏,受雇开垦草莽丛林,种植甘蜜、胡椒、橡胶。自身的生存和奉养亲人的责任感,迫使他们勤劳拼搏冒险和开拓,"过番若是赚无食,死作番鬼恨唔消。"潮侨之成功者,毋不惧有勤劳拼搏与冒险开拓之精神。潮侨之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团结互助。这一点,潮人有许多信条,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打虎要有好兄弟",还有"在家靠父兄,出门靠朋友 "等等。从清代初年直至当代,凡有潮人的地方就有宗乡组织,这就是团结互助的组织形式。团结互助,已经成为海内潮人的习性。团结互助,是务实精神的体现,也是美德,是凝聚力。它同勤劳拼搏、勇于开拓结合在一起,撑起潮人成功的信念。这就是"潮人精神"的最本质的特征。

    二、爱国爱乡、敬祖奉亲的故土观念。奉养亲人、叶落归根以至光祖耀宗,是华侨乡情的具体体现。"赚有钱银多少寄",奉养亲人,这是最平常的;若有小积蓄,就寄回买田置屋,小置家产,换得了乡人的赞美;若有大积蓄,回乡建大屋祠堂、广置家业,海内外联号做生意,赈灾救难,修桥铺路,崇文兴学,则是光祖耀宗、泽及乡根。有的人在生不归家,逝世后,尸身回归故里,也是实现落叶归根的愿望。华侨漂泊异国,饱受外人歧视欺压的人更加热爱祖国家乡。他们急切盼望祖国昌盛富强,家乡兴旺发达。祖国家乡的命运,也是他们的命运。近百余年来,他们坚持不懈地参与和支持祖国的革命斗争、反侵略战争和经济建设,有巨大的贡献。从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大批华侨表现出无比的爱国和革命热情,作出重大贡献,甚至牺牲了无数性命。汕头以及潮汕各县市经济和文教的繁荣发展,均离不开华侨的投资与支持。但随着祖国的强大、家乡的繁荣,这些已成为外国人的乡亲回家寻根问祖、投资祖国者却越来越多,这是故土观念在新时空下焕发出来豪光。

    三、乡音最悦耳、乡俗最亲切的文化情结。潮汕方言是闽方言的一个语支,这个方言区的语音与以中原为代表的汉语有好大的距离,这在国内是妨碍交流的,但正因为如此,是这个区域的人群在外地一闻乡音就更有亲切感,"自家人"的认同感油然而生。这是凝聚力的因素。保留在方言里的许多俗语,就像传家宝一样在潮侨中传播,代代相承。潮州音乐,潮曲、潮州歌谣、歌册,都是动情的乡音,时至今日,流传不衰。有潮侨聚居地方,大多数组织有潮剧、潮乐、锣鼓、旗标、英歌舞队等文娱团体。这些潮侨的文艺团队参加当地国的文化旅行,成为该国多元文化的一支。潮汕华侨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当地国民,许多喜庆节日,如:元宵观灯、清明扫墓、端午吃棕、中元节施孤、冬节祭祖、除夕围炉,潮侨坚持不变。婚丧喜庆等礼仪旧风俗,随着时代文明的进程,海内外均有较多变化,主要是简化或与当地风俗融合。以泰国为例,如婚礼,有钱人家社会地位文化背景也教高的潮侨,其婚礼也教大型趋新。

    四、家乡水最甜、家乡菜最香的饮食习惯各地人群都有饮食习惯,这是传统的养成。颇有特色和优长的潮汕饮食物品和饮食方式代代相传,有的成为癖好。潮汕滨海,气候温和,四季常青,粮食以米麦薯豆为主产,常年百数十种果蔬、百数十种海鲜水产轮番上市,可谓物产丰富多样。物产的多样,决定了食品的多样。潮人善烹调,潮州菜成了名菜。潮汕小食,潮汕工夫茶,都是著名于世的饮食品种和特色饮食方式。传统养成了潮人在饮食方面的优越感,海内外潮人都觉得家乡水最甜,家乡菜最香。酸咸腌菜、萝卜干、乌榄、橄榄菜,都是农家腌制的俗物。常年以此送饭,养成习惯不觉有奇,一朝离它又忘不了。所以,这些俗物长期成为出口商品,主要是供应潮汕华侨之需要。油炸豆干、牛肉丸、鱼丸粉汤、各类馃品,也是平常之物,却很可口,很有特色。因此在有潮侨地方就有这些食品,也引起外人的喜爱。所以潮州菜馆在海内外独树一帜,成为一个菜系,而且价格不贵。一些食物限于侨居地的出产,在当地不能经营,难得一见。潮侨回乡,就要一饱口福,如蚝粥、麻叶粥之类。护国菜在潮汕筵席上是名菜,其实用番薯叶等作原料,都是俗物,经妙手巧制成为碧玉汤,味道好极了。在外的人十分骄傲地向人讲述它的传说故事,更让人忘不了。至若浓浓的工夫茶,精巧的冲泡工夫,儒雅的品茶方式,使潮人养成一种雅好甚至成癖。潮侨也将它传带往海外,一个红陶小壶慢冲慢滴,寄托着无限乡思,真是家乡风味最牵情。潮侨的饮食虽然受到当地的影响而大同于侨居地,但如上述某些很有特色和优长的食品与饮食方式却仍然被顽强地保留或改造,这些也是构成潮侨文化特点的一种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文化基因—五邑侨乡(二)
其次,从华侨人口的性别构成看。二战以前,五邑籍华侨集中的美洲,华侨人口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唐人街是个单身汉的社会。如美国,1860年华侨男女比例是18:1,1890年扩大到20:1。在一些大城市华侨集中的唐人街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状况更为严重,纽约唐人街在20世纪初男女比例是110:1,到1940年才下降到6:1。这种男女性别比例长期严重失调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各国华侨社会组成家庭的难易。大量五邑籍华侨年轻力壮在一个男女比例失调极其严重的社区要想找到一个配偶(还不管她是否称心如意),组成家庭,简直是天方夜谭。他们只有把娶媳妇成家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家乡,侨居国终究不是久留之地,不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最终他们都是要回国的,因为那里才有他们渴望的家。故乡的"家"对他们不仅是一个心理上的寄托,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追求;"落叶归根"对他们不仅是一个传统观念,更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行为。5。中外文化交...
· 岭南文化—文化基因—五邑侨乡(一)
作为全球华侨华人的一个组成部分,五邑籍华侨华人的历史命运当然带有出自其它侨乡的华侨华人同样具有的很多共性,从他们的身上完全可以看到世界华侨华人历史发展的波澜曲折,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同时,华侨华人都是出自各个特定的侨乡的,中国地域文化有着明显的多样性,不同侨乡与主要居住国的空间距离、海外移民所面对不同国家的不同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以及由此决定的对待华侨华人的不同态度……,又不能不对各个特定侨乡的海外移民群体产生深刻的影响,因而形成一些特质,与其它侨乡的华侨华人有所区别。(一)五邑籍华侨华人的类型特征1.华侨华人数量众多,海外人口与侨乡人口之比,居广东全省之冠。五邑侨乡面积为928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9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为215万多人,相当于侨乡人口的57%;如果再加上149万多五邑籍的港澳同胞,这个比例则高达96%。2。分布集中,大多是美洲华侨华人。在215万五邑籍华侨华人中,有155万集中...
· 岭南文化—侨乡文化—侨乡民居
随着近日《鹤山客家史》的出版发行,极具特色的客家围屋等再次引起了市民的关注。前几天,记者专程来到鹤城镇禾谷田心村,采访这条鹤山目前最原始的客家村落。来到田心村,见到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客家风格建筑,坐落在一大片耕地的中间。据说,这种田地包围村子的独特建筑风格也是田心村当初命名的起源。据田心村的史料记载,钟仲俗是田心村的创始人,1732年鹤邑创立时,大片的土地尚待开辟,当时的县令黄大鹏即以优惠政策召集粤东、粤西的客家人移民到鹤山,加速开发土地。于是,钟氏家族就由惠州长宁迁到这里,于1759年创立田心村,至今246年,到目前已发展到80余户,人口近560人。田心村的建筑风格以宽大和有利于小农耕作为主要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客家人的生活习性和风土人情。村的周围都是耕地,这也为勤劳的客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耕作方式提供了最大的便利。田心村内的房屋大小、风格、高低大体一致,都是青砖镶面、里...
· 岭南文化―侨乡文化―侨乡民居
随着近日《鹤山客家史》的出版发行,极具特色的客家围屋等再次引起了市民的关注。前几天,记者专程来到鹤城镇禾谷田心村,采访这条鹤山目前最原始的客家村落。来到田心村,见到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客家风格建筑,坐落在一大片耕地的中间。据说,这种田地包围村子的独特建筑风格也是田心村当初命名的起源。据田心村的史料记载,钟仲俗是田心村的创始人,1732年鹤邑创立时,大片的土地尚待开辟,当时的县令黄大鹏即以优惠政策召集粤东、粤西的客家人移民到鹤山,加速开发土地。于是,钟氏家族就由惠州长宁迁到这里,于1759年创立田心村,至今246年,到目前已发展到80余户,人口近560人。田心村的建筑风格以宽大和有利于小农耕作为主要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客家人的生活习性和风土人情。村的周围都是耕地,这也为勤劳的客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耕作方式提供了最大的便利。田心村内的房屋大小、风格、高低大体一致,都是青砖镶面、里...
· 岭南文化―侨乡文化―侨乡文化设施
江门市对文化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加,渠道多样,既有政府的支持,又有侨胞的赞助,也有社会的筹资。近几年来,市政府对市直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较大。1995年花3000多万元建成了文化城(含艺术馆图书馆),1996年以后花2000多万元两次对“陈白沙纪念馆”加以改造,2001年又花820万元对东湖影剧院进行全面改造,此外还修葺了陈白沙纪念馆、白沙公园,搭建了东湖广场文艺舞台、长堤风貌街广场舞台。使市区文化设施日臻完善,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江门市群众艺术馆,馆舍有1万多平方米,设有展览厅、排练厅、歌舞厅、小剧场、研究中心、培训中心等,被省评为特级馆。江门的海外同胞素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他们热心家乡建设,关心家乡群众的文化生活,自改革开放以来,赞助家乡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计有40多亿港元,其中投建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中心30多间,充分显示了侨乡的独特优势。目前,江门五邑的市、县(区)、镇三级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